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史上最善良的皇帝,包拯当着他面吐口水,死后不仅本国的百姓祭奠他,敌国皇帝也为此痛哭

在我国历史上古代封建社会自秦始皇开始至清朝灭亡,共出现了有400多位皇帝,其中有英明的,也有昏庸的,今天小编说的这位堪称是史上最善良的皇帝,包拯当着他面吐口水,死后不仅本国的百姓祭奠他,敌国皇帝也为此痛哭。

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即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第六子,生母是李宸妃,但是宋仁宗从刚生下来,就被周皇后抱养,直至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宋仁宗亲政,才知道详情。后来民间传说和话本加以演绎,才出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实际上,虽然周皇后隐瞒了仁宗生母的事情,但待李妃亦不苛刻,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下,死后也是厚葬。因此,仁宗知道真相后,虽然非常悲伤,却没追究周氏宗族的罪责。而周皇后之所以抱养仁宗,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稳固地位。

仁宗皇帝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却能严格约束自己,而且还鼓励人们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上积极发展。

赵祯在位时间很长,虽然没有很大力度的改革,是一个守成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宋朝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呈现了一片繁荣之景。宋仁宗很善于发现人才,他在位期间有很多人才,例如包拯,范仲淹等等,他知人善用。我们应该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创作背景时间是在庆历四年的春天,这里面就涉及到了由范仲淹主政的"庆历新政",并且是获得宋仁宗的全力支持,当时的赵祯对宋朝当时的处境赶到不满,一心想要改变这种境地。于是他支持范仲淹进行改革,想要解决宋朝的问题,但是不幸的是这次改革失败了。大家都知道在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赵祯也是这样的,他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命人编辑和修改藏书,注重当时的文化环境。

但是由于过度对文的重视,导致对武的忽略,以至于后来战争的节节败退,签订了令人屈辱的“庆历协议”。这不是最恐怖的,在后来的战争中,宋朝一直在割地赔款,并没有主战的想法。而且宋朝内部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三冗”问题,有时候一个职位上都有几个官员。这不仅花费了极大的财力,还降低了官员的工作效率。财政收入不够,朝廷加紧对百姓的剥削,土地兼并又应运而生,给劳动人民带了极大的苦难。赵祯在位期间敢于接受别人的劝谏,知错就改,是一个很有气量的皇帝。大家都知道铁面无私的包拯吧,包拯当时是谏臣,经常给宋仁宗提意见,有时候都把宋仁宗惹怒,但他还是虚心接受谏官的意见,并且去改正。

仁宗对包拯的失礼行为不动怒,一是因为他确实性格宽和,配得上那个“仁”字,更是因为本身理亏,包拯所谏言的那件事情,理在包拯那一边。

事情要从仁宗宠幸的张贵妃说起。张贵妃因为在宫中得宠,就为自己的大伯子张尧佐求官职。早在庆历年间仁宗看在张贵妃(当时还只是张美人)的面上,给张尧佐安排了不错的职位,还因此得到台谏批评。

有张贵妃的枕头风在,张尧佐官升得飞快,一直升到了三司使。三司使是仅次于宰执大臣的大官,又是官吏财政的重要岗位。以包拯、吴奎为首的台谏官至此无法容忍,开始群起攻之。仁宗碍于包拯等人的意见,在将张尧佐提拔为三司使后,没有再将他提拔为宰执大臣,而是授予宣徽使等荣誉职衔。即便如此,包拯等人觉得还是太便宜了张尧佐,继续上奏折要求罢免张尧佐。

包拯直截了当的指出:“(张尧佐)是非倒置,职业都忘,诸路不胜其诛求,内帑亦烦与借助。法制利弊,商旅阻行,而尧佐洋洋自得,不知羞辱……真清朝之秽污, 白昼之魑魅” 。言下之意,张尧佐就是个靠关系爬上来的棒槌,这种人简直是人渣污秽,白天见鬼(骂得够狠)。

包拯等人的奏书递上去后,仁宗置之不理,想用缓兵之计。见仁宗迟迟不表态,包拯等人在一次朝会上主动发起辩论,甚至连着宰相文彦博一起骂,指责他们只知道巴结权贵,不知道劝谏皇上。

仁宗虽被激怒,但也不敢小视台谏的威力,最终免去张尧佐的宣徽南院使、 景灵宫使两官,但仍保留群牧制置使和淮康节度使职位。

但是,不久以后,张尧佐又重新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不顾仁宗皇帝的愤怒,再次上书极谏。包拯为了说服仁宗,还多次上殿争辩。有一天下朝后,仁宗回到宫中,张贵妃又迎上去,想为大伯子张尧佐说话。仁宗不耐烦地说:“你还只想着要宣徽使,今天包拯的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你不知道现在担任谏官的是包拯吗 ?”

好在没过多久,靠山过硬的张尧佐就病死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才告平息。

宋仁宗虽然只是一个平常的皇帝,但是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君主,在位四十多年,认真处理每一件朝中之事。赵祯有自己独到的个人魅力,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君主。他心爱书法,并且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他自己也写了很多诗,并且编辑成册了。他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实行仁政,深得民心,因此百姓对宋仁宗评价很高。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他只能做一个守成的君主,但是他的一生并不平庸,他在位期间,促进了宋朝各个方面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后来,宋仁宗因病去世,消息传到民间时,整个街上的人都在哭并且烧纸钱,足以见宋仁宗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了。不仅如此,当宋仁宗病逝的消息传到辽国时,他们也悲伤的难以自己,都嚎啕大哭,更有甚者辽国的国王为宋仁宗立了一个墓碑,来表达对宋仁宗的怀念,并且以后的历代君主都以宋仁宗为榜样。宋仁宗对敌人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可以想想他在朝内造成的影响了。他宽容仁厚的品格使得大家都很怀念不舍,严于律己,一代明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很可惜宋仁宗并没有由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他的儿子死得都比较早,这是比较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宋仁宗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后代。

历史评价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他的群臣们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北宋学者邵伯温这样赞美“仁宗盛治”: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时宰辅曰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

北宋政论家陈师锡这样怀念“仁宗盛治”:“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大文豪苏轼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天圣、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号。即使目空无人的南宋宰相秦桧也曾说到:“昔我仁祖临御,亲选天下十有五人崇论宏议,载在方册。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轶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卫径也称:“嘉祐之治”振古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