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同样是真正白手起家 刘邦与朱元璋却是两种不同的创业风格 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呢?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地位显赫的开国布衣皇帝,一是汉高祖刘邦,二是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和朱元璋二人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刘邦和朱元璋所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但二者身上有许多共同点,究竟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呢?

重友情、薄亲情成就了刘邦的伟业

中国的纪、传、表、志实际上已经终结,我们已转向西方的传统。西方史学传统以人为主角,并解释历史人物为何有如此的作为。今天我们就挑两个历史人物作为例证,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挑刘邦,因为太史公留下了生动的描述,以致我们对刘邦的生平、性格、家世、经历,要比别的皇帝清楚得多。朱元璋为他自己留下了记录,他对做皇帝以前的家世、经历,有不避嫌、不避讳且相当真实的阐述。两份资料,虽不能和西方传记的私密文件相比,但仍可用。

刘邦、朱元璋两人,创造了朝代,影响了朝代的作风,拿这两个人来比较,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先讲刘邦。他是小混混出身,父亲是自耕农,不太有钱。兄弟四个,他老幺。老幺从小没管好,到了青年,轮流到哥哥家吃饭,有次嫂嫂听见他来,甚至拿着锅铲把锅铲得哐哐响,表示饭吃光了。父母骂他不成材,不如老二能种田、治家产。因此,刘邦长大后,在乎的是朋友,不是亲戚;他重视友谊,重视打天下的伙伴,而不重视亲情。

他打仗时,项羽把他父亲抓起来,在城头上说:你不投降的话,把你父亲煮了吃。刘邦回答说:我们曾结拜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煮你的爸爸,分我一杯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刘邦确实不在乎他父亲。刘邦做了皇帝后,把父亲从乡下接过来,问的第一句话是:老二治的家产多,还是我这个不成材的老幺治的家产多?起先,他为了装样子给群臣看,还带群臣去给父亲请安,请了两三天后,就有人跟他父亲讲:你儿子是皇帝,他来请安时,你不能这么大咧咧坐着,应该一边扫地一边倒退着走。老父如此一做,刘邦就大为快乐。司马迁把这些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汉代皇帝的好处是没有把这些细节删掉。

刘邦在世时,许多功臣都封了诸侯。韩信彭越英布三个大功臣,过去是他的敌人,被他统战统来的。后来,刘邦和吕后一起将这三位功臣都杀掉了,后人把责任怪到吕后身上,这是不对的。刘邦把坏人推给吕后做,可见他亲情淡薄得很。

刘邦重视臣子、参谋、将军说的话,可以违背自己的决定,然后一百八十度转弯接受大臣的意见。他不是很喜欢大儿子,当小妾生了儿子,便想换太子。太子找了四个白头发、白胡子有名的老头陪伴在旁,刘邦因而认为:自己都招不来的,竟然是太子的朋友,太子必有一帮人在身边帮忙,因此没换太子。这四个天下有名的大佬,很可能是找人假扮的,因为后来从没看到这四人有什么作为。

刘邦死后,吕后专政,吕家的内侄慢慢起来,是谁替刘家把政权拿回来?不是刘家人,而是刘邦当年的老战友周勃陈平等帮他争回天下。从汉初到汉武帝晚年,功臣集团始终占领政治集团很大的位置。郡太守一定要功臣的子孙担任,宰相一定要封侯才能做,但只有军功才能封侯。

后来,不能不用文人为相时,才开始将文人先封侯再做宰相。所以,汉代功臣集团维持的时间远比宗室内亲要长。在汉朝,牺牲大批亲人的例子太多,而牺牲功臣则很少。刘邦曾对哥哥的儿子吴王濞说:你将来要造我的反,要小心。刘邦心里对宗族一直不太相信,对亲戚一直存着怀疑、嫉恨。

重亲情、薄友情限制了朱元璋的视野

朱元璋跟刘邦一样,是由穷人慢慢打出天下,匹夫为天子。朱元璋什么亲戚都没有,只有他哥哥死后留下的一个侄子,和姐姐死后留下的一个外甥,三个小孩为伴。朱元璋穷得没饭吃,偷鸡摸狗、要饭,什么都做,后来去做小和尚,接着又伙同在凤阳结交的一批哥儿们投军。由于他打架的本事一等一,便在郭子兴的红巾军做随从的卫兵。

在这时候,他认识了郭子兴的干女儿马皇后。马皇后岁数比他大一点,人也不怎么漂亮,但很能干。一个是卫兵,一个是干女儿,门当户对,两人感情很好。朱元璋本来孤单一人,只有友情,缺少亲情,自从有了马皇后,他体会到什么是亲情。马皇后因而成为朱元璋一辈子最亲的人。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和刘邦是倒过来的。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淮西一批功臣。他和这批人一起在郭子兴部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感情,有依赖,也有冲突和矛盾。他经历过叛变,四无依傍,只有几个非用不可的朋友。他用的几个文人学究,如李善长胡惟庸,都跟他虚虚假假,真真实实。他没有刘邦那种一起偷鸡、一起烧着吃的忠心朋友,情况比刘邦糟。

等朱元璋定了天下,儿子早死,留下幼孙,为了保护孙子便大杀功臣。亲情与功臣比起来,朱元璋要保护的是幼小孙子,因为孙子投射的是他早死的儿子,早死的儿子投射的又是他亲爱的马皇后。因此,他因疼爱孙子,尽一切办法帮他清除四周的障碍。明初杀功臣,杀了几万人,连当年等于营长、排长的人都杀,都是莫须有之罪。唯有几人例外:一是徐达,病死;一是常遇春,累死;还有干儿子沐英,世代镇守云南。除了这几人,功臣几乎全被朱元璋杀光。

