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功绩影响深远,是谁把他妖魔化了?导致亡国的祸首不是他,而是“千古一后”?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皇帝,但是说到隋炀帝许多人都会想到亡国祸首,然而导致亡国的祸首不是他,而是“千古一后”,隋炀帝的功绩影响深远,那么是谁把他妖魔化了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公元581年, 北周小皇帝的外祖父杨坚篡周建隋,仅12天之后,年仅13岁的次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就被封为晋王。这是一个异常出众的皇子,不仅外表俊秀,上天还赐予他超乎常人的能力。20岁时,他统军50万南下,平灭陈朝,自三国至南北朝长达4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在他手中轻松结束了。第二年,旧陈全境爆发叛乱,他广泛收纳江南人士,拉拢江南佛教界的头面人物,不流血地将南方民众反隋的情绪化为乌有。种种优异表现终于令父亲作出决定,废掉他的哥哥,立他这个次子为皇储。3年后,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继位。在挑选新年号时,新皇帝圈定了古往今来年号中最大气磅礴的两个字:大业。
心高气盛的杨广对父亲留下的帝国并不满意。他废掉了父亲严苛的法律,新修的《大隋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宽大的法律之一。他取消了连坐法,开创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先河。他大赦天下,普免天下全年租税,在位14年间,还一再降低税率。
杨广即位不久便扩容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还兴办了十几类专门学校,培养法律、算学、医药、天文历法等各种人才,全国在校人数近20万,平均每6户中就有1名子弟上学。大业三年,他更是下诏建进士科,在中国古代史上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成为以后1300多年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
到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由于杨广的善政,大隋帝国内财富迅速增加,人口不断高速增长。号称中国第一盛世的“贞观之治”期间,田地开垦量只有隋朝的1/3,朝廷控制的户口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隋炀帝的功绩的,而且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非常显著的功绩。
一、 加强统一与政治改革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虽然存续时间极短,但是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在隋朝统一四海之前,中国大地上是持续了300年的“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书轨不同, 生人涂炭”,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封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统一之后的隋朝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边患,这个时候,还未即位的隋炀帝“吴、会,北却匈奴”,为巩固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在隋炀帝即位以后,又加强了对集权和统治的巩固。首先加固了西拒榆林、东至紫河的长城防线,有效地防御了的大举侵扰,沿边再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又削弱突厥,击败吐谷浑。
与此同时,隋炀帝对隋代的各项制度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不仅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对隋代社会的发展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后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又改革度,进一步完善制度,这些都被所继承和发展,也就是是王夫之所说的“隋亡而法不亡”。
二、 求治图强与发展民族关系
隋炀帝执政前期,是有求治图强精神的,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 坚持广泛召贤任能的方针。
2、 贯彻人尽其能,最才授职的用人政策。
3、 坚持赏罚原则,“惩恶劝善,用明黜陟”。
4、 健全各种制度,也就是“安人之术,莫如善政”。
在修理内政的同时,隋炀帝对发展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非常重视,在隋炀帝的努力之下,他执政的十几年中,民族矛盾一直很缓和,直至隋亡,也没有出现大的边患。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也大为发展, “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与隋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有百济、新罗、日本、林邑、赤土、、波斯、南亚诸国,这种感况在魏晋以来是从未有过的。这一方面,无疑也是值得称道的。
三、 发展经济与文化事业
隋炀帝在位的前期,注重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隋炀帝很注意对农作物的管理和保护,“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其有须开为路者,有司计地所收,即以近仓爾赐,务从优厚”,并且在”西域和青海“大开屯田,解决了边防军粮,免除了农民千里转输之劳。
而隋炀帝执政前期,工商业的发展之迅速更超过农业,这这和隋炀帝经营洛阳,开凿运河是分不开的。
隋炀帝本人就具有非常高的文化素养,更是一个成就颇高的诗人,所哟对文化事业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其执政期间,大力编修书籍,不管是在文化、术数、医学、地理、历史等方面都有非常不错的成绩,更发明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中国后世的类书编纂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虽然由于历史记载的原因,隋炀帝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折不扣昏庸残暴的君主,但是实际上,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在反思隋朝覆亡的教训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隋炀帝的功绩。隋炀帝期间所确立的政治体制,已经开凿的运河等行为都对中国的后世朝代甚至一直到现在都有着深远而彻底的影响!
