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汉族器用风俗研究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器物逐渐进入我国,汉族社会的器用风俗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的出现
首先是新式煤油灯的出现,使汉族社会的照明器具有了很大改善。新式煤油灯和旧式油灯的不同除了表现在构造、形状上外,主要的区别是所用燃料不同。新式煤 油灯以 洋油 ,即用工业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煤油为燃料。在19世纪50、60年代,外国商人便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推销煤油,有的广告宣传奖励销售,买1 公斤煤油奖励1盏油灯。煤油灯的优越性,再加上商家的奖励销售,使煤油灯成为畅销货,不少居民 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 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1094页。。上海租界当局还修了地下管道,接通煤气,用于照明之用。人们把这种灯称为 煤气灯 ,或 地火 。 吴贵芳主编: 《上海风物志》,第52页。煤气灯不仅用于住户,而且被安装在新修的马路及桥梁上,为城市夜色增添了新的景观。 初设仅有路灯,后于行栈、铺面、茶酒戏馆 以及住屋,俱用煤气灯。火树银花,光同白昼,上海遂成不夜之城 。《竹枝词》赞道: 不用兰膏只用灯,自来灯火满街明。晚从黄歇浦边望,万点光中不夜 城。 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第273、274页。随着煤油灯的流行,洋蜡、火柴也被引进,形成取代土蜡、火寸之势。
当煤气 灯尚未在中国城乡普及的时候,另一种新的照明器具 电灯,亦被引进,很快被国人所接受。上海是最先使用电灯的城市。光绪八年(1882年),西人立德在 上海 首在租界创设电灯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125页。,并设厂于乍浦路,成立上海电光公司。90年代后,公共租界工部局 成立了电气处,加快了电灯使用的推广。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安装白热电灯6325盏,次年达到9091盏。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2辑上册,第312页。继上海之后,北京、天津也相继出现了电灯。北京使用电灯照明,初用于皇宫禁苑,次及于外国使馆,再及于普通居民。20世纪初,一 些中小城市也有了电灯照明,然而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状态,不仅无电灯,而且连新式煤油灯也不多见。
2钟表流行于都市
明末时,西方钟表始输入中国,被称之为 自鸣钟 。由于数量稀少,国人对其计时价值仍无认识,只把它列入 乐器 一类。晚清时期,西方钟表进口日渐增 多,挂钟、座钟、怀表、手表等陆续出现,在中国一些较开化的地区,成为日渐重要的计时工具。上海的法国租界工部局大楼及城南董家渡天主堂安装的大型自鸣 钟, 四面置钟盘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16页钟表成为一些商店必备的商品。在上海, 西人所 开洋货行以亨达利为最著名,专售时辰寒暑风雨各式钟表、箫鼓丝弦、八音琴、鸟音匣、显微镜、救命肚带及一切耍货,名目甚繁。 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 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28页。
3缝纫机进入上海
在19世纪60~70年代,外国人把缝纫机带入上海。葛元 煦对最早传入中国的缝纫机作过如下描述: 器仅尺许,可置几案上。上有铜盘街针一,下置铁轮,以足蹴木板,轮自转旋。将布帛置其上,针能引线上下穿过。细 针密缕,顷刻告成,可抵女红十人。 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29页。此后美国商人向中国输入了一批缝纫机,缝纫机进入了汉 族社会人们的生活。
4文化器用的西化
文化器用包括 文房四宝 (笔、墨、砚、纸)及书籍等物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晚清时仍有重大影响,上述文化器用在鸦片战争以后并没有立即被新式的文具所取代,而是出现了新旧文化用品同时存在、竞长争高的状况。
长期以来,毛笔一直是中国主要的书写工具。自明清以降, 湖笔 (产于浙江湖州)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成为笔中名牌。清代的制笔业更加兴旺,以湖州为中 心,向四方扩散。初时硬毫笔盛行,到嘉道以后,以羊毫为原料的软毫笔东山再起,逐渐取代了硬毫笔,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
墨,清代仍以微墨最为流行。有人记载: 微墨,安徽徽州府所产。古人制墨,率用松烟,汉取诸扶风,晋取诸葛亮庐山,唐则易册、上党。自李超徙歙,张谷徙黟,皆世其业,于是始有微墨,以至于今。 徐珂:《清稗类钞》第12册,第6017页
