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沈葆桢是一个如何的人,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
北洋大臣李鸿章虽然名声不是很好,但是确实是对清朝忠心耿耿的一个大臣,而相对还有南洋大臣这样一个群体,南洋大臣中数沈葆桢最为出名,那么他做过什么呢?
沈葆桢,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
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光绪元年,沈葆桢回朝廷,上北京后,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光绪五年(1879年),沈葆桢在江宁病逝于任上,享年59岁。谥文肃,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
沈葆桢是一位意志力坚定的人,也是一位有本事办理实业的人,否则左宗棠不会点名让沈葆桢来接手他的福州船政局。特别是对于福州船政局,有这样一个说法,福州船政局“创自左宗棠,成于沈葆桢”。沈葆桢和左宗棠两人都被马尾地方建祠纪念,称“船政之父”。
实际上左宗棠对沈葆桢的看中极高,当初左宗棠要离开福州船政局的时候,福州船政局的事业实际上并没有进入正途。离任的左宗棠不放心船政局的发展,于是想方设法的寻找合适的接收者。而在众多人中,沈葆桢是他选定的最合适的人选。为了能顺利让沈葆桢接收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同福州将军英桂、福建巡抚徐宗干三次来到沈葆桢的府邸,请求他出山。
沈葆桢接收福州船政局之后,一是建设船坞和机器厂,二是创办艺童学。前者保证了船政局的基本业务,后者则是为福州船政局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洋务运动开展的时候,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容易。与中国许多次改革的时候一样,受到了某些顽固守旧派的坚决抵抗。沈葆桢在开办福州船政局的时候,以大毅力阻止了守旧派的进攻,最终将福州船政局发展起来,建造战舰20艘,遍布在各个海口。要是说左宗棠和沈葆桢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普通的同僚关系。不过左宗棠对沈葆桢持欣赏态度,赞同他办事的能力。
对船政事业,沈葆桢坚持“主权在我”的原则。认为“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为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船政局聘用了不少洋员、洋匠及教师。对待这些洋人,在经济上船政局给其优厚待遇,在政治上却是寸权不让,坚决奉行“权自我操”的政策。沈葆桢对洋人赏罚分明,不仅论功行赏,也量过行罚。对不服从领导者予以开除,令其回国。
同治八年六月十日,在沈葆桢的苦心经营下,在全体船政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马尾船政局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完工下水。该船系木壳蒸汽轮船,船身长238尺,宽27.8尺,吃水14.2尺,排水量1370吨,载重450吨,螺旋浆推进,备有风帆助力,航速10节。九月二十五日,沈葆桢登船试航试炮成功,标志着历经艰辛的中国近代海防工业,开始起步。总之,沈葆桢在船政创办之初,面对新兴的事业,面对西方列强与顽固守旧派种种干扰,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排除一个又一个障碍,在坎坷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上前进
可以说沈葆桢在近代的海军力量建设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应该为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