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这位皇帝和乾隆的经历相似,却比之更加的英明,后世却称他为蟋蟀皇帝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皇帝,其中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明朝的奇葩皇帝可谓是最多的,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明朝的这位皇帝和乾隆的经历相似,却比之更加的英明,后世却称他为蟋蟀皇帝。
乾隆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位皇帝,现如今的影视剧中,已经多次将乾隆的形象搬上了大银幕。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出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皇帝,一位是乾隆帝,另一位就是乾隆帝的爷爷康熙帝。在历史上,两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康熙帝甚至被评价为千古一帝。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中,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康熙帝在位期间,对弘历是非常看中的。当时的康熙帝在雍正的住所看到了孙子,在这里康熙竟然看出了弘历的过人一面,于是将弘历带到了皇宫中亲自养育。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朝时期,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这件事发生在明成祖朱棣身上,他有一个孙子与乾隆一样优秀。此人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不过在朱棣的晚年时期,与康熙帝一样,在皇位的接班人上犯了难。不过朱棣的决策没有让“九子夺嫡”出现。
朱瞻基能够成为皇帝,不是因为他的父亲,而是因为他的爷爷朱棣。朱瞻基是朱棣钦点的皇位接班人。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看似不是一个出色的皇帝,可是在明朝时期,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比如说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础。
朱瞻基继位后,没有让朱棣失望,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奠定了明朝又一个盛世。朱瞻基与乾隆帝相比,肯定是朱瞻基出色的。要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乾隆帝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成绩,到了乾隆帝这里,乾隆帝就是一个“富二代”。
国库中的白银可以拿来直接花,相比来说,朱瞻基就不是这样了。明仁宗在位期间,没有留下大量的白银。因此“仁宣之治”能够出现,完全凭借的是朱瞻基个人的本事。从经济上来说,朱瞻基已经占据优势了,在军事上,朱瞻基也是如此。
乾隆帝在位期间有很多战争,相比来说朱瞻基在位期间的战争就没这么多了。朱瞻基在位期间维持了宝贵的和平,不折腾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一点是乾隆帝比不了的,原因就是,乾隆帝在位期间,战争虽多,但是他发动的战争大多都是无用之功。
乾隆帝引发的战争劳民伤财损耗国力。其次更为主要的是,乾隆帝在位期间,多次下江南游玩,这让康熙帝和雍正帝留下的白银变得空虚。这一点朱瞻基也要比乾隆帝好很多,“仁宣之治”出现后,让明朝走向了强大。
不过虽然朱瞻基的诸多经历与乾隆差不多,甚至于许多的决定要高于他,但是他却被后世人们称之为蟋蟀皇帝,这是为何呢?
明宣宗朱瞻基在后人看来实际上背负骂名,是个昏君。只因为明宣宗朱瞻基有个特殊的爱好——斗蛐蛐。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传世的作品《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小故事叫“促织”,开篇就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篇“促织”讲的就是朱瞻基为斗蛐蛐,在全天下广征蛐蛐,害得百姓家破人亡的故事。读到这个故事的人,无不痛恨当时的朝廷。文学作品对大众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史料的记载。《聊斋志异》作为文学作品,流传几百年,对百姓的影响极大。因为《聊斋志异》中的这个故事,明宣宗朱瞻基背上了蛐蛐皇帝的骂名,还被后人称为“蛐蛐皇帝”。
朱瞻基喜欢斗蛐蛐在一些史料是有相关记载的:
明朝吕毖著的《明朝小史》中写到了朱瞻基喜好斗蛐蛐:“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朱瞻基确实在全国征收蛐蛐,导致一些地方的蛐蛐价格高涨,甚至害得百姓家破人亡。
明代王世贞《国朝丛记》中收录了明宣宗的一道密诏: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以敕他每于末进运,自要一千个。敕至,而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这道圣旨明确指出朱瞻基广征蛐蛐,甚至连征收的标准和数量都写明了。
明《万历野获编》载:“今宣德蟋蟀罐甚珍重,其价不减宣和盆也”,说由于斗蛐蛐盛行,装蛐蛐用的罐子竟也成为当时的人追捧的东西。
朱瞻基虽然是皇帝,但毕竟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纯属正常。况且朱瞻基打造出一个盛世,必然也承担了很多压力,通过斗蛐蛐这种个人爱好来缓解压力也是个不错的做法。但凡事都要有个度,朱瞻基毕竟是皇帝,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天下人的争先效仿,朱瞻基在全国广征蛐蛐,这就意味着天下会有很多人为了讨好皇帝,不干正事,只是拼命寻找并饲养蛐蛐,以供皇帝玩乐。而斗蛐蛐在当时竟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连装蛐蛐用的罐子竟也因此高贵。朱瞻基为广征蛐蛐竟如此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导致百姓家破人亡,朱瞻基实在难称为明君。难怪朱瞻基会留下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也因此被后人贴上“昏君”卡,而朱瞻基创下的“仁宣之治”的功劳也被后人遗忘.
