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三国神童曹植,究竟有多聪明?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的“仙才”者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过不少著名的神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国神童曹植,究竟有多聪明?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的“仙才”者 。

提起曹植,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有名的“七步诗”。的确,曹植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是巨大的。南北朝诗人谢灵远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足见其才之高。然而曹植一生之志却不在文。后人太多的重视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却忽略了他生前的志向。

曹植一生的愿望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与杨德祖书》中他曾说:“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在《杂诗》中曾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但对于文章,他一向视之为“小道”。但综观他的一生,在政治领域并未有所作为,反到在文学领域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曹植出生时,曹操的势力还不够强大,每逢有军事行动,他总将家小带在身边,以防不测。这就使得曹植自幼在紧张而充满危险的战争生活中长大。同时由于曹操的影响,造就了曹植渴望建功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这些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战胜曹植,被曹操册为太子。之后,曹丕对曹植进行各种打击报复,什么七步诗,各种软禁,来回折腾,公元232年,曹植郁郁而终,年仅40岁。

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曹操选择了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能做好魏国的皇帝吗?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为什么放弃曹植。很多人都会说,很简单,因为曹植为人奢华无度,不符合曹操节俭的思想。其实,曹操放弃曹植,当然有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第一,曹操认为曹丕和曹植的能力都差不多,所以才“久而不决”。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曹操更看重操守,也就是“坐怀不乱”的定力,这一点,曹丕要强于曹植。

比如贾诩劝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曹丕做的就非常不错,刻意压抑自己的欲望,收买曹操身边的人,人人皆称丕之美。

第二,和曹植身边的红人杨修有关。

杨修出身于东汉最顶级的清流豪门——弘农杨氏,出身比曹操高多了。曹操是庶族地主出身,他上台后,对豪门的打压是不遗余力的。杨修是曹植的铁杆人马,这就让曹操有所忌惮,如果让曹植继位,曹植能压住以杨修为代表的士族吗?

另外,杨修是前淮南军阀袁术的外甥,袁术出身于当时天下第一豪门——汝南袁氏,地位比杨氏还高,如果杨氏与袁氏结盟,曹操之前打压士族的努力,就可能毁于一旦。

至于曹植铺张浪费,其实更多的是曹操在已确定放弃曹植的情况下,故意做给外人看的借口。事实上,曹丕的生活同样奢侈,比如向东吴孙权求雀舌香、象牙、孔雀等物。

曹操放弃曹植,不是因为曹植的治国能力不行,要不然,曹操也不会“狐疑,几(立曹植)为太子者数矣”。曹植的问题只是有些任性放荡,但不至于荒唐误国。

那么,曹植有什么优点呢?首先是“性机警”。

咱们来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开篇,“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曹操的能力咱们都知道,那是千古一帝级别的,曹操“机警”且“任侠放荡”,却做出了一番伟业,曹植为何就不能?

后人总是说曹丕有治才无文才,而曹植有文才无治才,认为曹植只会吟诗作文,是个文坛巨人,政治傻瓜,就像宋徽宗一样。其实,这都是偏见,曹植的政治能力,至少不比曹丕差多少。

曹植曾著文评价汉高祖刘邦,说刘邦任用贤才而不疑,听其言观其行而用之。如果曹植做皇帝,他在用人方面,并不会太差。

再比如对东吴的态度。曹植早就看出孙权没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想守住江东那一亩三分地儿,曹植在给司马懿的信中说:“今贼欲保江表,守区区之吴,无争雄于宇内,角胜平原之志也。”历史证明,曹植对孙权并没有看走眼。

曹丕和曹植的军事能力,显然是无法与其父曹操相比的,但是,曹植经常跟着曹操出征,虽不用亲自上阵厮杀,但他对父亲的用兵之术都看在眼里。曹植自己也说:“见(曹操)所以行师用兵之势。”有了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用兵之术,曹植才敢如此自信,请曹丕派他去东吴前线或西蜀前线,当一偏将,愿率军亲冒矢石,为将士先。

而且,曹植是有战略眼光的,他反对曹叡出兵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理由是辽东地窄民稀,得之不足以壮大中原实力,而一旦攻不下来,东吴和蜀汉就会趁虚而入。曹植的建议是暂时不攻辽东,先发展中原的经济实力,如省徭役、劝农桑、薄赋敛,等魏国的实力压倒吴蜀后,吴蜀自服,又何况一个辽东?