比较汉高祖和朱元璋,一个重友情、薄亲情,一个重亲情、薄友情。朱元璋重亲情重到以为只要把儿子分封出去,拥有若干军队,中央有事时,王子每人提三千兵,就可解决问题。于是在通都大驿、战略要地,从东到西封儿子出去:燕王在北京,晋王在山西,秦王在西安,宁王在大宁。他以为兄弟姐妹感情会非常浓厚,一起保大明,但事后证明没这回事。

从这两个例证,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长大过程中经历的事情、面对的事件,以及所见的冷暖人情,都会影响他事业成功的过程。重友情的汉高祖,心胸开阔,用人用得宽,招了一堆别人的谋士如张良萧何等人来做自己的臣子,汉朝的规模因而靠他个人的历史而定。重亲情的朱元璋,圈子打得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团外,他在浙东找的文人,包括刘伯温在内,基本上都没听他的话。

明朝后来也没有真正的名臣、贤臣。再者,汉高祖关怀的是全中国,他一路打上来,统战做得好,次要矛盾放一边,集中打击项羽。朱元璋不是如此,他一辈子花最大力气的是荡尽群雄,不是赶元人出去。他像一个穷孩子,有点产业后便抓在手上不肯放,所以要“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不做“出头鸟”,就算打不了第一,也可有粮可吃、有城可守。

朱元璋的高筑墙,是真的。前几年,我在山西、河北到处看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一路上看到明朝建的城、庙和官署,盖得真好。值得注意的是,像蔚县县城有四个门,北边有门但门洞是堵死的。这是防守心理,跟人家打仗,却不开门,完全没有开阔的攻击视野。明朝盖万里长城,从山海关一直建到嘉峪关,一条线连在山顶上,意思就是:这是我家的篱笆,我的墙,你别进来,是保家产的意思。明朝始终不开阔,跟汉朝屡次大军出击不一样。汉朝的边功,是十几万的牲口,几万、几千的俘虏,上万的首级;明朝的边功报上来就可笑了,斩首五个,大捷。这两个朝代长期延续的性格,从他们两个开创帝王立下的规则,传下的风格,就可看出来。

汉、明两朝的帝王们,在生活上都是很荒淫的,两朝都出了很多风流帝王、荒淫皇帝。相比较而言,朱元璋虽有众多嫔妃,却独独没有“荒淫皇帝”的骂名,令人称奇。而同样是开国之君,民间则认为刘邦是一位“流氓皇帝”。刘邦与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明显区别,还是各人在对待女色、对待妻子态度上的不同所致。

刘邦一见吕后年老色衰,就拿结发妻子不当妻子了,而独宠戚夫人。朱元璋则不同,虽然马皇后生的是一双大脚,这在过去是很丑的女人,但朱元璋一直视之如贤妻。家有贤妻旺夫,对于帝王来说,这道理是一样的。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出身平民,但在史上留下了不同的评价,与两人皇后的优劣不无关系。

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开国皇帝,除了开创大汉和大明王朝的百年基业外,最被人们所熟知的事就是杀功臣了。

我们先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杀了哪些功臣。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不过,臧荼的燕王是项羽所封。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臧荼一直扮演吃瓜群众的角色,没找过茬,但也没出过力。所以被消灭也就不难理解了。接着是楚王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刘邦夫人吕皇后对被软禁多年的韩信仍不放心,又用计将他处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因被刘邦怀疑有叛汉之心,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赵王张骜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捕下狱,后查实谋反事实不成立,但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诛灭三族。更惨的是,彭越被杀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自此,除了地处偏远南方,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以外,其他异姓诸侯王相继被铲除

不过,刘邦杀功臣的“事迹”跟明太祖朱元璋相比的话,那简直是不值一提。下面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因各种罪名被处死的功臣有: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靖宁侯叶升、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兴、凉国公蓝玉。被赐死的功臣有: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德庆侯廖永忠、临川侯胡美、定远侯王弼。

此外,还有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诚意伯刘伯温、淮安侯华云龙等人死因蹊跷成谜。可以这么说吧,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除了老实巴交的信国公汤和之外,其他基本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名义消灭掉了。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这两位平民皇帝,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呢?

一、这些功臣各个功勋显赫,统兵打仗能力很强,在军中威望颇高。中国有句老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天下坐定之后,来自外部的威胁消失,内部潜在威胁就成了主要矛盾。为了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消灭这些隐患就成了必然之事。但朱元璋将功臣们杀的太“干净”了,以至于他的继任者建文帝朱允炆在后面“靖难之役”中,陷入无将可用的境地,被朱棣篡夺了皇位。

二、打江山的时候,彼此间同为袍泽兄弟。但坐江山的时候,皇帝可以继续称臣子为兄弟,做臣子的要是真把皇帝当兄弟看待了,那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三、每个人年轻时候总会干过一些荒唐事或见不得人的事。这些功臣们很多都是皇帝的发小,彼此知根知底。当皇帝还是个屌丝的时候,自然无所谓糗事不糗事的,但做了天子就不一样了。当年的那些糗事,如今都成了禁忌话题。谁要是大嘴巴或不经意说漏嘴,那势必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