墨盒在晚清时期始流行。初时,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现用现磨,这不仅费时且不易磨好。于是有人发明使用墨盒,即用铜盒子,盒盖里面嵌块石片,可以刮笔。盒中 置丝棉,注入磨好的墨汁,带入考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据记载,墨盒最早出现在道光年间,到了同治、光绪后才盛大行起来。《清稗类钞》曰: 墨盒自昔推京 都琉璃厂松竹斋所制为极品。同、光间,有名寅生者,不详其姓,以善镌墨盒名于世,书画皆极精妙。寅生殁,坊镌墨盒多冒其名。 徐珂:《清稗类钞》第12 册,第6017页 据邓云乡先生考证,所名 寅生 者,即陈寅生,长于雕刻,能在盒盖上刻芝麻粒大小的小楷,曾在二三寸见方的盒盖上刻下晋代书圣王羲之的 《兰亭序》一篇。
然而,在晚清,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西洋式的文具,如铅笔、钢笔、墨水、西式纸张等在中国开始流行。清末时,美国脱 华门、犀飞利、派克等牌号的金笔相继在国中出现,但由于价格昂贵,使用者多为洋行买办、官僚及富商等。后来,学堂兴起,开设外文及数、理、化等课程,钢 笔、铅笔遂流行于学堂学生中间。宣统年间, 有仿西法制墨水以供书写者 徐珂:《清稗类钞》第12册,第6018页。,可见墨水不仅已被汉族社会使用, 而且已经开始生产。
文房四宝 中变化最大的是纸张。西方近代造纸法在清末被引进中国。光绪八年(1882年),曹子 等人在上海创 办机器造纸局,是为中国第一家商办造纸厂。至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的商办造纸厂共达23家,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840~1937)》,第375页。除商办者外,清政府也创办了一些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造纸厂。湖广总督陈夔龙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武昌 设立白沙洲造纸厂,与外商合作购进国外先进造纸设备,采用新式技术生产的纸张,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非旧式造纸业所可比。无怪有人慨叹: 近数年 风气渐 ,南来所见,以西洋笺为伙,过此以往,恐无复人用国中纸墨者。 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70页。
此外,书籍的印刷,本来印刷术也是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之一,是我们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然而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印刷技术却超过 了中国。19世纪初叶,欧洲近代机械印刷术开始传入中国,最早是凸版印刷,其次是平版印刷,再是凹版印刷。输入的新式印刷机价格低,效率高,很快为国人所 接受,成为许多出版机构、报馆的主要设备。于是,一批新式出版物,如报纸、刊物、书籍纷纷告世,流传海内。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商务印书 馆,最初拥有2部手摇水印机,3部脚踏圆盘机和3部手扳压印机,主要印刷商业簿册和商业报表,后来扩大规模,出版《最新教科书》,行销国内各地。这些印刷 品与旧式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国图书业更新的重要标志。
5消闲器用精致化
在晚清时期的消闲用品中,值得一提的 是鼻烟壶和扇子。鼻烟壶,俗名烟壶,是一种装鼻烟的器皿。它制作精美,造形多样,内装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的鼻烟,供人吸闻。其气味醇厚、辛辣,有明目、提 神、避疫、活血、驱寒等功效。鼻烟壶发展至清代,进入大盛期。广州、北京、山东博山以及内蒙古、辽宁等地,是鼻烟壶的主要产地。辽宁的玛瑙鼻烟壶、内蒙古 的银制鼻烟壶等,都享誉全国。制作鼻烟壶的原料相当广泛,主要有玻璃、瓷、玉、珊瑚、玛瑙、琥珀、悲翠、水晶、金、银、石、木、竹以及象牙、海贝等材料。 许多鼻烟壶不仅制作工艺精细,而且用多种画案、色彩装饰,有套二彩、套三彩,甚至套四五彩的。由于鼻烟壶包含了大量艺术成分,所以被人们视为艺术品得以收 藏。晚清时,达官贵人多嗜鼻烟壶,每遇公众场合,各出其所藏相互炫耀。
扇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多种价值,既可驱热纳凉,又是观赏品、收 藏品,具有一定的消闲性和艺术性。清代时扇子品种繁多,艺术加工愈加精巧。其品种有竹扇、羽扇、纨扇、油扇、蒲扇、折叠扇。晚清同光年间,士大夫中盛行油 扇。油扇为折扇中的一种,因产自杭州,俗称 杭扇 。扇面多用黑油涂刷,亦名 油扇 。油扇扇骨细而密,一般为30~50根,展开形如半规。贵重的油扇还 用金箔制成翎毛、花卉、人物等,贴在扇子的两面。得到这种扇子后,人们或者将之珍藏,或者赠送亲朋好友。19世纪60~70年代,西洋自来风扇传入中国。 葛元煦曾对其形状作过描述: 外洋所制自来风扇,以法条运轮齿鼓动折扇,不烦人力。置诸案头,微风习习,最可人意。惜为时不久,法条一转不及一刻耳。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40页。这种机械风扇别具一格,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工,从使用价值来讲显然超过中国传统式样的扇子,但 在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方面,则无法与中国式扇子相比,故未能在汉族社会中流行开来。
