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盘点古代五大成功的托孤案件,个个都是一手托孤的重臣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老皇帝病死,新皇还年幼所以交给托孤大臣照顾的案件,然而有许多他们都是一手托孤的重臣,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1、周公辅成王

托孤中比较早的,且一直为人称道的,想必就是周公辅成王了,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莫过于此。

周公姬旦(公元前?~公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

周武王攻下朝歌、灭掉商朝以后,为了稳定大局,曾采取了一个怀柔措施:他没有杀死纣王的儿子武庚,而是封他为殷侯,仍旧让他管理殷都朝歌的政务。与此同时,武王又派自己的三个亲兄弟姬鲜、姬度和姬处在殷都周围建立封国以监视武庚。因为兄弟三人的封国分别在管地、蔡地和霍地,所以以后武王的儿子成王即位,便称这三人为管叔、蔡叔和霍叔。

但是武王的这个措施只在表面上稳定了局面,而实际上,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仍旧在蠢蠢欲动,想伺机反扑。而更加重要的是,几百年的商朝统治留在百姓中的观念,总觉得他是正统。果然,不久便传来了那两个曾出面阻止武王伐纣的迂老头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饿死的消息。饿死两个迂老头,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人们说这两人是为了抗议武王的违逆行为而发誓不食周粟,因而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南)上靠挖野菜充饥,到了冬天才活活饿死的。甚至还有人特地写了一首名叫《采薇》的诗称诵他们的美德。这就说明百姓的人心还没有完全归向周朝。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武王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将最亲近的大臣周公旦、太公望、召公等召集来商量计策。太公望主张向各地派驻军队,召公主张要施仁政。最后周公旦提出了一个办法,将在朝歌附近设立监国的做法扩大开来,由武王分封周王室的亲属和在灭商作战中的可靠功臣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诸侯国的政务和军事由诸侯自己管理,但他们都必须服从天子的号令,并且定期向天子纳贡。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于是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从武王到以后的成王,总共大约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这种大规模分封和建立诸侯国的做法,历史上便称为“封建”。

武王尚未完全完成封建诸侯国的事情,便病故了。实际上,西周建国后,他只统治了两年。按照武王的临终嘱托,由他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承天子之位,并由周公旦辅政,即代理执政。

周公辅政后,为了稳定局面,使已封建的诸侯国的统治有章可循,并协调好他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他废除了从夏商一直遗留下来的王位继承制度:即先由兄及弟,然后再传儿子的办法,改成了直接传位给嫡长子的制度,其他的儿子只能分封诸侯。这个制度免去了王室内部许多争权夺利的悲剧发生,十分有利于巩固政权。

其次,周公又划定了皇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与特权,将他们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层次,并对他们各自的服饰以及祭祀、会盟、宴饮、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都作了规定。后人就将这些称为“周礼”。

这些尊卑有序的周礼,是针对奴隶主贵族的,而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庶民),周公则又制定了很严酷详细的刑律,据说有三千条。后来人们常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周公的这套制度而言的。

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倒真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传说他常常在吃饭时听到有人来报告事情,就连忙将口中的饭吐出来,立刻与人交谈;在洗头时临时有事情要处理,便用手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就办起公来。这就是后来“周公吐哺”成语的来历。

但是周公的做法也招来了一些王室人员的疑忌。首先是他的哥哥管叔就对他很不满。因为管叔是文王的三儿子,武王是老二,周公是老四,如果按过去的继承法,本可由他继承王位,而周公颁布的新继承法则完全破灭了他的希望。再说武王不让他这个老三、而是委托给了老四当辅政大臣,他心中不服;再加上周公事无巨细,几乎将什么权都握在自己手里,管叔将心比心,认为他一定是欺成王年幼,想将来取而代之。于是,他便联络了两个小兄弟蔡叔和霍叔,一面在朝中散布周公独揽大权,马上要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的谣言,一面又和武庚勾结起来,怂恿他起兵反叛,想以此逼周公下台。

