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罗勤:品若梅花香在骨

《玉梅邀月》

《踏雪寻梅》

因为喜欢画画,罗勤曾受到过不少磨难,但这并未改变他对艺术的热爱。进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后,他与董寿平、王成喜等名家成为知心朋友。在与名家的交往中,罗勤感到艺术家要书画双修,用心去创作。只有带给人美的享受,自己才能获得艺术上的快乐。

人生和艺术融为一体

梅花被人们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有人把画中的梅、竹、松题款为三友图。诗人、画家也都喜欢画梅花、歌颂梅花。梅花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经常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罗勤画过山水,最终还是选择了梅花。这不仅是他欣赏梅花蕴含的风骨精神,还在于他受到了众多画梅名家的影响。特别是与董寿平的相识。“董老在世时被聘为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终身副会长,经常参加协会主办的书画活动。他的书画技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最令我钦佩的还是他的人品。”罗勤表示,董老轻名薄利,对于绘画艺术追逐一生、求索一生,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在生活上却没有过高的要求。“董老这样一位大画家,家里条件特别简朴,住的是两间小屋,因时间太久,墙壁已经变得灰黄。因没有足够的空间做画室,他就在吃饭的桌子上画画。他曾告诉我,这一生无所求,赤条条来,赤条条走。”

董寿平在生活上乐观豁达,对于爱好艺术的晚辈一点没有架子。至今,罗勤还记得有一次到老先生家里讨教书画技法。董老整整给他讲了3个小时书画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法,让他终身难忘。

从董寿平身上,罗勤看到了真正艺术家一生的追求。“艺术到了某种境界,自然就把人生和艺术融为一体。它不在乎环境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写出人生的内心体验。心奇画则奇,心宽思路宽。宽容之心能容山容水容天地。”

吸收传统寻求突破

罗勤画梅花注重“意”对“神”和“形”的能动作用,努力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生动自然有趣,给人美的陶冶。“湖北湖州的一个县里有个万亩梅园。园里种满了白梅、红梅。每年梅花开的时候,我都要到梅园里感受梅花的气息。”罗勤表示,走入梅园中更能了解梅花的精神。因此,他创作的梅花繁花累累、缤纷烂漫,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片生机蓬勃。更为可贵的是,他摈除了历来文人派画梅那种萧瑟清冷的悲伤情调,赋予了它生活热情和时代色彩。

罗勤画梅花用的是书法的功底,笔下的梅干遒劲有力,他用“之”字或“S”形架构支撑全幅,中锋、侧锋用笔并举,或以浓墨挥洒,或以飞白出之。“画梅实际上是在写梅。梅干是梅花的骨架,讲究穿插顿挫,布局要有层次,构图要自然。”罗勤表示,画梅花的枝干,关键在于枝枝相连,干干接气,要笔断意不断,一笔画成。

在吸收传统名家画梅技法的基础上,罗勤努力把西洋画的透视、明暗、空间、色彩等表现手法融于笔墨之中,寻求风格的突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无意中用一种西方油画的技法来创作梅花,出乎意料地表现出一种效果,经反复改进,如今已成为他的画技一绝,博得许多业内行家的喝彩。

唤起民众对美的追求

罗勤的艺术成就不限于画梅,他的书法、山水等也都别具一格,特别是他的书法,线条圆润挺拔,笔触潇洒流畅,风格清秀典雅,独具大家风貌。他说,写书法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心性,传达书法的美感。

书法本身有严谨的法度,但现在市场中有些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像儿童字,让人看不懂;有的作品让人觉得乏味,感觉不舒服。罗勤认为,写字不能任意涂抹。“越是草书,格律越严格,规矩越严格。”

“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规矩。现在很多人造字,以丑为美、以拙为美,是自己能够看懂,别人根本看不懂,误导了大众。”罗勤表示,艺术作品要自己明白,收藏的人也要理解。如果只有创作者看懂了,别人看不懂,就失去了作品创作的意义。罗勤强调说,艺术作品要唤起民众对美的享受,看了之后,过目不忘,陶冶人的情操。

梅花香自苦寒来。罗勤读艺、寻艺、品艺、画艺几十年,对于现在的生活,他非常知足。今年,罗勤想多创作一些好的作品,准备搞一次关于写梅、画梅的艺术展。他说,希望用自己所拥有的艺术才能,传达梅花的精神和画梅的人身上可贵的品质。

(记者隋永刚)

罗勤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宋庄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