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一代霸主楚成王 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南方霸主 楚国在他手里强大 楚成王最终上吊自杀 楚成王在群雄争霸的舞台上黯然失色?为什么没能称霸?

楚成王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楚成王是位强国富民的国君,他在位时,不仅励精图治,还开疆拓土,并敢于叫板春秋霸主齐桓公,还打死了另一个霸主宋襄公。楚国因为他的缘故,愈发强盛。然而,他最终却上吊自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楚成王真是一位厉害的国君。他继位后,对内施以仁政,对外与诸国建立友邦之国,并且对周天子颇为敬奉,每年都按时向其进贡。本来进贡周天子,这是诸侯国分内的事情。不过此时王室衰微,一些发展中的诸侯国不仅不进贡,对周天子还颇不礼敬。因此楚成王的表现,让周天子非常满意,于是将祭祀用的肉赐给他,以示恩宠。还特意允许他“平定夷越各族动乱,以拱卫中国各国”的权利。谁知楚成王这只是套路。自从得到周天子允诺后,他便以此为借口,四处攻伐,将一些小国尽收囊中。以至于几年不到,楚国的疆域便扩大了千里之多。

然而,楚成王并不觉得满足,野心勃勃的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取代齐桓公的霸主之位,成为新的霸主。齐桓公当然不允许有人取代他的霸主之位。所以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组成讨伐同盟军,准备干翻楚国。大兵压境,楚成王却毫无惧色。他一边做好应战准备,一边让使者给齐桓公带话,表示真要打起来,楚国有方城山做城墙,汉水做护城河,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就算人多也没有胜算。

齐桓公认为有理,于是和楚成王化干戈为玉帛,双方在鲁、宋、卫等国的诸侯面前,在召陵订立了盟约。自此,楚成王不再和齐桓公正面冲突。但他依然南下东进,对于不向他敬献贡品的小国,一概予以灭亡。面对楚成王的攻伐,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齐桓公,几乎没有援助过那些弱小的同盟国,因此楚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一些经济薄弱的小国见齐桓公不为他们撑腰,为了不至于被咄咄逼人的楚成王灭国,大家畏惧之余,纷纷对楚成王称王纳贡,以求自保。不久后,楚成王便决定攻打与中原各国接壤的徐国。徐国既是齐国的同盟,对中原诸侯国来说,他又起着护卫的作用。万一徐国灭亡,楚成王的铁骑就会在中原诸国中肆意凌虐。所以,齐桓公不得不再次号召鲁、宋、卫等结为联军,出兵援助徐国。

没想到,这次楚成王没有派使者来讲和,反而运用巧妙的兵法,攻破联军阵营,灭亡了徐国。此时的齐桓公,由于失去了管仲,又没有贤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而他已年老昏聩,所以他根本就不能阻止楚成王雄霸诸侯国的脚步。那些和齐桓公结盟的诸侯们,也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以郑文公为首的国君纷纷朝拜楚成王。

楚成王对他们也颇为礼待,甚至还把珍惜的铜赐给了郑文公。尽管后来他有些后悔,不过他也没有要回来,只是对郑文公说,不能制造武器哦。郑文公一心希望得到新大哥的信任,所以回去后,就把所赐的铜铸造了三口大钟。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由于内乱,国力大衰。宋襄公一向认为自己是诸侯中道义的榜样,这种时候总该轮到自己这个老资格来做霸主了吧,所以他决定召集诸侯们召开一次会盟,以确定自己的大哥身份。谁知,楚成王被传召去后,当着众人的面,不仅羞辱了他一番,还把他囚禁在孟地,过了很久才放他回宋国。

楚成王还不解气,又率兵攻打宋国,结果在泓水一战中,宋襄公一心要树立德义大哥的形象,硬是等楚成王的队伍过河列队后,才向楚国发起进攻。结果宋襄公在这一战中被箭射伤,不久便因伤口感染去世。接着就该是晋文公走上历史舞台了。其实,早先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曾在楚国呆过一段时间。

楚成王见他气宇不凡,认定他将来必大有可为,所以对他礼遇有加,临走还送给他不少财物,并把他送到秦国都城。现在重耳听说宋楚之战,于是驰援宋国,并很快地打败了楚军。楚成王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认为晋国在重耳的治理下逐渐强大,是上天眷顾的诸侯国,因此他认为和晋国交手于己不利,所以撤军回了楚国。

