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王维是同一时期的大咖 为什么会没有交集?李白与王维不相往来的真正原因与玉真公主有关?
李白和王维都是大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佛。他们还是同龄人,同一时期,他们还都在长安做过官。按说,他们应该留下一些千古佳话,但是,他们偏偏没有交集,甚至连神交也谈不上。李白和王维之间为何没有交集呢?
在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盛时期,涌现出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等一大批文化大咖,让唐朝盛世的文化繁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按理说,这样的文化氛围应该是快意的,各路文人墨客在这歌舞升平的时代,应该是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为推动唐朝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才是,但是有两位大咖诗仙李白和诗佛王维却不知为何“老死不相往来”,急煞了整个唐朝文坛……
李白与王维同生于公元701年,李白卒于公元762年,王维卒于公元761年,几乎是同年生同年死的。李白与王维最铁的朋友当属孟浩然,有诗为证。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还写过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此诗中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有着相当高的评价,由此可见二人绝非一般朋友关系。
王维也喜欢孟浩然,皆因二人都崇尚山水田园风格的诗,他们都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人物。王维的诗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和孟浩然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孟浩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仕途不畅,孟浩然回襄阳隐居前写了一首《留别王维》的诗:“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大意是:我这样落寞究竟是在等待什么?每天出去求取仕途却一无所获。本打算就此归隐山林,但这样和故友离别又深感惋惜。如今当权者又有谁能提携我呢?可惜这世上的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对我来说就只能守着寂寞吧,我还是回到故地继续隐居吧。
孟浩然死后,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写了一首《哭孟浩然》的诗:“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大意是: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从诗中也可看出此二人友情深厚。
此外,杜甫、王昌龄等都与李白王维相交甚笃。杜甫一生与李白三次会面,分别之后写了关于李白的诗就有二十首,后人熟知的就有《八仙歌》《不见》《春日忆李白》《梦李白》等。杜甫也给王维写过诗,比如《奉赠王中允维》“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还有一首是在王维死后的767年《解闷》:“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按理说,李白和王维与孟浩然交好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使然,如果这是当时的状况,李白和王维没有理由不交好。那问题出在哪?
文人相轻
李白狂放不羁,斗酒诗百篇,受玄宗皇帝青睐,敢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还能出口成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在科举出身的王维看来简直就是浪荡公子,有辱文人的节操。李白我行我素惯了,看不上王维哼哼唧唧,花鸟田园的诗风。
反观王维,出道很早,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王维状元及第,任太乐丞,能写一首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们两人都是当时的大碗诗人,在盛唐时期,皇帝推崇诗歌,按说当局组织的诗会沙龙,采风笔会不比今天的少,可这二人似乎谁也不服谁,尿不到一个壶里。用今天的话说,“卖石灰的看不起卖面的”。例如:开元十八年, 前辈诗人贺知章常约张旭、李适之、 崔宗之、李白等名士于长安市上开怀畅饮,后来就有“饮中八仙”之美名。
而他们就没有邀请过王维。又如:开元十九年,前辈诗人张九龄第三度奉诏入京,闲余之时就多次邀上王之涣、王昌龄和王维等人于长安城郊渭河之滨把酒论诗,而他们也没有约请过李白。还如:天宝二年,诗人王昌龄、裴迪、王缙等人相约了王维游长安青龙寺悬壁上人院并一起赋诗,说好每人写一篇同题诗以作纪念。
这一次游玩,大家没有叫上李白。再如:天宝三年,贺知章向皇上提出辞职归隐得到允诺后,当即约请了几位朝中大员及文朋诗友到长乐坡出席送战友的最后晚餐,其中就有李白,但也没有喊上王维。李白王维互不往来,可能在当时就是文人圈子里公开的秘密,以致众人聚会时都不敢让他们同时出席,或者是诗人群体之间本就有拉帮结伙抱团取暖的怪毛病?