1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的出现
首先是新式煤油灯的出现,使汉族社会的照明器具有了很大改善。新式煤油灯和旧式油灯的不同除了表现在构造、形状上外,主要的区别是所用燃料不同。新式煤 油灯以 洋油 ,即用工业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煤油为燃料。在19世纪50、60年代,外国商人便在上海等通商口岸推销煤油,有的广告宣传奖励销售,买1 公斤煤油奖励1盏油灯。煤油灯的优越性,再加上商家的奖励销售,使煤油灯成为畅销货,不少居民 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 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1094页。。上海租界当局还修了地下管道,接通煤气,用于照明之用。人们把这种灯称为 煤气灯 ,或 地火 。 吴贵芳主编: 《上海风物志》,第52页。煤气灯不仅用于住户,而且被安装在新修的马路及桥梁上,为城市夜色增添了新的景观。 初设仅有路灯,后于行栈、铺面、茶酒戏馆 以及住屋,俱用煤气灯。火树银花,光同白昼,上海遂成不夜之城 。《竹枝词》赞道: 不用兰膏只用灯,自来灯火满街明。晚从黄歇浦边望,万点光中不夜 城。 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第273、274页。随着煤油灯的流行,洋蜡、火柴也被引进,形成取代土蜡、火寸之势。
当煤气 灯尚未在中国城乡普及的时候,另一种新的照明器具 电灯,亦被引进,很快被国人所接受。上海是最先使用电灯的城市。光绪八年(1882年),西人立德在 上海 首在租界创设电灯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125页。,并设厂于乍浦路,成立上海电光公司。90年代后,公共租界工部局 成立了电气处,加快了电灯使用的推广。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安装白热电灯6325盏,次年达到9091盏。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2辑上册,第312页。继上海之后,北京、天津也相继出现了电灯。北京使用电灯照明,初用于皇宫禁苑,次及于外国使馆,再及于普通居民。20世纪初,一 些中小城市也有了电灯照明,然而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状态,不仅无电灯,而且连新式煤油灯也不多见。
2钟表流行于都市
明末时,西方钟表始输入中国,被称之为 自鸣钟 。由于数量稀少,国人对其计时价值仍无认识,只把它列入 乐器 一类。晚清时期,西方钟表进口日渐增 多,挂钟、座钟、怀表、手表等陆续出现,在中国一些较开化的地区,成为日渐重要的计时工具。上海的法国租界工部局大楼及城南董家渡天主堂安装的大型自鸣 钟, 四面置钟盘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16页钟表成为一些商店必备的商品。在上海, 西人所 开洋货行以亨达利为最著名,专售时辰寒暑风雨各式钟表、箫鼓丝弦、八音琴、鸟音匣、显微镜、救命肚带及一切耍货,名目甚繁。 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 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28页。
3缝纫机进入上海
在19世纪60~70年代,外国人把缝纫机带入上海。葛元 煦对最早传入中国的缝纫机作过如下描述: 器仅尺许,可置几案上。上有铜盘街针一,下置铁轮,以足蹴木板,轮自转旋。将布帛置其上,针能引线上下穿过。细 针密缕,顷刻告成,可抵女红十人。 葛元煦等著:《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29页。此后美国商人向中国输入了一批缝纫机,缝纫机进入了汉 族社会人们的生活。
4文化器用的西化
文化器用包括 文房四宝 (笔、墨、砚、纸)及书籍等物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晚清时仍有重大影响,上述文化器用在鸦片战争以后并没有立即被新式的文具所取代,而是出现了新旧文化用品同时存在、竞长争高的状况。
长期以来,毛笔一直是中国主要的书写工具。自明清以降, 湖笔 (产于浙江湖州)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成为笔中名牌。清代的制笔业更加兴旺,以湖州为中 心,向四方扩散。初时硬毫笔盛行,到嘉道以后,以羊毫为原料的软毫笔东山再起,逐渐取代了硬毫笔,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
墨,清代仍以微墨最为流行。有人记载: 微墨,安徽徽州府所产。古人制墨,率用松烟,汉取诸扶风,晋取诸葛亮庐山,唐则易册、上党。自李超徙歙,张谷徙黟,皆世其业,于是始有微墨,以至于今。 徐珂:《清稗类钞》第12册,第6017页
墨盒在晚清时期始流行。初时,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现用现磨,这不仅费时且不易磨好。于是有人发明使用墨盒,即用铜盒子,盒盖里面嵌块石片,可以刮笔。盒中 置丝棉,注入磨好的墨汁,带入考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据记载,墨盒最早出现在道光年间,到了同治、光绪后才盛大行起来。《清稗类钞》曰: 墨盒自昔推京 都琉璃厂松竹斋所制为极品。同、光间,有名寅生者,不详其姓,以善镌墨盒名于世,书画皆极精妙。寅生殁,坊镌墨盒多冒其名。 徐珂:《清稗类钞》第12 册,第6017页 据邓云乡先生考证,所名 寅生 者,即陈寅生,长于雕刻,能在盒盖上刻芝麻粒大小的小楷,曾在二三寸见方的盒盖上刻下晋代书圣王羲之的 《兰亭序》一篇。