再加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也曾犯过错。
洪熙元年,朱瞻基二十七岁了,他刚刚登基不久,准备策划一场游猎。这本来在尚武的时代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戴纶却非要阻止他,还说他是、是贪玩。这让朱瞻基很生气,不过却没有杀戴纶而是把他贬到安南,毕竟是自己的老师,不能轻易杀。不过自认自己是的戴纶却一直在作死,朱瞻基把他重新调回北京的时候,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有错,还说了朱瞻基很难听的话,这回不能忍了,杀!
杀死自己的老师,可谓是违背伦理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仁义君主的名声。毕竟他不只杀了自己的老师,还杀了自己的叔叔。却依然能让大臣们站在他这边,明载处处站在他的立场上。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也是个奇葩,他是个阴谋造反,却让他想造反的心思成了公开的秘密的同志。他派遣亲信前往北京城找一个老朋友,认为人家一定会站在他这边,但是朱高煦还是天真了,交情远没有时务重要。扭头就把他的亲信绑到朱瞻基面前了。
朱瞻基本来是打算和平解决的,但是朱高煦并不领情,并对前来的大臣非常之傲慢。直接让朱瞻基,。
御驾亲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军队非常有气势,能给朱高煦一击必杀。而朱高煦看到御驾亲征的朱瞻基确实也被打击到了。对方士气这么高,我方却没有一点斗志这还怎么打,所以出城投降了。所以说人要作死,是拦不住的。
除了这两件事,朱瞻基还做了一件可以说并不合礼制的事,就是无故废后,但是他能把这件事做的这么,足以证明他的办事能力。当然这也有胡皇后贤惠明理,识时务的原因。在他开导胡皇后后,胡皇后就自请辞去中宫,而且依旧享受着皇后的待遇。后来朱瞻基还表示了对废后决定的后悔,说自己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除了上诉这些事,还做了一件被后世认为是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的大事——教太监读书。毕竟当皇帝一个人批阅奏折实在是太累了,不睡觉都批不完。而且太监不仅扫了盲,还拥有了一项权利“批红”(皇帝同意的决策用红笔批注),“批红”之外还有个“票拟”(内阁大臣草拟的国家大事处理意见),这就等于是把权利划分成了两部分,虽然调动了大臣们的积极性还让皇帝不会被架空,却也产生了隐患。毕竟后来的历史表明,“票拟”一直在文官集团的手里,但是“批红”的权利却不一定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太监的手中。而这也是太监这个群体登上历史政治的舞台的开端。
朱瞻基作为一个皇帝,这应该是他制衡权力的手段。这就像是一场拔河,一头是庞大的文官集团,另一头却只有皇帝一人。所以朱瞻基决定让太监参与进来一起拔河。要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好当,文官集团不断壮大,他们有很多同门、同乡、同事,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他们有知识、有谋略,他们可以对皇权,向皇帝提意见,训斥、挖苦皇帝都是家常便饭,在他们眼里这是为了这个国家好,当皇帝的还不能说什么。
这一举措的确培养了很多坏太监,正是因为这诸多的因素,导致了他的名声要远逊色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