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刘备为什么不顾劝谏,执意率兵伐吴?刘备:伐吴可能惨败,不伐吴,蜀汉就完了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其蜀汉的君主刘备的一生堪称是传奇,从一介卖草鞋到一国君主,白手起家可谓三国君主中的传奇,然而就是如此晚年他不顾劝谏,执意率兵伐吴,导致了蜀国的元气大伤,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关羽伐魏和刘备伐吴被称之为导致蜀汉衰落的两次关键战役,而且这两场战役还有很强的关联性,由于关羽北伐曹魏,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却被东吴偷袭,导致蜀汉不仅丢了荆州、折了关羽,还丢了数万精锐士卒;这口气,士气正旺的蜀汉怎么吞得下?要知道刘备刚刚才击败曹操不久,而且关羽刚“威震华夏”,就被东吴给偷袭了,损失惨重。

故而,刘备不顾赵云的反对,发动了伐吴之战;其实当时明确表示反对刘备伐吴的,也只有赵云了;赵云说的是于情于理,但即使赵云说的再多,也不可能改变刘备的主意,因为当时不光是刘备想打,而且当时蜀汉上下的形式是必须打!而且不论是胜是败都必须打一场。

为何呢?其一国内矛盾。蜀汉国内对于刘备来说,很不乐观。随着官员体制的完善,各派系的争斗也越来越多。不要看蜀汉地盘不大,却分了三个派系:中原系、荆州系、益州系。中原系,忠于刘备,也是最早跟随刘备一路颠沛流离过来的,其中张飞、赵云、简雍、孙乾廖化为代表;荆州系,可以说是刘备死后最大实权派系,以诸葛亮向朗、费祎、马良伊籍为代表;益州系,主要代表人物法正、李严。这三个派系哪个人物都不是省油的灯,而关羽呢?应当属于三大派系之外的,如果硬算的话可以归到荆州系一类,因为关羽是伐魏不伐吴,一心解救汉献帝,一心匡扶汉室的主。为了稳定三个派系之间的稳定,只有对外战争才可以让蜀汉众臣一致对外,淡化国内派系争斗的矛盾。

其二,荆州战略要地,不得不夺回来。

不管是《隆中对》还是《榻上策》,都对荆州非常重视,因而刘备集团的战略是“跨有荆益”,即荆州和益州,孙权集团的战略是“坐拥荆扬”,即荆州和扬州,双方在荆州归属问题上多次产生冲突。荆州为何如此重要,想必大家都明白,刘备集团若占据荆州,孙权集团在三大集团中就最为弱小,会很被动,同理,孙权集团若占据荆州,刘备集团在三大集团中就最为弱小,会很被动,别提及什么“孙刘联盟”,三大集团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说,荆州必须要拿回来,至少也要拿回来一两个郡吧,此战就算不胜,也要跟孙权集团耗着,让孙权集团感到害怕并屈服,说不定曹丕趁机率军南下,到时候可能和公元215年一样,再来个“平分荆州”也好呀。(备注:公元215年,刘备为了和曹操去争夺汉中,被迫与孙权达成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的协议。)

只有荆州两三郡在手,或者说南郡在手,才有围攻襄樊地区的可能,才有两路出兵消灭曹魏的可能。

其三,北伐艰难,东进容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足以表明,北伐路途遥远,十分艰难。哪怕刘备集团侥幸夺取了雍凉地区,曹丕若派大军再来攻伐,刘备集团亦难以守住,这也是孙权集团放弃夺取徐州的重要原因呀。

相比之下,东进则顺风顺水,从地理位置上看,益州居于高处,荆州居于低处,由上而下,作战有利,《三国志·陆逊传》有记载,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可见其实陆逊也曾害怕刘备的“水陆俱进”,即水军、陆军协同作战。

夷陵大战后,曹丕为何攻打孙权集团,而不攻打刘备集团,料想其中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攻打汉中路途遥远,补给线太长,再加上魏延兵团驻守,难以得逞。

其四,曹魏强东吴弱。

从名义上来说,刘备集团确实应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正如赵云劝谏时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但实际情况是,曹魏强大而东吴相对弱小,柿子要挑软的捏。

关羽军团虽然败了,但是刘备在益州还有不少兵马,完全有实力可以和孙权一战。

其五,荆州是“家”,熟门熟路。

约在公元210年,刘备集团已然占据了荆州五郡,分别是南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以及零陵郡,于是自领荆州牧,因而刘备靠着荆州起家,对荆州可谓是相当的了解,地形、人口、田亩等等,毕竟是“故土”啊。