然而,在晚清,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西洋式的文具,如铅笔、钢笔、墨水、西式纸张等在中国开始流行。清末时,美国脱 华门、犀飞利、派克等牌号的金笔相继在国中出现,但由于价格昂贵,使用者多为洋行买办、官僚及富商等。后来,学堂兴起,开设外文及数、理、化等课程,钢 笔、铅笔遂流行于学堂学生中间。宣统年间, 有仿西法制墨水以供书写者 徐珂:《清稗类钞》第12册,第6018页。,可见墨水不仅已被汉族社会使用, 而且已经开始生产。
文房四宝 中变化最大的是纸张。西方近代造纸法在清末被引进中国。光绪八年(1882年),曹子 等人在上海创 办机器造纸局,是为中国第一家商办造纸厂。至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的商办造纸厂共达23家,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840~1937)》,第375页。除商办者外,清政府也创办了一些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造纸厂。湖广总督陈夔龙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武昌 设立白沙洲造纸厂,与外商合作购进国外先进造纸设备,采用新式技术生产的纸张,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非旧式造纸业所可比。无怪有人慨叹: 近数年 风气渐 ,南来所见,以西洋笺为伙,过此以往,恐无复人用国中纸墨者。 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70页。
此外,书籍的印刷,本来印刷术也是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之一,是我们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然而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印刷技术却超过 了中国。19世纪初叶,欧洲近代机械印刷术开始传入中国,最早是凸版印刷,其次是平版印刷,再是凹版印刷。输入的新式印刷机价格低,效率高,很快为国人所 接受,成为许多出版机构、报馆的主要设备。于是,一批新式出版物,如报纸、刊物、书籍纷纷告世,流传海内。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商务印书 馆,最初拥有2部手摇水印机,3部脚踏圆盘机和3部手扳压印机,主要印刷商业簿册和商业报表,后来扩大规模,出版《最新教科书》,行销国内各地。这些印刷 品与旧式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国图书业更新的重要标志。
5消闲器用精致化
在晚清时期的消闲用品中,值得一提的 是鼻烟壶和扇子。鼻烟壶,俗名烟壶,是一种装鼻烟的器皿。它制作精美,造形多样,内装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的鼻烟,供人吸闻。其气味醇厚、辛辣,有明目、提 神、避疫、活血、驱寒等功效。鼻烟壶发展至清代,进入大盛期。广州、北京、山东博山以及内蒙古、辽宁等地,是鼻烟壶的主要产地。辽宁的玛瑙鼻烟壶、内蒙古 的银制鼻烟壶等,都享誉全国。制作鼻烟壶的原料相当广泛,主要有玻璃、瓷、玉、珊瑚、玛瑙、琥珀、悲翠、水晶、金、银、石、木、竹以及象牙、海贝等材料。 许多鼻烟壶不仅制作工艺精细,而且用多种画案、色彩装饰,有套二彩、套三彩,甚至套四五彩的。由于鼻烟壶包含了大量艺术成分,所以被人们视为艺术品得以收 藏。晚清时,达官贵人多嗜鼻烟壶,每遇公众场合,各出其所藏相互炫耀。
扇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多种价值,既可驱热纳凉,又是观赏品、收 藏品,具有一定的消闲性和艺术性。清代时扇子品种繁多,艺术加工愈加精巧。其品种有竹扇、羽扇、纨扇、油扇、蒲扇、折叠扇。晚清同光年间,士大夫中盛行油 扇。油扇为折扇中的一种,因产自杭州,俗称 杭扇 。扇面多用黑油涂刷,亦名 油扇 。油扇扇骨细而密,一般为30~50根,展开形如半规。贵重的油扇还 用金箔制成翎毛、花卉、人物等,贴在扇子的两面。得到这种扇子后,人们或者将之珍藏,或者赠送亲朋好友。19世纪60~70年代,西洋自来风扇传入中国。 葛元煦曾对其形状作过描述: 外洋所制自来风扇,以法条运轮齿鼓动折扇,不烦人力。置诸案头,微风习习,最可人意。惜为时不久,法条一转不及一刻耳。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40页。这种机械风扇别具一格,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工,从使用价值来讲显然超过中国传统式样的扇子,但 在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方面,则无法与中国式扇子相比,故未能在汉族社会中流行开来。
- 上一篇:三藩之乱耿精忠吃人是真的吗?耿精忠的后人什么下场
- 下一篇:宋仁宗是不是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