曹植的能力没问题,接下来再看看曹操立曹植为嗣后,魏国的文武大臣能不能听他的指挥。

曹操去世的220年,魏国还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文有钟繇华歆王朗这三位柱石级的老臣,以及董昭蒋济陈群等人,谋士有程昱刘晔,地方大员有梁习张既、温恢、杜畿等人;武将更不用说了,曹仁曹洪曹休曹真都在,张辽张郃徐晃、臧霸、文聘、许禇等人也都还在世。

这些人,其实对曹操立曹丕还是立曹植,都没有太明显的倾向性。可以说,他们是看着曹植长大的,即使曹操立曹植,以他们对曹植的了解,也会俯首称臣。在他们看来,臣服于曹丕,与臣服于曹植,区别并不大。

事实上,曹植和这些朝中重臣多数都打过交道,比如曹植曾写过七首《辅臣论》,称赞钟繇“精微听察,理析毫分”,称赞华歆“清素寡欲,明敏特达”,称赞曹休“文武并亮,权智时发”,称赞王朗“英辩博通,见传异度”,称赞陈群“进吐善谋,至德纯粹”,称赞曹真“智虑深奥,渊然难测”,称赞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

从这些“辅臣论”中可以看出,曹植是个有政治情商的人,他知道如何在官场生存,虽然有的人未必有他称赞的那样完美。完全可以假设,曹植如果当上皇帝,无论是文才、治国能力、智商或是情商,他都可以在这些重臣面前从容应对。

一般来说,如果文臣武将太强,君主相对弱势,君主往往会用“忍”字功。曹丕对这些功臣元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忍”字当头,而曹植在这方面甚至比曹丕还要功力深厚。

曹丕即位后,对曹植各种打击限制,但曹植始终平静如水,该吹捧曹丕时绝不手软。曹丕代汉时,曹植就上表称赞曹丕“圣德龙飞,顺天革命”,这份“装孙子”的忍耐功夫,丝毫不逊于“忍界大佬”刘备、司马懿。

公元226年,曹丕病故,其长子曹睿即位,这使曹植内心始终未曾泯灭的渴望建立功业的政治热情又一次燃烧起来。《求自试表》便作与此期间。表中表明其雄心: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天宇,以致太和”,渴望“功铭著于鼎锤,名称锤与竹帛”。整篇文章情绪激烈,悲凉慷慨,声俱泪下,但这并未打动曹睿的心,曹植的抱负未得伸展。此后曹植屡次上表请求起用自己,均未得答复。曹植意识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已不可能得到实现,与公元232年抑郁成疾,死于陈郡。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都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的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的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但终是壮志未酬。而今他的确也“名称垂于竹帛”,但不因政治,而因他一向视之为小道的文学。他虽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但在文章上真正做到了“留于金石而不朽”。曹植这个名字也必将随其文章的万古流芳而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曹植天纵之资,那么他的儿女有没有继承他的资质呢?

据史书记载,曹植这一生共娶了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崔氏因着装过于华丽,受到曹操的斥责,回家就被赐死了。

曹植的继妻为谢氏,太和年间被封为“陈思王妃”,曹植后期一直受到软禁,期间唯有谢氏陪伴左右。

谢氏十分长寿,活到了晋代,享年有八十多岁。

曹植妻子不多,儿女也少,仅有二子二女。

曹植长子名唤曹苗,被封为高阳乡公,早卒。史书对曹苗的记录甚少,如果不是因为曹植写了一篇《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恐怕我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曹植的次子名曹志,最初被封为穆乡公,后来迁封为济北王。曹志虽为庶出,但他却继承了曹植的惊世之才,自幼热爱学习,年轻时就凭借才能与品行而扬名于世。

曹志能文能武,既能出口成章,还极其擅长骑马射箭,武艺卓群。曹植长子曹苗死得早,见次子能干,就立他为嗣,还说:“这孩子是保护国家的人!”

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之后,曹志受到重用,被改封为鄄城公,后出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国子博士,转祭酒。

不过后来,曹志因替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求情,惹怒司马炎,被罢官。虽然司马炎爱惜曹志之才,又重新启用曹志,但曹志却因母亲去世,伤心过度,得了疾病,喜怒失常。

曹植的长女名曹金瓠,出生仅190天就夭折了,她的事迹也少有人知,曹植痛失爱女后,为她作了一篇《金瓠哀辞》。

曹植幼女名曹行女,她比金瓠小两岁,姐妹俩的命运出人意料的相似,她出生7、8个月后就夭折了,曹植为她作《行女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