更重要的是,刘备集团中有很多文臣武将均来自于荆州,比方说黄忠(南阳郡人士)、霍峻(南郡人士)、冯习(伐吴参战、南郡人士)、辅匡(伐吴参战、襄阳人士)、廖化(伐吴参战、襄阳人士)等等,拿回荆州,也是他们的愿望啊。

其六,刘备年迈,后主无能。

曹操一去世,刘备肯定也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没错,刘备确实老了,六旬了,不再年轻力盛,骑战马赴沙场的机会并不多了,而面对仅仅占据益州的国家,刘备不得不担忧起来,再者说后主刘禅能力平庸,如果刘备不再赌一把,蜀国局限于弹丸之地,根本没有进取天下的机会呀。

其七,为关羽复仇,出师有名。

孙权集团背后偷袭,吕蒙“白衣渡江”,将关羽赶尽杀绝,从道义上来说,是不对的,是理亏的。刘备既可以为重臣/兄弟关羽报仇,又可以拿着这个“幌子”振奋士气,使得蜀军出师有名。

那诸葛亮是什么想法呢?其实诸葛亮是支持的,不然他也不会在事后说:“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这句话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必定能阻止刘备(亲自)伐吴;就算不能阻止,如果跟随刘备一起去的话,也不会让刘备大败而回。

也就是说,在刘备决定亲自伐吴之时,诸葛亮的想法和黄权一致,当时黄权是这么对刘备说的“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其实这才是最完美的作战方式,打是一定要打的,但是怎么打却值得好好推敲,但刘备并没有听。

这样的情况下毫无疑问间接导致了伐吴的失败,而这次的失败也是对于日后的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次刘备伐吴失败的关键战役又是什么呢,其中的过程又是什么个样子的呢?

刘备伐吴失败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就是夷陵之战,可以说这场战役是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齐名的战役,对于之后的三国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当时孙权方趁着关羽攻打曹操的时候,从后方偷袭的了关羽,结果关羽一战败北被杀,整个荆州几乎都落入到了吴国的手中,这样一来吴蜀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掀起了夷陵之战。

在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先趁机称帝,然后一个多月的会见就召集了自己的大量人马准备攻打东吴,要夺回荆州,孙权几次派人求和都未能让刘备打消这个念头,在7月份左右的时候刘备主动出兵,对东吴发动了战事,当时双方的国界线已经是到了长江三峡一带,可以说是地势狭窄,非常不利于作战,陆逊作为全军总指挥认识到当时刘备军气势太盛不能和他们硬拼,所以就决定放弃马上决战,通过防守反击的方式来获取胜利,陆逊果断指挥吴军避过汉军的锋芒,一路有秩序的败北后撤,麻痹刘备的精神,到了夷陵一带就在那儿驻扎了下来,和汉军僵持,那儿地理位置比较好,易守难攻,刘备军不好打,而陆逊也非常沉稳,就是拖时间,找机会,等到了6月份的时候,天气太热了。刘备手下都忍不住了,所以刘备只好将兵力分散在当时的山路上,结果被陆逊找到机会一把火烧掉了蜀军的主力,刘备自己也大败而回。

蜀王刘备伐吴到底带了多少人

大家都知道,刘备伐吴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成败可以直接决定三国未来的走向,那么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之中,刘备带了哪些人呢?历史上知名的那些个猛将谋臣之类的有没有出场呢?

首先从兵力上来说刘备当时大概也就是带了6-8万的兵,而且因为路线太长了中途需要留人防守,所以真正在前线的其实也就是4万多的样子。而东吴的人反而要相对多一点,再加上有城可守,所以其实总体上还是东吴占上风。

至于说到刘备到底带了哪些谋臣武将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问的是他还能带谁,当时的情况是早年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臣死的死,老的老,几乎没有几个完好无损的,诸葛亮不用多提,他本来就不支持攻东吴,再加上诸葛亮必须坐镇后方,所以没有跟去,而赵云其实一直没有再正面战场上带兵打仗过,一直不受重视(毕竟我云哥出生太低了),至于马超则是镇守边疆,防御羌人,所以也不能出动。而关羽作为出兵的理由,自然是早死了,张飞也被手下人弄死了,黄忠病死了,庞统很早之前就死了,法正这个最受信任的军师也已经去世了,可以说当时刘备阵营中真正最能带兵打仗的就是刘备他自己了。

因为没有什么猛将谋臣能带,刘备最后带了一些在历史上不怎么有名的人,文有马良(不是神笔马良哦),黄权;武有冯习、张南、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揽了当时的一些南越异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东吴,可以说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纵观双方阵营,军事才能真正突出的也就是陆逊一人罢了。

这样的情况下,章武二年,刘备进军夷陵。八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仅以身免。这场战役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至此之后蜀国进入了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