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实现大逆转的分水岭。经此大决战,国民党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继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般的战略进攻。
无独有偶,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过类似的胜利大决战,一度让看似强大的军事集团遭受重创,甚至走向灭亡。这“三大战役”分别是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以及刘备与东吴孙氏集团的夷陵之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大战役”无一不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原因很多,却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战败的一方都与最初的骄横轻敌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自古骄兵必败。官渡之战时,袁绍强,曹操弱,开始的时候曹操也很担心,究竟此战能有多少胜算。后来还是在谋士郭嘉的一番经典分析之后,才打消了曹操的顾虑,并下定了出兵官渡、与袁绍决一胜负的决心。尽管如此,在战斗打响之后,曹军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激烈攻击和拼死抵抗,让曹军一度闻风丧胆、进退两难。因为曹军远程作战,兵寡粮少,因此全军上下始终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而当时,袁绍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或许就是自身力量太强的缘故,当决定要与曹操进行战略决战的时候,袁绍竟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可见其信心满满。从来主子拿定了的事情,手下人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当田丰力谏袁绍不要轻易用兵的时候,袁绍一怒之下就将田丰下了大狱。尤其在与曹军打了几仗之后,袁军始终是胜多败少,这让袁绍更加得意。人就是这样,一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必然就会丧失理智。当许攸捉了曹军派往许昌的信使向袁绍献计时,袁绍却怎么也听不进去。以至于许攸投降曹操,献上乌巢烧粮之计,从而打开了消灭袁军的突破口。从此以后,这个看似强大的军事集团是节节败退,最终走向灭亡。
袁绍官渡惨败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后来的曹操也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挥兵江南,赤壁鏖战。
倒不是说这一仗不该打,关键是怎么打、靠什么打。但此时的曹操不仅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资本,而且还曾经创造了以弱胜强打败袁绍的辉煌战例。因此,内心的速战情绪也日益膨胀。袁绍都被打趴下了,天下舍我其谁,一个江东和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算得了什么。这种情绪,在还没有正式开战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并多多少少带了一些深藏的玄机。实际上,没有什么深奥的玄妙之处,所有的表现都是内心狂躁的外在反映。横槊赋诗,虽文采风流,却是恣意耀武。兴致之中,仅仅因为刺史刘馥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惹得曹操大怒,一槊将人刺死。如此一来,别人谁还敢提不同的意见呢?
当时曹军号称八十万,其实大半都是刚刚收降的荆州兵士。北方军士不习水战,荆州水军也就成了与江东作战的主力军。但就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和骄横,早早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杀死了。尚未开战,自断臂膀,一再杀人,人心恐惧,这就让强大的曹军失去了对战场多变性、诡谲性的客观把握。试想,如此随意杀人,手下的那些谋士和将军们哪还敢坦露自己的看法呢。没有真正的军事民主,就没有最终的军事胜利。
果不其然,曹操终于陶醉得失去了理智。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一把大火将曹操八十万大军杀得落荒而逃,死伤无数。尽管如此,仓皇逃跑的路上,曹操还是不忘自己的面子。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曹操却与手下兜售起了自己的韬略兵机,大笑三次“引”出了刘备提前埋伏的三支人马。连续被人冲杀数次之后,身边兵将已所剩无几,到了此时曹操才真的傻眼了。为了保命,曹操就到关羽面前苦苦哀求。最后,还是关羽念及旧日之恩才将曹操一干人等放过。此战,尽管没有让曹操走向灭亡,却也是元气大伤,很长时间都不敢南望。
[page]关羽义释曹操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而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就有些赌气的味道了。
因为关羽被杀,刘备兴兵复仇。为什么刘备要亲自带兵出征,说到底还是心态发生了变化。一是这时候的刘备刚刚登基做了皇帝,说一不二,正是检验权威的时候。二是以前从来都是诸葛亮指挥部队,自己没有发挥的机会,身经百战几十年,刘备自认为会打仗了。带着这种近乎荒唐的自信,倾国出动,大军杀向东吴。而东吴,面对刘备大军凌厉的攻势,并没有自乱阵脚。陆逊的闪亮登场,更麻痹了刘备的防范之心。打了一辈子仗的“老油条”,今天却要面对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哪里还有半点畏惧。仗着人多势众,士气正旺,是走到哪打到哪,完全没有了章法。
莽撞与侥幸从来就是对敌作战的大忌,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存在而改变规律。
最终,陆逊瞅准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战让蜀军大败而归。刘备的骄傲情绪换来了国家命运的衰落和身家性命的终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三国演义》中,这三次决战都很著名,留给历史的教训也最为沉重。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那段故事的时候,仍会感到无比的哀痛与惋惜。
- 上一篇:郭援与高干西征如何“震动关中”
- 下一篇:司马懿千里请战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