我们不可否认隋炀帝有暴君的一面,但是他的功绩却是非凡,而且关于隋朝的灭亡,虽与他离不开关系,但他却不是祸首,为何这么说呢?
隋文帝在位之时,励精图治,为国家寻求改革,发展经济和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积累了无数财富,到了隋炀帝手中之时,国家并未继续发展,杨广过着奢侈至极的生活,大兴土木,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都城,开凿大运河,三次出征高句丽,先帝积攒下的原始资本都被他耗费殆尽。
除此之外,他还向民间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有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的徭役和兵役,这让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农民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剥削和压迫,如此爆发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他们想要颠覆这个王朝,推翻暴君的统治。
有学者认为国家覆灭的直接原因是三次出征高句丽,正是因为多次出兵,全国多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比如河北、山东,还有岭南各地,天下动荡不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让敌人忌惮,但若是不合时宜的军事行动会遭到本国百姓的反抗。
也有学者认为国家的覆灭主要是因为统治者的性格,不是说隋炀帝,而是隋文帝独裁专断,多疑猜忌,虽然他推行的律法深得人心,但杨坚本人喜怒无常,猜忌心重,有时还会罔顾刑法,滥用私刑,虽然他创造了盛世,但他同样使得隋朝开始走向衰亡之路。
朝堂之上,说错话的大臣有时会被当即乱棍打死,隋文帝虽然推行了《开皇律》,但他更喜欢在法外行刑,而且是残酷的刑罚。他规定偷粮达到一升以上的人要被处斩,家属要被充公为奴,若是有三个人当场被抓捕的话,不经审讯,可以直接被处死,这样残暴不仁的行为一直到他晚年,当时就连穿着不齐的武官也会被处死。
杨坚生性猜忌多疑,曾经的开国功臣被他一一铲除,长子被废除,他还喜欢听谄媚之语,无论是妇人的还是小人的,只要能够让他开心,都会得到他的重用,比如小人杨素,自私自利,而一些忠臣则是被他贬斥,比如高颖等人,若是皇帝能够采纳高颖的忠言,重用忠臣,想必王朝也不会这么快的覆灭。这样看来隋炀帝也只是延续了父皇的作风,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了隋文帝身上。
另有一种说法,皇室不和,夫妻离心,父子反目,兄弟争夺,隋朝的建立少不了妻子独孤氏的功劳,独孤家族出了不少的力,建国之后,夫妻二人的关系还好,这才有了“开皇之治”。成为皇帝的杨坚渐渐变得不可理喻,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曾经允诺妻子,不会让别的女人生孩子,如此这个誓言禁锢着他,让他无法忍受。
有一次他宠信了尉迟迥的孙女,善妒的皇后不能接受,她趁着皇帝上朝,杀掉了尉迟氏,杨坚虽然生气,但也不好发作,只能是在深夜感叹,身为天子却没有自由。从此之后,夫妻二人貌合神离,没有了恩爱。
宫中五位皇子,长子杨勇被封为太子,在早期他为父亲夺位提供了许多帮助,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其他四子分别被封为:秦王、汉王、晋王以及越王。几位皇子都在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不为过,但是皇帝却觉得他们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先是废掉了太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三子因为生活奢侈而被废掉官职,郁郁而终,四子被兄弟杨广诬陷,被废为庶人,囚禁一生。
还有人认为是政权原因,隋朝没有经过农民起义,所以历时短暂,而历史上经历了农民起义的朝代能够存在更长时间;也有人认为国内的私权和公权之间产生了矛盾,私家荫户被编为国家户口,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导致矛盾频发;更有人认为是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激化阶级矛盾,不同的地主势力此消彼长,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在隋炀帝即位后,这些矛盾问题更加严重,国家开始加速灭亡。
还有学者认为隋朝的政权并不正统,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才夺来的,这就导致一些贵族地主阶级并不认可皇室地位,而当统治者触犯到他们的利益之时,他们就开始联合起来,造成矛盾,反对国家。
这样说来,隋朝的灭亡原因实在是多种多样,一时难以说清,学者们各持己见,他们的说法都有几分道理,这些原因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会是灭亡的要素。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