谣言使太公望和召公都有点相信了。他们突然都提出要离开镐京到自己的封地去(太公望的封地在齐,召公的封地在燕)。就连刚满十五岁的成王也半信半疑,急得六神无主了。周公为了制止谣言,稳定大局,一面立刻为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表示马上可以让他亲政了,一面用非常恳切的态度将手中的行政权托付给了太公和召公,自己离开了镐京。临走时,还写了一首名叫《鸱鸮(chī xiāo)》的诗送给了成王。诗中,周公将成王比作可爱的小鸟,将自己比作护巢哺幼的老鸟,而将武庚比作凶恶的鸱。

周公出走后,果然武庚和东夷的一些部落来往密切,蠢蠢欲动了。而作为三个监国的管叔等,却无动于衷。成王得到讯息,这才打消了对周公的怀疑,赶忙与太公、召公商议,将周公紧急召回,以应付眼前危险的局势。

再说周公出走后,其实他并没有消极,而是在暗中已充分掌握了管叔煽动武庚组织叛乱的证据。应召回到镐京后,他便立刻带兵东征。他自己亲自率军讨伐武庚,而让太公望率军阻断东夷中的淮夷、徐戎等部落的军队对武庚的支援。于是,周公集中军力,攻下了殷都,杀死了武庚,接着又将制造谣言、煽动叛乱的管叔斩首,将蔡叔流放,将霍叔贬为平民。

周公东征胜利后,又在镐京西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建了一座都城,名叫成周。因为洛邑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便于对中原的控制。与此同时,周公又下令将那些跟随武庚闹叛乱的商朝奴隶主贵族集中到洛邑居住,派军队监管他们,并将他们称为“顽民”。

周公为年幼的成王辅政七年,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繁荣的周王朝。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就将权力全部移交给了他。

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劝诫儿子伯禽说:“你去吧,只是不要凭借鲁国国君的地位对有才能的人傲慢无礼,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我也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是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2、霍光辅昭帝

汉武帝多年培养的太子因为巫蛊案遇害后,几经选择,他决定传位于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是为汉昭帝,武帝令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辅政,霍光辅佐昭宣二帝开创一代盛世,除了霍光死后家族被灭,此次托孤尚算完美。

刘弗陵年仅8岁登基,为了防止出现吕后专政的情况,汉武帝还赐死了钩弋夫人,汉武帝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霍光是霍去病的 弟弟,从郎官擢升上去的,金日磾是匈奴降人,从养马的位置混上去,上官桀是从羽林郎与未央厩令混上去的,从皇家养马的混到九卿之一的太仆,桑弘羊是武帝盐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武帝托孤之后,经过一系列政治动荡,最后霍光大权独揽,霍光废一帝,立一帝,手中权势不亚于后代的任何一位权臣,但江山毕竟没有易 主,还是刘家天下。

3、诸葛亮辅阿斗

历来争议最多,谈论最多的当时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几句话是否出自刘备真心被后人争论了多少年。有一点和《三国演义》上不同的是,刘禅当时并不在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抛开这句话是否出自刘备真心,从刘备托孤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他并不是仅仅将政权托付给忠心的诸葛亮,而是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政,这些措施保证了此后的蜀汉 并未易主。托孤从来不是将幼主托付给重臣就完事,而是一系列保证政权交替的措施组合,刘备的这次托孤,从后来诸葛亮兢兢业业服务蜀汉,出师未捷病死汉中来看,是最感人、最深情,最能体现君臣情谊的一次托孤。

4,张昭

对比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其他几次托孤,另一次成功的托孤是孙策将幼弟托付给张昭。孙策刚刚去世,孙权非常悲伤。张昭劝孙权说:“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 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他亲自扶孙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此后张昭一直效忠孙权,直 到81岁高龄去世。托孤重臣从来都是安享天年者少,死于政局者多,孙策托孤张昭,的确让人叹服。

5,郭威

刘知远。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国家初创,郭威在各方面都为刘知远出谋划策,使后汉政权很快稳定下来,作为重臣郭威在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太子刘承佑即位,是为后汉隐帝,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隐帝刘承佑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 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 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后汉隐帝与其宠臣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于是隐帝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 使王殷,以企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 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隐帝见郭威起兵造反,并派兵抵御郭威。然而此时郭威大权在握,声威素著,各镇节度使纷纷倒戈拥戴郭威,隐帝被郭允明杀死于赵村。郭威带兵入京,并派人刺杀 欲继位称帝的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迫使太后临朝听政,以郭威监国。次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