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

简要介绍

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云霞在艺术上开始成熟,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刀马旦。注重从生活出发,体验角色性格,表演深入细腻,能够在同类型的角色和相仿的戏剧情境中,做到同中求异塑造人物个性。其演唱用真假嗓结合发声,唱腔从袁派脱胎而出,兼蓄傅派,并从兄弟艺术中吸取养料,具有清丽委婉、华彩多姿的特色,有张派之称。

艺术特色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云霞的唱腔旋律性强,起伏较大,小腔丰富,变化灵活,擅用多种装饰音加以润腔,以婉转柔和、华丽多姿的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演唱“尺调腔·慢板”更具特色。如代表作《貂蝉拜月》中“独对明月诉衷情”一段唱,是内心独白式的“尺调腔”,在前面的“散板”表现出层层上扬进入高音区时特有的旋法特点,以抒发人物忧国忧民的激荡心情;后面转入“慢板”叙述,随着人物了人物的焦虑和愁闷。

这与袁派《西厢记·琴心》的焚香祷告的唱腔有情绪的发展,力度逐渐加强,结尾处“诉衷情”的甩腔音调大幅度高低起伏,展示明显区别。

在《黛诺》中,为了塑造黛诺的形象,唱腔中融进了景颇族民歌的因素。老画家刘海粟曾用“讲究美化,追求美化”八个字概括张派唱腔特点,是很准确的。

张云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划人物不同的个性,比如在《游龙飞凤》她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她们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异的年轻女性,一个是官宦小姐范楚楚,爱慕虚荣,李代桃僵。一个是农村少女刘菁菁,不贪图荣华富贵,不畏惧权势;区别非常鲜明。

张云霞的唱腔中行腔变化丰富,真假音结合运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状》中诉状一段唱,她根据人物感情的发展,用“尺调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动细致地表达了人物感情的层次。

如自然流畅,真假声衔接不露痕迹;尤其是最后段落从较快的“中板”转入急遽的“急快板”,这种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剧中少见,但张云霞凭着极强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圆,快而不乱。这段唱也成为代表张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张云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马旦、闺门旦,对同一行当的不同人物,她根据各自的性格赋予不同的音乐形象。如《李翠英告状》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调爽朗流畅,强调其性格泼辣的一面;《春草闯堂》中春草的唱腔则多运用婉转圆滑的小腔以表现其活泼俏皮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