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传奇帝王朱元璋,为自己的明孝陵花费了多少心思?它的里面究竟有没有朱元璋?

在我国历史上说到传奇的帝王有不少,然而以平民之身成就开国帝王的却唯独朱元璋和刘邦两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传奇帝王朱元璋,为自己的明孝陵花费了多少心思?它的里面究竟有没有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在濠州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因为命硬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才被留了下来,其他的年纪轻的孩子因为家里抚养不起都被送了出去,家中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后来,濠州接连爆发了严重的旱灾,瘟疫。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为了活命,朱元璋一路逃荒来到皇觉寺,剃度坐了小行童。在此期间又因为饥荒,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三年,离开时年仅十七岁。十七岁年纪已经经历了亲人离去,饥荒,剃度为僧,流离失所等变故,普通人遭其一项都已是承受不起,更何况是一位年龄尚小的孩子。朱元璋注定是不平凡的,困境没有难住他,反而是越挫越勇。在外流浪三年后,回到皇觉寺加入了红巾军,并从此开始了他宏伟抱负的实现。

如果朱元璋不是出身于最底下的贫苦群众,没有遭到这一系列的变故,朱元璋还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吗?我想这是难说的,如果家中父母犹在,濠州没有发生,灾害变故,朱元璋或许还是朱重八,一个不知名的放牛娃,长大后仍然做着一个贫苦的佃户,继续过着不痛不痒的生活。这样说来还要感谢苦难,铸就了一个心灵坚毅的开国皇帝,虽说代价有些沉重。

在他将要成年的时候,家乡却正在流行瘟疫,而他的家人都在这场灾难中离世。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长大了,但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话还是有些不行的。于是,他决定出家当和尚,至少这样不用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

但是在这世上,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好做的,而和尚也并不是不用担心自己的温饱的。刚当上和尚没多久,他就遇上了饥荒这个问题,而他也不得不离开寺院,出外寻找吃的。或许,如果不是这次的灾难使他下山,他的一生兴许就在寺庙里面安稳的度过了,就是这次下山让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让他这一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下山的时候,朱元璋不知道去哪里,于是又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之后遇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玩伴,然后经过小时候伙伴的指引,他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虽然朱元璋出身不好,但是朱元璋是个很聪明的人,加入红巾军之后更是将自己的聪明展现了出来,并且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为妻子。

在这之后,朱元璋慢慢的扩增自己的势力,很快的便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军队。后来红巾军的领头人死了,便由他的儿子接替自己的职位,但是他的儿子并不如朱元璋聪慧机智,于是在朱元璋的势力慢慢的增加之后,便很轻易的打败了领头人的儿子。而自己接管了红巾军。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再也不是那个只满足于吃饱饭的他了,虽然已经拿下丽丽这支队伍的领导权,但是他并不满足,他想要的是更大的地盘。

于是这个满怀斗志的人又开始了进一步的计划,先从南京开始,他计划着一步一步的攻占。最终,成功的攻占下了这里的领土,并且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于此同时,他善于听别人的说法并接受别人的观点,但是他同时也可以分辨出来哪些该采用,哪些不该采用。当时朱升提出让他建筑更高的城墙这一建议,朱元璋立马采纳了,因为这个样子在以后的战争中更容易立足。

后来果然是有战争发生了,提前做好准备的他在南京外围打败了比自己的军队厉害的陈友亮,还消灭了比自己厉害的很多军队势力。于此同时,朱元璋成功的走上了皇帝的道路,在应天府称了皇帝。朱元璋这一生的最开始就很会给自己的以后铺垫道路,如果不是他的睿智,或许他就算下山了,也只是一个红巾军的小将士,不起眼的为国家卖着命。正是因为他的聪慧他才能慢慢的走向帝王。

但是成为皇帝之后,要想坐稳了这个位置,也是需要技巧的,而正好朱元璋就是一个拥有这些技巧的人。在这个位置上,他没有滥用职权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而是对百姓非常的仁爱和尊重。也可能是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系,朱元璋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兴修水利,取得百姓们的一阵欢呼。所以朱元璋才能把皇帝的位置做的那么牢固,把明朝发展的那么好。

南京过去有个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曾搞了一个迷魂阵,当时皇宫的13个城门同时出棺。这绝不是传说,有《明皇大政记》中明确记载:“而发引,各门下葬”。正史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确记载了朱元璋进行人殉的事件。

