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朱由检一生究竟有何作为?他是个好皇帝吗?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皇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皇帝朱由检一生究竟有何作为?他是个好皇帝吗?

木作行儿的人大多都知道明代有个木匠皇帝,说他虽贵为天子,却整天玩斧弄锯的,把干木匠活儿当乐子,而且还干得有模有样,所以后人称他为木匠皇帝。这个木匠皇帝,就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朱由校

熹宗帝之所以在木匠行儿中保持高知名度,首先在于他的位高权重——一个“木匠”,竟然坐上了皇位,自然了得!也算给木匠家族光宗耀祖了吧。其次,皇帝的喜好竟然是干木匠活儿,而且据称他的技术段位还挺高,古往今来也算是头一号吧,难怪让木匠们津津乐道。

不过话说回来,木匠们对这位皇帝的了解,也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个人而已,对这个皇帝师兄弟身世等更多的并不了解,或许也没更多兴趣去探究他。但既然话说到这儿,也不妨稍微扯远一点,给木匠师傅们多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

朱由校,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朱常洛的长子,孝和皇后王氏所生。

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说来也怪,不知道是哪里搭错了筋,他坐在天龙宝座上,却把斧斤锯凿当成了最大的兴趣,且乐此不疲。有言说,熹宗无师自通,制作的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也莫能及”。他在庭院中盖造的小宫殿,高三四尺,玲珑精致。砖瓦都是琉璃厂根据他的旨意专门烧制的。凡是他用的器具,也都是御用监、内官监特意为他制作的。一旦拿起斧锯锛凿,他就兴致大发,连用膳都顾不上了。而且他还常常把亲近的太监们叫过来跟他一起干。兴起之时,光上膀子,盘腿往地上一坐,全然不顾皇上的尊严。一件器物做成功了,他更是高兴异常,满满的成就感。

熹宗不仅爱做木匠活儿,还爱骑马,爱看武戏,尤其喜欢玩水。而玩水玩得也特别。比如,他把大木桶打出孔洞,里面灌满水,还安上机关控制水流。水从桶里流出后,时而喷珠,时而瀑布,非常好看。有时,他又在水里设置机巧,借助水的力量,把核桃大小的木球冲到桶泉之上,盘旋婉转,忽上忽下,煞是好玩。而这些,都是他自己构思创意的。由此看来,熹宗这个木匠,倒还真是个挺另类和挺有些技艺的木匠。

或许是在木活儿上太过用心吧,熹宗在打理朝政上就显得精神头不足,因此就被奸佞们钻了空子。他的乳母客(qiě)氏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沆瀣一气,恣意妄为,做了不少的坏事。尤其是那个狡猾阴险的魏忠贤,他号准了熹宗的脉,总是在熹宗干木活儿高兴的时候,抱着一堆奏章向熹宗请示。熹宗对正事厌烦,就对他说:“朕已经知道了,你们好好去办吧,不要烦我。”就这样,魏忠贤利用替皇帝处理奏章的权力,逐步在朝内培植自己的党羽,迫害忠良,擅权乱政。而熹宗却忠奸不辨,邪正不分,至死都执迷不悟,可悲可叹。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尚书和50个内阁。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与此同时,崇祯帝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前后执政不过十七年,然而却先后更换了五十多位阁臣,导致朝政极度混乱;而前线将领更是走马观灯一般的频繁撤换,结果空耗本就不宽裕的财政,反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才人方面,明末时期并非无人可用,陈奇俞、洪承畴、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赵率教等人均可堪一用。如果崇祯帝能够知人善用、宽怀对待,这些人完全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然而,崇祯在启用一个人时,虽然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却不能长期贯彻,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在看不到效果之后,便又会迅速否定掉之前的决策,再度更换人选。

例如,在平定农民起义时,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结果虽然数次重创农民军,却始终未能将其彻底剿灭,反而使其总能起死回生。

再如任用袁崇焕方面,就因为袁崇焕一句“五年平辽”,崇祯初期对他的确信任有加,要权给权,通过撤巡抚、罢内臣、赐尚方宝剑等方式,将其权力最大化;要钱给钱,当时国家的大部分收入全部流向了辽东;极力支持,即使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仍然认可了他的做法,并未对其进行任何惩戒。然而,就在毛文龙被杀四个月后,“己巳之变”爆发,后金军队杀到北京城下,导致崇祯对袁崇焕失望到极点,又将其迅速处死,结果导致辽东局势再度恶化。

崇祯这种用人策略,频繁更换大臣,不仅没能取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朝廷政策持续贯彻,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的下场。

明朝末期,朝廷面临的局势已经极为危险,而朝廷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方面源于朝廷腐败,另一方面便源于财政匮乏,崇祯事实上也曾尝试改革,意图扭转这一局面,然而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动荡持续加剧。

在改革朝政方面,崇祯最大的动作便是瓦解阉党。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他虽然看到了阉党和党争的危害,但却并未仔细考虑阉党存在的价值,结果虽然将阉党彻底铲除,全面削弱的厂卫职权,然而不仅没有消灭党争,反而使得文官在失去监察之后更加为所欲为。我们以浙江的茶税为例,天启年间时尚有二十余万两,而在茶监撤销之后,到崇祯十年时,竟然下降到了每年十二两白银。

而在财政改革方面,作为以农业税为主的国家,由于明末时期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占有大量土地的官僚阶级却可以用各种方式合理避税,在工商杂税无法支撑收入的情况,所谓的“开源”反而是将压力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而在“节流”方面,各级官员为了避免自身利益遭到损失,却将基层“公务员”作为了节流主要群体,结果导致他们被大量裁撤,例如李自成本是吏员,收入本就微薄,被裁撤之后,走投无路的他只能杀了债主,最终变成乱民,且对朝廷怀恨在心。

由于当时朝中文官集团势力太过庞大,崇祯的改革最终误入歧途,不仅没能使得朝廷局面好转,反而加剧了天下的动荡。

综上所述,严格来说崇祯并不算是一位昏君,而只是一位才能较为平庸的君主,可他偏偏又太过勤勉,结果不仅无法扭转局势,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是崇祯的悲哀,同样也是明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