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开凿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 。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概述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 。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宿州、淮北、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开凿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京师大兴城(长安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馀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改名永通渠。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统一中国,从今淮安至扬州,开山阳渎。后又采取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的取直整治。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师长安,到洛阳考察。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营建东都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和永济渠。

用200多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与汉晋重新修缮的越国古运河相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

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开通扬州、镇江至绍兴段,长400公里。这样,从首都洛阳到江都、到浙江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主干道通济渠和永济渠。隋唐大运河以河南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洛阳是隋唐时期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大运河的修建成为全国物流运输的命脉。洛阳作为中心,其起到的承接、转移物流方面至关重要,这也成为河南省历史上第一条重大交通动脉,奠定了河南全国交通中心的最早印象。

东达洛阳,南抵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行经洛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

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中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同时也是千年古都洛阳之御河。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到了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在洛河上是“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名城余杭和洛阳,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嘉兴、江阴等重要城市。

北宋时期,首都在开封,洛阳为西京。洛河水运仍很发达,是洛阳、河东向汴梁运货的交通枢纽。

改道

元代以后,国都变迁到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依然使用隋运河。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然而,隋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而中洛阳偏西,实际上是拐了一个大弯子。这条航线费时费工,运价也高。忽必烈因而意识到,只要开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一条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益的人工长河。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