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孙权的皇位是孙策给他的,孙权为什么不给哥哥孙策帝号呢?

三国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时期了,一国开国皇帝,当他登基之后,往往会给自己的父祖追尊帝号,表示不忘本。那么孙权的位置是孙策给他的,孙权称帝之后为什么不给哥哥孙策帝号呢?

孙坚成名于长沙太守,因功被封为乌程侯。诸侯讨伐董卓,孙坚举兵响应,等到了南阳,已经有了数万军队。在鲁阳,孙坚见到了袁术,被袁术宣布为代理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斗中勇猛异常,斩杀了董卓的都督华雄,被董卓看成是劲敌之一。这一度引起了袁术的畏惧,曾经以断绝军粮来挟制他。董卓西走长安以后,袁术派孙坚攻打荆州的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孙坚,被孙坚打败,孙坚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后包围了襄阳。就在孙坚包围襄阳,绕城巡视地形时,被黄祖军队的士兵用箭射死。孙坚哥哥的儿子名叫孙贲,他率领孙坚的部属投靠了袁术。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孙坚死后,孙策安葬了父亲,安置好了母亲,就投奔了舅舅吴景,吴景当时担任丹阳太守。后来孙策到了袁术这里,受到袁术的器重,并把他父亲孙坚以前统领的部队交给他。袁术因为庐江太守不服从征调,派孙策前去征讨,许诺胜利后就让孙策担任庐江太守。孙策打下了庐江,但袁术却任命了刘勋为太守,这令孙策非常失望。舅舅所在的丹阳郡被刘繇占有,刘繇又和袁术对立,袁术就让吴景、孙贲等人攻打属于刘繇的张英部队,可是打了几年也没有打下来。孙策借机劝说袁术,要求帮助吴景等人平定江东,实则是趁机独立创业。袁术虽然给了他一个代理殄(音:tian)寇将军的名号,却只给了他一千士兵,十几匹战马。但是,是猛虎只需有片山林,是蛟龙只需有个海洋,龙游大海虎归山林的孙策,等到了历阳,队伍就已经扩大到五六千人了。到他渡过长江,那战斗力更是强大无比,以至于兵锋所指,无人能挡,再加上军队纪律严明,所过之地就如同大水覆盖一般。吴景、孙贲等人打了几年都没有打下来的那几支军队,在孙策面前简直就是不堪一击,等到刘繇弃军逃跑以后,江南郡县几乎就是闻风而降。孙策就这么一路打过去,从历阳渡江到打败严白虎占领会稽,好像只是巡视自己的辖地一样,都没有什么好写的事情似的。打下会稽,孙策自任会稽太守,再让舅舅担任丹阳太守,孙贲担任豫章太守,其他江南各郡县也都换上了自己的人。到袁术僭号称皇帝,孙策借机会脱离袁术自立。曹操宣布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孙策为吴侯。

袁术败亡,介于吴和荆州之间还有一个庐江,太守叫做刘勋,袁术的一些部众想投靠孙策,也被刘勋截留。孙策假意和他结成同盟,在鼓动他攻打上缭时突袭庐江,刘勋失败,江南完全归孙策所有。曹操此时正畏惧于袁绍的势力强大,只能安抚孙策,不但和他结成儿女姻亲,还让属下举荐孙权为茂才。

孙策的志向并不会只有一个江南,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时,孙策把目标又对准了皇帝所在的许县,志在全国。只可惜为刺客所杀,只得将未竟事业交给弟弟孙权。

孙策留给弟弟的不仅是江南和淮扬部分地区以及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还给他留下了一班文武大臣,最著名的就是张昭周瑜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吴国的基本盘都是孙策打下的。如果把孙坚的作用和孙策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孙策给孙权留下的,应该比父亲给他留下的更多。当然,父亲即便是没留下什么也应该追尊号,但没有孙策,孙氏的事业早就终止在袁术手里了,别说是吴侯吴国,就是那个乌程侯也难以继承下来。再将他们和司马师兄弟相比,孙策的作用显然也要大于司马师。司马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魏国政权和皇帝的控制,但对于魏国政权的控制,是父亲司马懿在世时就已经完成了的,司马师的“功绩”只在于敢废立皇帝,完成了对大臣们“选边站队”的一场测试。而孙策是在父亲的事业已经中断,只是留下一个好名声的情况下,把这个无形资产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吴国。两相比较,司马师是把小做大,而孙策则是把无做成有。正因为如此,孙策对于孙权的作用,要比司马师对于司马昭的作用要大得多。但司马昭称王“给”了哥哥一个景王,而孙权称王却什么也没有给。等到当了皇帝,才给了孙策一个桓王尊号。

从表面上看,在追封某人时,要涉及到陵寝、宗庙、祭祀礼仪、贡品和守陵等一系列费用开资,而这些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一贯节俭,爱惜民力,善于守成的孙权而言,这似乎是一件难以接受的开销。正因如此,孙权是本着宁少勿多,勤俭节约,为民谋福祉的想法,从这方面来看,没有给孙策追谥帝号,似乎也还能说得过去。

但实际上,孙权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出于名分的考量,说白了,就是自己死后,皇帝的位置究竟传给谁的问题。要知道孙权看上去识人善用,但其实为人有一些优柔寡断,以至于当初曹操南下,他几乎被大臣说动要投降曹操。孙权是一个生性多疑,为了权势的集中,不惜暗地里捅刀子的人物,从他后来以各种理由收拾东吴四大家族就可以看出,为了保证权力,他可以不顾昔日君臣之情,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名正言顺的坐上皇位,他同样可以不顾兄弟之情。

要知道当年孙权之所以能成为江东之主,是因为“兄终弟及”,而此时登基称帝的他,一旦为孙策追谥了皇帝的封号,从礼法制度来看,孙权将来就应该把皇位交换给孙策的子孙。毕竟孙权接手江东时,孙策的孩子还小,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江东,而此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孙子和孙奉这些后人已经逐渐长大,已经有能力当皇帝了。这样的话,孙权又能有什么理由拒绝,不将皇位交出来呢?

正因如此,孙权才处心积虑的封父不封兄,就是为了否认孙策的子孙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并通过追封父亲孙坚,一再强调要子承父业,父死子继,用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堵住悠悠众口,毕竟孙策虽死,但难保孙绍和孙奉等人有异心,想在孙权死后谋权篡位。更何况孙权称帝后,他的五弟孙朗健在,孙权也不想让孙朗有可乘之机。

笔者认为,孙权谋国深远,城府极深,虽说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但就因为担心继承人的问题出现差错,竟抹杀掉孙策对江东的功劳,从而不为其追谥帝号,仅从这点看,孙权的行为让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