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梅兰芳当官

《梅兰芳十九章》(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撷取京剧大师梅兰芳艺术道路中的一些片断:青年时的脱颖而出、唱红上海、访美赴苏、担任“两院”院长……从多个侧面追忆和品评梅派艺术文化的浓厚韵味。作者徐城北,原中国京剧院著名剧作家,一直以来专门研究梅兰芳文化。本文选自该书,有删节。两院院长?只能有名无实梅兰芳当过官儿么?当过,也没当过。一解放,梨园就一直“跟着走”。党发起了戏曲改革,简称“戏改”,政策集中在三点上:改戏、改制、改人。新剧团中有新的领导,执行新的制度,这些都顺利地“过去”了。对梅兰芳,好象谁也不敢碰,因为他是最大的戏曲人物,对他究竟应该怎么办,似乎是中央的事。大约是1955年吧,梅兰芳忽然接到了“两院院长”的任命。第一个是中央戏曲研究院,这是个研究机构,同时也涉及到各个地方剧种。让当就当么。第二个是中国京剧院,让自己当这个院的院长,其实也是名誉上的。因为真想演戏,四大名旦都各自保持了一个自己的私营剧团。比如梅兰芳的,外界就简称为“梅剧团”。人员是松散的,有事即来,没事即散。五十年代中期让梅兰芳担任的两个院长的新职,是梅兰芳没想到的,但又是不能不接受的。他挂名担任正院长,但同时又有第一副院长与诸多副院长,还有党委书记与诸多党委副书记。其中,尤其是党委书记这个职务,是解放前类似机构中所没有的。梅兰芳很仔细,他从来是“先看再干”,如果看着可行,再干不迟。如果看着就麻烦甚多,他就敬谢着往后退了。再说这两个院,也是自己所不熟悉的???先说戏曲研究院,有那么多知识分子,许多人不能登台,只从古书中找资料,这么做似乎就与齐先生(齐如山)他们有差距了。再说中国京剧院,听上去名字挺“大”,但其中的人行么?再说,这些人都年轻,梅兰芳很难能跟他们唱到一块。梅兰芳又想起筱翠花???他在1957年的大鸣大放中说话冲了些,险一些要打成右派。也多亏了自己及时发言,说出几乎不像是自己的一番话:“那些可恶的右派分子,企图拉拢我们的艺人,如筱翠花这样没有政治经验的人,不小心说出一些不适当的话,这让他们很痛快,让我们很痛心……”经过自己亲自出马,才把他保护了下来,否则,很可能他也难逃公道啊……流派亦难?如何再动起来对于京剧流派,梅兰芳似乎生前没有说得太多。梅兰芳也不是没看见流派的难处:就有这么多,而且几乎都是解放前流下来的。解放后出现了张君秋与裘盛戎两个新人,但那都是解放前打的底子,解放后又碰到了好的机遇,一下子也就喊响了。关于流派为什么没有后继之人,梅兰芳只感到遗憾,真正的原因他也说不准。解放前看戏,很大程度上是瞧人???演员,看他身上和嘴里怎么样,是学的谁,学得有没有模样。至于剧本本身,就很少有人推敲。解放后看戏,与从前有了最大的不同,是政治标准第一,剧本不能反动,不能有政治上的问题,比如老戏中把农民起义的领袖按照毛贼处理,如今就肯定不行了。梅兰芳又想起旦行中的荀派和筱派,后者从前是以演荡妇起家的,什么潘金莲,什么赵盼儿,还有什么什么。反正,如果你看过他的《挑帘裁衣》或《活捉三郎》什么的,你是不会忘记这位演员的。他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京剧空间应该大一些,应该允许他发挥特长。但他们这些戏,以及戏中这些人,似乎与新社会不太挂钩了,新观众会对这些戏做政治上的批评,这样一批,他们就被动了,在这样的语境下,他们确实是说不出什么来的。但如果轻易地把他们的剧目与流派剔除了,那京剧的范畴似乎就小了许多。这,就是站在解放后的新立场上看流派,不同人彼此间的区别,也应该说是很大的。甚至是有些戏应该保存,另外一些戏就应该铲除的。所以说,在京剧现有的三十几个以姓氏命名的流派中,彼此间的差异实在是太悬殊了,悬殊到甲派可以富贵等身,乙则会败走他乡,甚至流落到乞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