总之,李白王维终其一生没有交集,成为大唐诗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桩非常遗憾也非常诡异的公案。这让人想起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巨匠鲁迅与胡适,虽然彼此谁也不服谁,但也有过在一起喝茶经历。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知道,李白除了写诗誉满天下,还崇尚道教,一生喜好名山游,为的是求仙访道。道教当时是唐朝的国教,自然李白的信道就有了一柄尚方宝剑。王维信佛,痴迷到了每饭不忘斋的地步。道教虽是当时的国教,佛教受到抑制,但佛教在民间的兴盛十分迅猛,挡都挡不住,以致于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实际上解禁到泛滥。
王维也研究老庄,只是用来比较或弥补佛教的内化。终南山当时既是道教根据地,也是佛教解放区。李王二人,当时经常穿梭在终南山,竟然没有狭路相逢或偶然巧遇,也是一桩奇事。看来李白走的是宫观之道,王维走的是寺庙之径。
李白与王维没有交集的真正原因与玉真公主有关吗?
玉真公主,何许人也?
玉真公主,道号无上真,字玄玄,号“持盈”,唐朝公主,道士。唐睿宗和昭成顺圣皇后窦德妃之女,唐玄宗、金仙公主同母妹。公主年幼时,母亲昭成顺圣皇后窦德妃即遇害。初封崇昌县主,景云元年,父亲睿宗复位。获封昌隆公主。景云二年五月辛丑,由昌隆公主改封玉真公主。后入道,改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天宝年间又赐号“持盈”。唐肃宗元年,公主逝世,唐肃宗元年建巳月十二日葬万年县宁安里凤栖原。
巧了不是?这个玉真公主虽然比李白和王维大,但却和李白同死于762年。原来这个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是真公主也,这个至高无上的公主难道与李白和王维有什么交织?
据史料记载以及李白和王维的诗篇中的表露,还真有那么回事!一个唐朝公主,又是一个道士,又如何跟李白和王维扯上关系呢?先说王维吧,公元720年,王维第一次入京应试,结果落榜了。在这一年期间,王维一直出入各个王爷的府中,为了能求得功名,一次,在歧王府中,王维还献艺于玉真公主。当时王维怀抱琵琶,就如同一个王爷府中的歌妓一般,在酒宴上为玉真公主弹奏。玉真公主在宴席上,也觉得王维为人风流倜傥,风趣幽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道是:小女心上留心记,他日定有桃花时。
公元721年,在玉真公主的运作下,王维就顺利的进士及第。不久后,就被封为太乐丞。虽然只是一个八品的官位,培养着皇室宫廷内乐队伶人。但是这个职位却可以十分方便的进出皇家内苑。所以大家猜测玉真公主为王维安排一个这样的官职,只是为了自己与王维见面时方便一些。
这么个皇家大美女为我出头,为我欢,我王维不投桃报李,那还是人吗?有人戏说王维被玉真公主包养,其实是对王维的不尊重。他们应该是互相仰慕,互相欣赏,而慢慢发展为有情之人,因为这对王维来说,不仅可以抱得美人归,还可以在自己的功名和仕途上有人帮运筹帷幄,从王维考功名和仕途上的节点上凸显了这一点,玉真公主确实发挥了作用。
而李白与玉真公主的交集是在开元十七年,即李白与首任妻子结婚三年之后,李白遇到了闻名天下的玉真公主,二者之间由此擦出了一些火花。其原因有三,第一李白是想借道在官场上混,因为当是李白没有考取功名;第二是因为二人都是虔诚的修道者,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第三是因为李白天生就是个风流才子,恰对玉真公主的口味。初见之后,李白为玉真公主写下了颇具马屁效力的《玉真仙人词》。 “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想象看:“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的想象词汇,把玉真公主比作了仙女。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白此诗不仅有拍马屁的意思,更有求爱的嫌疑!试想此时初出茅庐的李太白还是渴望入仕为官与兼济天下的,而玉真公主刚好是一个跳板,如此之良机怎可错失?这和王维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李白也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天宝元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达到了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想想两位诗坛大咖,在玉真公主的运作下,终能有所作为,而又情系玉真公主,常说“杀夫之仇,夺妻之恨”这是很绝对的词。玉真公主虽然不是他们两人的“妻子”,但也还算是个“有情之人”,道理也是一样的,最终还是有排他性的。基于这样的原因,王维和李白的“老死不相往来”还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