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为什么最后却被行刑?
在我国历史有许多著名的清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为什么最后却被行刑?
无论在哪个王朝贪腐都是最后的底线,历史上多个王朝最终的结局都与昏庸腐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说哪个皇帝最重视整治贪腐,必须要提一提朱元璋的名字,朱元璋是历史少有的寒门皇帝,年少时为了活命,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只为在乱世当中活下来。
阴差阳错下参军,最终闯出了一片天地,正是因为朱元璋出身寒门,饱受世间冷暖,更是亲眼见过百姓深受贪官毒害,这也使得朱元璋在心底厌恶贪污,做了皇帝之后发誓要塑造一个政治清明的王朝。
下定决心政治贪污之后,朱元璋制定了严苛的法律,规定但凡官员贪污六十两以上,无论级别大小一律枭首示众,还要遭到剥皮揎草的酷刑,各州县的土地庙就成了刑场,也叫做皮场庙,当时在县衙两边的柱子上都挂着两个塞满稻草的人皮袋子,目的就是警示官员廉洁守法。
可以说朱元璋惩戒贪腐的手段十分凌厉,不过效果却并不理想,朱元璋自己也曾感叹“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后世史学家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认为明朝贪腐是社会制度所决定,完全是体制性的不治之症,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呢?
明史学家吴晗曾指出,随着王朝专制化的减弱,体制性的贪污却如同癌细胞一样迅速扩散,说白了明朝史上,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以及后来短暂执政的明孝宗以外,其余皇帝大多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很多人任用奸臣、宠信宦官,明朝也是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王朝。
一旦王朝大权都落到了太监手里,情况可想而知了,刘瑾、魏忠贤哪一个不是受贿赂的好手,而且太监除了洪武年间备受打压之外,其余年代都深受皇帝喜爱,从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高深明见。
说回朱元璋也是一个手段很辣的人,为了惩治贪腐,巩固统治,不惜大开杀戒,许多开国功臣也惨遭毒手,除了朱元璋有意肃清功臣以外,还有是一些大臣仗着自己的身份对朱元璋政治贪污的策略置若罔闻,气焰十分嚣张,为此才发生了洪武四大案件,其中不少都与贪腐有关。
首先就是空印案,明朝规定每年地方上都要派人前往户部报告当地财政收支,所有的账目必须与户部审核无误后才算完结,如果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就要打回去重新造册,而且需要原地方机关盖上大印才能完结,只不过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很多事实出现误差重新造册很费时间,因此许多前去户部审核的官员都会提前准备好多份盖上印信的空白文书备用。
毕竟钱粮在运输过程中总会有损耗,所以地方官员与户部人员都心照不宣的习惯使用空印文书,然而被朱元璋得知以后,认为是官员之间相互勾结,贪赃枉法,因此下令大力惩治,据统计空印案与郭桓案受牵连的人多达八万多人,朱元璋眼都不眨,全部杀了。
从这就能看出朱元璋惩戒贪腐的决心,并且洪武年间官员俸禄也不高,正一品官员年俸禄不过1000多石,官职最低的九品官之后60石,远远比不上其余王朝,这就苦了很多清官,毕竟不能指望人人都有海瑞的作风。
明朝历史上就有一个十分无奈的清官员名叫曾秉正,为官一生跌宕起伏,做官十分清廉最终却被赶回家乡,甚至在回家的路上又被抓了回来,施以腐刑,可以说是最惨的清官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曾秉正,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饱读诗书。洪武年初期,明朝为了招纳更多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便要求个地方举荐人才上报朝廷,当时的曾秉正也是被推荐去的,后来被任命为海州学正。由于到海州的距离有上千里远,曾秉正也是犹豫要不要去,但想到能报效国家,还是决定前往任职。
洪武九年,朱元璋要以“天变”诏群臣议论此事,也是想听听开国以来,天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群臣对天下,对朝廷的看法,固以此召开此议事。
这个议事是针对全国性的,曾秉正虽官职不高,但也有幸参与其中。并以海州学正的身份上书给朱元璋,文中也是赞许朱元璋“天意所向,顺应民意,持国有方”,甚得朱元璋之心。
议事过后不久,曾秉正便先后被提拔为思文监丞、刑部主事,后又被任职为陕西参政。朱元璋在洪武十年成立了通政司,也是由曾秉正执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曾秉正的器重。
曾秉正一直都是有话说话,不喜欢绕弯,典型的直男。所以在朝中惹了很多人不开心,不仅如此,对朱元璋也是直言不讳。开始也是觉得曾秉正尽心尽职,说话直白点也能忍,但是时间久了朱元璋对其也是忍受不了。
因此,在一次曾秉正上书直指沉弊的时候,朱元璋一气之下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老家好好反省。可这下就难住了曾大人,因为他为官清廉,朝廷的俸禄又低,他实在拿不出返乡的路费。又因为曾秉正因为太刚正不阿,说话也没个把门,所以他的朋友少,没人愿意接济他,以至于想要从陕西回南昌老家的时候连路费都凑不齐,无奈他只能私下里将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变卖了,筹齐了路费挂印返乡。
这原本想只是一件家事,但不料后来此事传到了老朱的耳朵里,在朱元璋想来,自己给官员们发的俸禄足以够他们过得富贵有余了,自己当年比他们穷多了,还是能活下去。曾秉正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老古板竟然能够做出这种卖子的行为,不但有违背常伦,更是一种“装”,装清廉好让他个皇帝难堪!朱元璋越想越生气,你这个老朽让你装,随即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将曾秉正就地处以宫刑!既然卖了女儿,那你以后也不配再为人父母了!根据《明史》记载:曾秉正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在大多数人看来,曾秉正似乎是咎由自取,他卖亲生女儿,实在有违人伦。其实,结合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曾秉正应该还是挺很冤的,因为当时的他可能真是走投无路了。圣旨让他返乡,根据封建法律,不按期回乡就是抗旨,抗旨可是要满门抄斩的,而以他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当时明朝的官俸禄为历代最低,想要离开就必须想办法凑钱,在这样一个遍地政敌的陕西,估计他也只能想到这个办法了。
如今我们可能要问,他堂堂三品大员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部级干部,真的有这么惨吗?其实按照记载,当年的三品官的收入是35石粮食,而这35石粮食,却不是以实物或者是银两支付的,而是以朝廷为了推行的一种纸币“宝钞”来支付的,这在当时普遍以金银为交易手段宝钞在人们看来就是个骗人的东西,再加上朱元璋可没有什么“经济学学位”不懂纸币的奥秘,这种纸币自然就成了烂大街的东西了。让很多官员们拿着宝钞,却买不到任何东西,于是变得越来越穷。
因此,曾秉正落得这么凄惨的下场着实是有点冤,同是也给其他的官员提了个醒,不贪!就等着曾秉正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