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神威北府兵,淝水之战前便五战全胜前秦?

南宋的“词中之龙”辛弃疾曾写过一首气势雄阔的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京口这个地方,正是距当时八百年前一支劲旅的诞生处——北府兵。有意思的是,将北府兵带入鼎盛时期的统帅,他所建立的王朝也叫“宋”。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南朝宋”。

这支北府兵,曾是一支纵横南北所向披靡的军队。最著名的淝水之战,它以8万兵力一举击溃了前秦90万大军,创下了堪称顶级的辉煌战绩。

不仅如此,从北府兵兴盛到消亡的二十五年间,可以说谁掌握了这支军队,谁就掌握了南朝的局势。因为它的战斗力实在太强了,以至于被竞相争夺,数度易手,而每一次易手,又都必定左右王朝的兴衰走向,甚至直接引起王朝覆灭与再造的巨大震荡。

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37年),谢安已从桓冲(桓温弟)手中取得了经略扬州的权力,桓冲则领荆州刺史,这样东晋朝内就初步形成了“荆扬相衡”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制衡从桓温开始就不断膨胀的谯国桓氏势力,谢安任用自己的侄子谢玄为衮州刺史兼广陵相,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开始招募江淮一带的流民组建新军。因为当时广陵对岸的京口又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就称为“北府兵”。

“晋人谓京口为北府。谢玄破俱难等,始兼领徐州。号北府兵者,史终言之”。(《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虽说北府兵的成员主体是因战乱而南迁的流民,但和普通流民不同的是,他们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十分强悍的战斗力。因为当时北方战乱频繁,汇集到江淮地区的流民越来越多。他们都要向南迁移,但一时间江南又无法完全吸收,于是这批流民就大量滞留在了以广陵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为求自保,他们组成了一支支小股武装,其统帅则被称为“流民帅”。

谢玄受命到达广陵后,便开始整合各处呈一盘散沙状态的流民帅及其部众,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和孙无终等等纷纷应选,又补充招募了一部分流民,组成官方正规军。

在短短六个月后,这支匆匆组建的北府兵就开始了第一次出战。又在短短八个月后,谢玄便率领5万北府兵大战于秦,结果五战皆捷,歼敌14万人。至此,北府兵声名鹊起。

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79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坚派长子苻丕拥7万兵围困襄阳。荆襄地区的统帅桓冲,被秦军气势所慑,逡巡不进。而远在淮扬地区的谢玄,又不可能绕过桓冲,只能派何谦在淮泗一带游弋,摆出一副要前去援助襄阳的样子。一年后,襄阳沦陷,守将朱序被俘投降(后来他还在淝水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牵制东线,在襄阳被围的五个月后,前秦派部将彭超为都督东讨诸军事,领军10万,与俱难、毛盛等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和盱眙(今讲江苏淮安市盱眙县)等地。襄阳失陷后,彭城又被围,东晋朝野大起恐慌,急命谢玄率北府兵万人救彭城,大军驻扎于泗口。

彭城守将是龙骧将军戴逯,当时与谢玄的北府兵音讯不通。为了让戴逯知道援兵已至,谢玄军中一个叫田泓的小将主动请缨,潜水过去传信,不料半路被俘。秦军用重金贿赂田泓,让他去城前喊话,说援军已经败了,企图扰乱守城军心。谁知田泓假装同意,到了城前却大喊:援军已经到了!田泓当即被斩杀于城下。

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晋书·卷七十九》)

当时秦军兵围彭城,但辎重粮草在留城(今微山岛西南)。于是谢玄扬言要去攻打留城,彭超急忙回军护粮,谢玄立刻命何谦率军急进,救出彭城守将军民后又迅速退回。彭城则被前秦彭超占据,不久后,盱眙、淮阴相继失陷。同时,先前在围困襄阳的前秦部队又率2万人赶到,合围三阿(今江苏宝应)。此地距谢玄的广陵仅有百余里,东晋朝廷大震!谢安甚至开始在长江沿岸布防,准备据江扼守。

这时候,北府兵却爆发出了惊天的战斗力。谢玄跳出广陵,开始了逆势北上。先力战击败秦军解三阿之围。后进据白马,斩秦将都颜。然后溯淮水而上,烧毁秦军建造的淮桥,斩秦将邵保。接着又乘胜追击,与秦军大战于君川(今盱眙北君山之川),北府兵又一次大胜。另外,谢玄的部将还攻破了秦军的浮桥、战船、运输船,秦军大败而逃,秦将彭超、俱难等仅以身免。

这次淮南之战,谢玄率领的北府兵五战五胜,真正打出了威风,打响了名号。

此战后,原来还看不上谢玄北府兵的桓冲,也开始忌惮起这支劲旅。北府兵至此在东晋王朝强势崛起,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谢安则凭借这支军队,让朝局更加趋于稳定,也为后来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大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壮哉,北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