在中国盗墓史上,如此这般生前留下遗嘱,要求将自己“偷偷处理”的古代君王,非朱元璋一人。最早实施秘葬的是南越王赵佗,赵佗死后有“秘异神密之墓”,下葬时多城门出棺。其墓在哪,至今没有被发现,孙权当年枉费了心机。最著名的秘葬传说,发生在曹操死后。传说在下葬那天,邺城的各个城门都有棺材抬出。曹操到底葬于何处,目前也没有弄清楚,最后落下了“七十二疑冢”之谜。十六国时期的君王也喜欢“秘葬”,如后赵始主石勒,半夜从各个城门出殡,就着黑夜将棺材抬向深山中。

朱元璋对此事更加在意,为了当上皇帝,他的一生得罪了太多的人,结下了太多仇家,所以他对自己的墓地选址是极其重视的。朱元璋的棺椁在出殡那天一共有十三支仪仗队,每一队都抬着一个棺椁,而至于其中哪一个真正是朱元璋的棺椁却无人可知,就连抬棺的人也不知道。

于是,朱元璋埋在了哪,就成了一个传说,流传最广的有四个版本:北京万岁山;南京玄武湖周边;南京朝天宫;凤阳老家。

这些猜测,都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即:明孝陵里只有马皇后,而没有朱元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史书记载不祥,尤其是明孝陵地宫资料的缺失,加上传闻众多,所以朱元璋究竟埋在了哪,就成了折腾中国600余年的一个未解之谜。现如今明孝陵一直保存完好,也没有遭到盗抢,所以里面究竟有没有朱元璋,现在还不能百分百的确定,只能靠推测。

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防止仇家在他去世之后对他进行报复,另外除了十三个棺椁齐下葬之外,朱元璋生前还留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那就是七天之内他的棺椁必须下葬。按照古代的规矩,帝王去世,各地的皇子皇孙都要赶回来戴孝,而朱元璋的子孙尤其多,如果要赶回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却下令自己去世后七日之内必须下葬。

当时有很多皇子皇孙甚至都没来得及赶到京城,朱元璋的葬礼就已经举行完毕了,这样快速简便的葬礼,不难看出朱元璋的目的,他是为了夜长梦多,防止仇家打听到墓地之所在。

现在比较公认的是明孝陵为朱元璋的所葬地,虽然是朱元璋的陵墓,但是长久以来,都没有人能够找到朱元璋地宫的入口,一直到后来,经过专家的勘测,耗费了几年的时间,才找到了朱元璋地宫的具体位置,就在独龙阜地下数十米处,而且保存完好,完全没有被盗的痕迹。

对于这种情况,民间有个说法,是说朱元璋的杀气太重,所以盗墓者不敢靠近,生怕会遭到朱元璋的报复,但是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明孝陵保存完好主要还是因为以下三点:

第一,周密的防盗措施

1.明孝陵内部设置了鹅卵石防盗机关。如果盗墓贼挖开一个洞,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将洞填满,盗墓贼不但无法进入,还有可能被鹅卵石砸死。

2.明孝陵结构异常复杂,内部弯弯曲曲的细道犹如迷宫一般,盗墓贼即使侥幸进入,也很有可能会迷失在地宫深处。

3.明孝陵在建设时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大山,建设地宫,使得盗墓贼无法从顶部或下方打盗洞进入,只能从唯一的墓道进入地宫。

而墓道却被工匠们采用特殊的方法隐藏起来了,考古人员用精密仪器测定出它不在地宫中间的位置,而是偏在一边,那些没有仪器帮助的盗墓贼想要找到墓道,只能是痴人说梦。

第二,历朝历代的保护

除了明孝陵本身难以进入之外,历朝历代的保护工作也是做得非常到位。在明代,有驻军专门守护陵墓,人数超过五千人。

满清入关后,为了笼络汉民族,清廷也是积极保护明孝陵,在顺治年间就开始派专人守护明孝陵,还让僧人对外墙破损部分进行修缮。

康熙皇帝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也相当于一块保护牌子,再不开眼的盗墓贼见此碑也不敢轻举妄动。

清宣统元年,为了保护明孝陵,清政府还竖起了告示碑,告诫世界各国游客不要在明孝陵乱涂乱画。

在当代,明孝陵更是重点保护对象,南京市文物部门曾投资300多万元对局部坍塌的墙体进行了维修,此后更是开展了多项保护工程。

现在,明孝陵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也已经启动,明孝陵的安全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

第三,特殊的地理位置

明孝陵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它能够安然度过几百年岁月。

一般帝王的陵寝都会设在远离生前宫室的地方,比如唐代的乾陵距离大明宫的直线距离为73.5公里,宋代永昌陵距离开封城120多公里,而明孝陵和明故宫之间的直线距离仅为1.3公里。

有人说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死后都能从紫金山上居高临下,监视子孙、文臣武将有没有按照自己的遗命行事。

朱元璋的心思当然已不可考,但明孝陵这样的位置安排确实减少了很多被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