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朱元璋建国之初曾想把首都建立此城,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从一介平民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正是如此在他建国之初曾想把首都,建立在他的家乡,然而到最后却不了了之,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明代在我省凤阳县也有一座皇宫,是北京故宫的“母本”,更比南京明皇宫大气磅礴。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就在皇宫即将完工时,兴建者明太祖朱元璋却又下令罢建,而且原因不明……朝代更替,历史沧桑,曾经辉煌的帝都,现如今已沦为农家菜园。明中都皇城,这座早在1982年就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古城。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盘算都城的选址,他曾经亲自跑到卞梁考察,派出太子到关中考察,派刘伯温考察开封,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决定将都城建在老家凤阳,于是调遣了百万工匠在凤阳大兴土木营建中都,在凤阳大肆营造宫室,雕龙画凤,一切堪称精美,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从现今中都凤阳故宫遗存还可看出当年华丽程度。在营建凤阳中都的同时,也开端为朱元璋父母营造明皇陵。其工程之广大可想而知。

洪武八年,工程基本完竣,朱元璋又一次亲临凤阳,验收工程质量,“验功赏劳”。然而在参观完这座耗尽了全国物力的雄伟新都之后,朱元璋却又做出了一个让全国惊掉下巴的重大决定:废弃中都!

那么这是为何呢?这得从明洪武二年说起,当时朱元璋下诏,在凤阳建造大明朝的中都。为完成好此项任务,一生提倡节俭的朱元璋却破例一回,他从全国各地征集名贵材料,征调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等近百万人,“命有司建置城池官阙为京师之制”。在中都营建的六年之间,朱元璋还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工程进度,表彰有功之人,足见他对中都的重视程度。

可是就在凤阳中都营建六年,即将完工的时候,在洪武八年,朱元璋突然一纸诏书"罢中都役作",不是停工,而是拆除。这是什么情况?别说当时没有违章建筑一说,就是有,谁也不敢说中都是违建啊。

朱元璋拿出来的解释是:国家初定,营建凤阳中都,太过劳民伤财。小编相信许多读者都想问一句:都建六年了,你早干嘛去了?事实上呢,不是朱元璋早没发现营建凤阳中都劳民伤财,而是朱元璋才发现淮西集团的一个阴谋。

大明朝建立后,朝廷里的官员们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淮西集团,以李善长为首,成员都是当年跟着朱元璋起兵的淮西旧部;另一派是浙东党,以刘伯温为首。本来,在朱元璋眼中,朝廷中分在两派挺好,工作的时候,两派可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而朱元璋还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达到自己掌控群臣的目的。

就在中都凤阳建了六年之久的时候,朱元璋却发现了淮西集团的一个秘密。营建中都的工程就是由李善长主持。李善长为何如此热心?原因就是把都城建在凤阳,也就等于将权力中心,建在了淮西集团的老家。既然朝廷在自己的地盘,淮西集团自然就能通过安插人员,拉帮结派,把淮西集团做大做强。到时候,小小的浙东党就绝对不是对手了。

可是,让一头独大,甚至控制整个朝廷,这绝对是朱元璋不想见到的局面,朱元璋很苦恼。淮西集团的老对手,浙东党的刘伯温却很高兴——因为刘伯温可以狠狠地利用中都城,打击李善长一次。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淮西集团的阴谋,是不是浙东党向朱元璋告的秘,但史书却清楚地记载,刘伯温建议,罢凤阳建都。

就这样,营建了6年之久,即将完工的凤阳中都工程就此中止。不过,让人聊以自慰的是,朱元璋将中都的建筑材料,全部移为建设了皇家寺庙,并在城内建设高墙,用来关押朱家的皇亲罪犯。这样看来,朱元璋建中都城,也算没有白白浪费。

现如今凤阳的中都城下,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相信,它曾经是一座比北京故宫还要逶迤华丽的宫城,但它历经风雨的高大城门,仍然有着昔日的奢华。洪武四年二月,朱元璋在自己的家乡凤阳“设立中都”,“中都”是“中天下而立”之意。中都的城池宫阙,一如京师之制,处处体现出皇权的庄严和威霸。清人诗中,尚有“飞甍画栋连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踏青人踞最高颠,灯光散落千门里”的描画,可以想见,它当年是多么的磅礴而富丽。从目前中都仅存的一座城门看,它两侧绵延不断的白玉浮雕,显然比北京故宫的午门,南京故宫的午门,都要华丽多了。在北京和南京的故宫,城门下的白玉石构件都是素面,而这里都是雕花。而且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四个石础,直径也只有中都石础的三分之一,上面也没有纹饰,不像凤阳石础,蟠龙缠绕,雕刻精美,面积巨大。

更更重要的是,北京故宫以中轴线贯穿整个紫禁城的建制,也是以中都皇城为蓝本。而今那些高大的箭垛与城堞,早已成了断壁残垣,曾经有过的东华门、中华门、文华殿、武英殿,也都坍塌成一片瓦砾了。当年,为了营造这座超豪华的皇城,这里聚集了上百万劳工。运送香楠木的32轮大车,要200人才能拉得动。那时驿道上日夜奔腾不息的,都是前往凤阳的车马。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碓筑中都“大社坛”时,朱元璋诏令“取天下五方之土”,结果“天下郡县计一千三百余城”,每城取土百斤,日夜兼程运往凤阳。

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帝王,总是周而复始地做着大一统的美梦。

朱元璋称帝前,出家仅两个月的於皇寺,也于洪武十六年重建,赐名“大龙兴寺”。因为是拆中都皇宫巨大的梁木和五彩琉璃瓦修建而成,所以大龙兴寺看上去规制宏大,金碧辉煌。

在这座等级崇高的皇家寺院里,一直供奉着朱元璋的画像。在他生前,有两种不同的画像流传,一张头角峥嵘,面目丑陋,一张一团和气,威严沉稳。这两张画像,北京故宫和南京明孝陵都有收藏。民间相传,朱元璋五岳朝天,虽为大贵之相,但看上去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也许是因为这个,朱元璋把那些画出他真实面目的画工,全都杀了。

出身低微的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将他的四代祖先一一追封,为他们大修陵墓。凤阳的皇陵,是他父母的合葬地,原先是一片方圆28里,金碧彩绘的建筑群,如今保留完好的,是神道上这36对石人石兽。

在中国封建帝王的山陵中,这些石人石兽,体态最为巨大。

它的雕刻,继承了盛元风格。

而位于江苏盱眙的明祖陵,规制更为宏阔。多年以前,一个初春的下午,我第一次前往盱眙,记得当时天有些阴,河滩上的明祖陵,看起来格外冷清。它的主体建筑,也曾和凤阳的皇陵一样耗资千万,但这座巨大的陵寝,却在黄河夺淮入海的1680年,与古泗州城一起,沉没于滔滔洪水之中。直到1963年苏北大旱,它们才重新露出水面,当一群放牛的孩子,在太阳底下看到这些巨大的石人石兽时,大吃一惊。

而明朝的历史,就凝固在这些沉默的石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