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跟魏国相差巨大,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说到诸葛亮,在中国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在我们心中就是无所不能智慧的所在。那么这么聪明的人,蜀国跟魏国相差巨大,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当刘备终于把他请出来以后,从此皇叔的事业就像开了挂一样顺风顺水。因为孔明先生的全力以赴,所以刘备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方霸业,也当上了心仪已久的皇帝。但是让人们很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在蜀汉中后期诸葛亮明知道蜀国的国力在三个国家中是最为弱小的,却还要偏偏的去攻打当时最为强大的魏国。而且不止打一次,前前后后共打了六次,自己都最后死在了进攻的路上。有人计算过,蜀国的整个国力才相当于魏国的30%,两者悬殊是多么的大。诸葛亮这么做,难道不怕蜀国因此而拖垮吗?
其实孔明先生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正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国力相差太大,他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所以没有办法,只能选择以攻为守。其实在蜀汉集团遭到两次惨败之后,蜀国的国力便更加的衰弱。第一代创业集团的那些老班底,在这两次惨败之后,也基本上损失殆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多年的大规模用兵,蜀中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却没有人耕种。
而同时期的魏国第二代皇帝几次大举进攻吴国之后,发现没有什么结果还遭到大败,他便决定用十年的时间来恢复为国的经济。不得不说魏国的皇帝在此时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如果十年以后魏国的国力会更加强盛,到那个时候就算吴蜀两个国家加起来也不足以撼动魏国,更不可能在保持三方的平衡局势。
魏国的这个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延续。第三任皇帝上台以后,依然延续了她父亲最为关键的这条政策,想要继续发展魏国的经济。我这么继续下去,首先最先遭殃的肯定是蜀国,因为蜀国的国力本来就不行,如果论发动战争的潜力,那更是比魏国差了很多。再让魏国这么继续休养下去,那么蜀国被灭了就会是眼前的事情。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坚持北伐,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必须北伐的理由。
第一,立国根本。蜀汉不像东吴,东吴可以胸无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汉不进攻,不北伐,那么就跟守土之犬没有区别,与之前的刘璋没有区别,这个政权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会被质疑。
你一个大汉正统,却偏居蜀中不思进取,也配叫汉朝?而且,长期苟且于蜀中,会慢慢消磨锐气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孙子装久了,最后可能真的变成孙子。在角落里看久了,慢慢就只会看了,失去站起来的勇气。比如东吴,孙策时期进取十足,随时准备到中原干一票大的,待到孙权,初时还有点想法,后面就真的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强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稳定内部。蜀汉内部也是有派系的,虽然蜀汉政权相对于魏吴两国清明一些,但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益州本土有本来就不怎么听话又很会拖后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吴家等等。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与土地,在蜀汉的基层统治当中拥有巨大的能量。同时也最不想北伐,习惯于刘璋麾下的苟且,谁又愿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败,益州派都得不到什么利。
执掌大权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经失去根基的荆州派,还有五湖四海跟着刘备来到蜀地的元老们,比如诸葛亮蒋琬等人,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养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绵延,一旦偏安一隅,他们的力量会日趋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们是最迫切的进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盘,也会有新的土壤。
蜀汉必须北伐,必须在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下,蜀汉政权才能统合力量、稳定政权,才能避免陷于内斗无法自拔,毕竟三国里蜀汉底子最薄,经不起折腾。
第三,唯一生机。有些说蜀汉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点太相信天府之国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难攻,也是一大粮仓,但是再怎么强也是仅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资源就算给诸葛亮一个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吴比发育啊。
蜀汉毕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并徐凉冀幽豫衮加上司隶九州之地,大汉最精华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吴也有荆扬交三州,还有个夷州台湾。你让诸葛亮和魏吴拼发展,那也太强人所难了。就像玩游戏,你一个单矿的和人家十矿的拼后期,何来的自信?
其实作为那个时代最好的智囊,诸葛亮心里也很清楚,想要打赢魏国并占领长安,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从人口还是从全国的总兵力来说,魏国可以说各个方面都远远胜于蜀国。对诸葛亮,每次对魏国发动战争,卫国都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前来防御,除非魏国出现重大失误,否则诸葛亮是根本赢不了魏国。也许有人说,魏延在第一次战争中提出来的那个偷袭计划,也许是蜀国唯一成功的可能,但是没有被谨慎的孔明先生所采纳。
其实孔明先生之所以不采纳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蜀国的兵力本来就不够,除了要留下一部分守护刚刚收复的南部地区,同时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保护首都以及预防吴国可能发动的偷袭。诸葛亮能带走进攻魏国的军队,那就是少的更加可怜,所以他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可能让魏延率领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前去偷袭。所以诸葛亮就是有通天的本事,兵力太少也是他一个致命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