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帝王朱元璋用16年逆袭人生 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一个放牛娃为什么能够建立明朝?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亦是历史唯一一位由南向北讨伐统一全国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本是一个放牛娃,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开国皇帝。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建立明朝呢?
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朱元璋并不华丽的逆袭人生,为何能够16年就空手缔造大明?连朱元璋自己都觉得意外。
二十五岁之前的朱元璋一直是社会的最底层,直到成为郭子兴的干女婿,他的人生才掀起波澜。转年他招来徐达等七百名军人,由此升任镇服,成为中层军官。二十八岁这年,郭子兴去世,他成了郭军的实际掌权者,短短三年,上天仿佛对他开始弥补过去的一切苦难。二十九岁,他拿下六朝古都的南京,开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三十而立,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狂飙的开始,如同一股狂风让他席卷江南重要城镇,连续攻下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扬州等地。此后几年里朱元璋开始走上角逐中原的序幕,他两次击退劲敌陈友谅,四十岁那年,他消灭了另一个势力最大的张士诚,至此江南全部纳入他的掌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重八在变成朱元璋后,开始中原逐鹿,走上了“扫清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统一大业。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他清晰地放大了朱元璋的能力、素质和格局。和各路英雄交手后,朱元璋越加显现出惊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因此投奔他的人才趋之若鹜。到元至正二十七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伐中原、南定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对于朱元璋的成功后人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解读,不乏多有见道之语,如善于争取人心,善于吸纳人才;大局观良好,善于把握时机,有迅速决断的能力。但这些是后人总结的,对于为什么在群雄角逐时,最终脱颖而出的会是朱元璋?他自己总结得倒是真实而生动。
在帝业将成之际,朱元璋回到阔别二十二年的故乡去给自己的父母上坟,对身边的臣下感慨而深沉地说:“我过去在故乡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及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有余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子弟详见,追思囊时,诚可感也。”
回顾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实在是太顺利了。他从社会的最底层,只用16年,如同被狂风席卷吹上了青云,当他稳坐南京的龙椅俯视天下时,连自己都感觉到一阵眩晕。
朱元璋到底有多勤政?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
登基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对群臣进行告诫:“创业之初,其功实难,守成之后,其事尤难。”为此他想要通过自己的极限勤政来避免一切因懈怠而引发的后果。三十一年,他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范,如履薄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然不及。”他自述这样的日子时说:“夜卧不能安席,常常因为想起一件什么可能危及帝国安全的事,便一夜失眠。”勤政和忧虑甚至严重损害了朱元璋的健康,让他过早衰老。
仅以洪武十三年的八天内为例,朱元璋的书案旁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衙门奏札共1660件,一共涉及3391件事情需要其他亲自进行批示,就是说,他每天要平均处理200多份奏折,400多件事,才能在八天内将这些政务处理完毕。即使到了临终期间,朱元璋还未停止处理政务,“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
“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都要亲自处理。交给别人办,当然也可以切省精力、时间,但是第一他不放心,第二更重要的,这样做就慢慢大权旁落。以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做了帝国当家人后,朱元璋开始了软实力建设,设置“三法司”,配合他处理政务,这些人都是他干活的双手,却不能染指一点权力。他曾说“三代而上,治本于心;三代而下,治由于法。”
三代指的是尧舜禹,朱元璋的意思是那时候的人懂得仁义道德,不需要过度管理,如今的人不懂仁义道德,所以只能他亲自从上到下进行治理。朱元璋的勤政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辈子,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经历了丧子之痛后,精神和身体每况愈下,却支撑病体办公“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日”。
一个月后,朱元璋在西宫驾崩,在遗嘱中,他回顾了自己的生平“今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民。”尽管朱元璋的身后背负着某些争议,但他施政治国,代表底层老百姓走出贫困和饥寒的愿望从未改变,以至于朱元璋在民间的口碑一直很好。此外,他个人作风上自律极严,生活非常俭朴。他不喜欢饮酒,在后宫从不举行宴会,除了犒赏百官之外。每天早饭,只吃蔬菜。对此朱元璋曾亲自做过解释:“朕富有四海,岂吝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小用不节,大费必至。”朱元璋的确是一位从始至终保持农民作风的皇帝,是非常杰出的帝王。
明朝取得的成就,源于朱元璋的另类管理范式,如同结网的蜘蛛,创造了大明王朝的繁荣稳定。
