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修德养生”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周易参同契(清光绪26年刻本)
象牙浅刻小插屏(葛洪炼丹图)
东晋道教养生家葛洪认为,积善养德是长生健康的前提。“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妨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说明“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如果一个人道德善行做得好,即使不通晓养生之术,依然可以受到福佑荫庇而终老。这是道教所强调的方术养生与修德养生二者并重互补,反对不修德行一味追求方术的修炼行为。《周易参同契》说:“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弃正从邪径,欲速阏不通。”说明一味地追求成仙的捷径之路,而忽略了自身心性和道德思想的修养,只能误入歧途,作出损人又损己的事情。因此,道教要求门人在修道的同时,必须持守规戒。《龙门心法》说“持戒”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朝礼三清。”《老子想尔注》则认为“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献身医道,持守规戒,“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寿至140余岁。道教尊奉为药神,敬奉于药王殿内,供信众朝拜与缅怀其高尚的医德。
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即利人利物之善事,会给自己精神、生活带来乐趣,甚至可以“积德累功”,成为得道神仙。相反,如果自私邪恶,损人利己,就会导致精神疾患和脏器病变。因为心术不正,做了坏事,就会担心世人指责、神明严惩,惶惶不可终日,心理上失去了平衡,就不能坦然地生活。所以,道教历来都把道德修养与世俗的伦理道德密切地结合起来,坚信行善积德是修仙学道的必要条件。修德必能长寿,长寿皆可学道成仙。随着道教义理的发展和道教修炼理论的完善,道教徒明确“修道养德,内功外行”的基本修道要旨。由此可见,注重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而道德修养不仅对个体生命健康有益,同时也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 上一篇:夏天喝茶,你不可不知的四大好处
- 下一篇:道教早期主要教派——太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