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武戏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宝库中,武戏,一直都占着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的“百戏”节目,有“角抵”、“爬竿”等杂技表演。在元杂剧中,已开始有《单鞭夺槊》、《三战吕布》等武戏剧目。同时,也就有了擅长跌扑翻跃、舞刀耍棍的武戏演员。现在,我们从某些武戏剧目的提示中可以看到,有些角色是“骑竹马”而在台上厮杀的。可见,当时的武戏,尚处于比较原始、粗糙的阶段。
到了明代,明杂剧的武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目莲戏》中载:当时有人组织了一台武戏,“选徽州旌阳戏子,剽猛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武戏艺人能够“相扑跌打”,表演时一定已相当精采。
所谓来自“徽州”的“旌阳戏子”,演出的当是“徽戏”。徽班的武戏,继承了弋阳腔的粗犷夸张、炽热火爆的表演特点,并逐渐产生了长靠武生、武二花、刀马旦、武旦等新的行当,创造了一些“靠功”、“把子功”等新的表演技巧,使武戏进入一个光彩夺目的崭新阶段。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其中就有一个以演出武戏著称的“和春班”(俗称“和春”的“把子”)。可见,武戏在徽班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四大徽班”进京,逐渐促使形成了影响全国的京剧。在此同时,也哺育产生了大量的京剧武戏。京剧武戏,直接脱胎于徽剧武戏。经过几代杰出艺人的艺术实践与不断创造,不但积累了大量长靠、短打及猴戏剧目,也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灿烂夺目的优秀京剧武戏表演艺术家。
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习惯上有“大戏”与“小戏”之称。所谓“大戏”,是指那些历史悠久而又有比较完整的舞台体系的剧种,如昆剧、川剧、秦腔、绍剧、晋剧、汉剧、湘剧、徽剧、京剧等。“小戏”,则指那些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如沪剧、锡剧、甬剧、庐剧、楚剧、黄梅戏、越剧、眉户戏、碗碗腔等。“大戏”与“小戏”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就表现在武戏方面。“大戏”剧种强调“唱念做打”与“四功五法”。“小戏”剧种则偏重于歌舞,以唱为主,很少有武戏演出。
- 上一篇:韩三之的绘画 韩三之的诗作赏
- 下一篇:罗勤:品若梅花香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