当江山到了朱元璋面前,这个坚忍、务实的男人未有一点慌乱,而是敢想敢干,大刀阔斧,对几千年来传衍下来的政治架构大砍大削。朱元璋将治国形象生动地比喻成“盖房子”:“为天下者,譬如做大厦。”、“我以为建基立业,犹之盖大房子,剪伐斫削要用武臣,藻绘粉饰就非文臣不可。”朱元璋的思维里,帝国如同一个大房子,这里将挤满他的所有臣与民,按照他的构想,永远安稳、安静地生活下去,而他亲自承担起这座“帝国大厦”的建设、维护工作。
三十一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其个人色彩浸润到大明的每个角落。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二百八十年后,顺治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唐宗宋祖都不如朱元璋雄才大略。“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到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祥,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根据户部统计数字,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余顷,比北宋耕地最高数字(五百二十四万余顷)增加了三百二十六万顷。全国人口六千多万,超过《元史》所载最高人数,全国的田赋收入仅米麦一项就高达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余石,比元朝岁入一千一百一十万余石增加了近两倍,是明朝真正的盛世。
朱元璋的苦心忧虑,同情底层群众,对子孙如是仁慈的老祖充满了忧虑和关怀。
洪武十四年,五十四岁的朱元璋开始在京城外面东边的钟山南麓修建自己人生归宿的陵寝,即后来的明孝陵。六年后,他命令行大将军冯胜、傅友德和蓝雨北征,攻下辽东地区,最终完成了大明的全面统一。作为农民出身的他,天然的对底层群众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甚至纵观历史也找不到如朱元璋一般体恤老弱病残的皇帝,也正因此让他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甚至看到宦官在雨里穿靴子嬉闹,朱元璋认为这是老百姓辛苦做成却被糟蹋而将其暴打一顿。
甚至他还担负起对功臣子弟们的教育工作,在接见这些子弟们,朱元璋发表了一段生动的训话:“男子汉家,学便学似父亲这样做一个人,休要歪歪搭搭地过了一世。你每趁我在这里,年年来叩头,你每还是挨年这歇来。你每小舍人,年纪少,莫要学那等泼皮的顽。……你每这几个也年纪小哩,读书学好勾当。你每学尔的老子行。”
甚至朱元璋对“妇女工作”也是亲力亲为。他带动维护正妻地位,并规定:“凡正妻在日,所娶侧室则谓之妾。正妻殁,诸妾不许再立为妻。”他还承担起为正室打抱不平,他的侍卫指挥娶了小妾后和大老婆关系不好, 把大老婆连家人二十六口赶出去另住,把妾立为正妻。
朱元璋听说后非常生气,他这个侍卫贬到云南,并且下发谕旨说:“结发妻和他一起生活了三十年,有儿有女了,当初日子艰难时两个人一起过来,如今他做了大官,就把她们赶走,一天只给八升米,那二十六口人怎么活?这样无情无义,也算是个人?”并且将这件事郑重记录到《大诰》之中,以此警示官员升官不要忘了糟糠之妻。
公元1395年,可能预感到不久于人世,这年的九月,朱元璋将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皇明祖训》颁布天下发行,该书前后历时六年,七易其稿,并严肃告诫: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地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这个国家。农民思维的他,凡事都要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朱元璋的价值观里,最讨厌那些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和“败家子”。站在大明王朝的高度,他千方百计设计软硬实力,确保这个江山不被子孙挥霍。登基不久,他就着手亲自编纂《皇明祖训》以此作为大明王朝的看家法宝。
遗憾的是,自明朝中叶后期,朱元璋的后代全面抛弃《皇明祖训》的精髓,彻底沉沦到如正德的骄纵恣意玩乐,嘉靖修仙炼丹、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和躲在后宫做木匠的天启,彻底让朱元璋和他的帝国走向黄昏,而朱元璋的所有遗产终于如同光芒万丈的流星彻底陨落,消散在茫茫的夜空。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建立明朝?
第一点就是因为朱元璋善于拉拢人才。
我们知道了在朱元璋身边有很多的能臣武将,那些有名的将军们,比如蓝玉,徐达,汤和,常遇春等等,都为朱元璋开拓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那些谋臣们,比如李善长,刘伯温等等,也都为朱元璋运筹帷幄而出谋划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明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收到了这些人的辅佐,而朱元璋正是将这些人的智慧凝聚了起来,所以才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做的就有些不地道了,他把这些开国功臣们都一个个的杀掉了,为的就是能保全自己的皇位和皇位的顺利传承。不过朱元璋善于拉拢人才这个优点,却是不能够忽视的。
第二点就是因为朱元璋比较低调。
这个低调体现在哪方面呢?当时元朝末年,天下到处都是起义军。在元朝末年的土地上哪里都有称王称帝的,但是这些个称王称帝的人到最后都被元朝给消灭了。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而朱元璋听取了李善长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建议让朱元璋在那个乱世里面是慢慢的发展壮大,凡是称王称帝的人都被元朝给消灭了,而朱元璋却凭借着自己的低调和隐忍,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所以说李善长在朱元璋称帝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明朝建立之后李善长被分封为了韩国公。官至中书省左丞相。但是当后期注意张并没有放过他。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爆发之后,李善长也受到了牵连。最终在74岁高龄的时候被朱元璋除掉。
第三点就是因为朱元璋善于学习。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甚至连一天学都没有上过,扁担倒了也不知道是个一字。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上皇帝呢?所以在住院张收到李善长的辅佐之后,他便每天让李善长教自己各种历史典故,读书认字。正是这种勤于学习的态度让朱元璋一天天的也进步起来,而且朱元璋这种学习不只是体现在文字书本方面,而且是在战场上面,他经常亲自带着经理们上战场打仗,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