后来,楚成王手下的大将一再请求攻打重耳,他见劝说无效,于是给那员大将配备了小量的兵马。结果真如他想,大败而归。为了惩治攻打晋国的将领,楚成王下令诛杀了他,

事业发展的蓬勃日上,楚成王也到了立太子的时候。于是,他和群臣商议,想要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尽管有人提出楚成王还很年轻,以后嫡夫人还能生出嫡子来。但楚成王想到自己多年征战,谁知会不会死在途中,所以他不顾众人阻挠,还是将商臣立为了太子。商臣成为太子不久后,王后果然生下了王子职。由于商臣为人凶狠残暴,楚成王便想废黜商臣的太子之位,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闻后,便偷出号令军队的令牌,带领军队包围了楚成王的寝宫,并逼迫楚成王自尽。楚成王不愿意坐以待毙,暗中派心腹向那些向他称臣的诸侯们求救。为了能争取时间,他便向商臣提出想吃熊掌的愿望,希望能尽量拖延时间,以使那些诸侯国们能尽快赶来营救他。但商臣不念父子之情,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还不断派人给他施压,要他迅速自尽。

在商臣的逼迫下,再加上各诸侯国迟迟未有援兵前来,势单力孤的楚成王无奈之下,只得上吊自尽了。于是,商臣向各诸侯国发出讣告,声称楚成王病逝,而他则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国君之位。

说起来,楚成王的国君之位,也是用强盗行径所得的。本来,楚国的国君之位应该是他的哥哥楚堵敖继承,但楚堵敖继位后却不务正业,于是楚成王便弑兄夺位。所以在他继位后,为了巩固国君之位,他不仅与各诸侯国建立友邦之国,还为了得到周天子对他的承认和支持,不惜向周天子称臣纳贡。虽然楚成王在位时,楚国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国家也人才济济,经济蒸蒸日上。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最后他不仅被儿子篡位夺了国君之位,而且也和他的兄长楚堵敖一样,落得个被杀的悲惨下场。

楚成王是楚国第一个真正参与到中原争霸的楚国国君,在他的祖父楚武王喊出“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口号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这句话就基本在楚成王手里实现。但是为什么在楚成王武力最盛,声势最强的时候,却依然没有被中原诸侯承认为霸主呢?那是因为楚国有一条重大的缺陷,楚国被中原诸侯认定为蛮夷。这是怎么回事呢?

楚国先王熊渠曾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接着熊渠给三个儿子尊王号。这还是在周夷王在位的时候,后来周厉王兵锋很盛。熊渠为了缓和矛盾,自己去掉了封号。再后来,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随时,随国自称“无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蛮夷也。”结果楚国又一次称王。楚国国君不止一次声称自己是蛮夷,不服从周人的统治。那么楚人真的是蛮夷吗?其实并不是,至少不全是!

楚国先人本生活在中原,后来被商人打败,驱赶到南方。从文化上,周人崇尚龙文化,而楚人与东夷和商人类似,崇尚凤文化。文王时,楚人就侍奉周人。参与了灭商的行动,但是楚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周朝前两次分封只照顾了同姓宗亲或外戚。楚国后来才受封子爵,这时候的楚国国君在周人举办的盟会上甚至不能登堂入室。只能犹如家奴,在外面为各地诸侯服务。

这些都深深伤害了楚国人,所以楚国一直流传一个传统,那就是“不服周。”在这个传统之上,楚国对于周朝礼乐制度是不屑一顾的。每当有机会楚国就会积极的寻求扩张势力,以此期盼能够获得诸侯国与周王室的认可。但是楚国的这种行为在齐桓公称霸的时代,就直接成为被斥责为蛮夷的理由。而齐桓公的称霸则注定了蛮夷没有争霸的机会。

齐桓公即位时,周王室孱弱,而同时四夷交侵不绝如线。随着蛮夷的不断入侵,各地诸侯都只能各自为政,独立抵抗。这个过程中很多流传几百年的传统诸侯都惨遭灭国,像邢、卫、燕等一线的强大诸侯都差点覆灭,结果齐桓公存邢救卫,出兵燕国,才保住这几个诸侯。既然周王室不能保护这些诸侯国,那么就只有争取其他诸侯的帮助。所以各地诸侯都迫切需要达成联合,共同进退。

我们用现在的视角来看,那些不断发动亡国战争的蛮夷就好比是“法西斯”国家,奉行军国主义,藐视礼法制度,肆无忌惮的实行亡国政策。而会盟的诸侯则好比“反法西斯同盟”他们联合各地诸侯,寻求合作,从而保护自身安全。为了组成这个同盟,齐桓公发起了会盟,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召集诸侯以汇集力量。这事实上他是依靠周王名义上的号召力,塑造共同纲领。让会盟更具合法性的同时也分辨出朋友和敌人。

在“尊王攘夷”作为最高纲领的指导下。那些不服从周王,肆意入侵他国的部落或诸侯国就被贬斥为蛮夷,成为会盟国家的共同敌人。按照齐桓公的标准,楚人无疑是一个蛮夷国家。楚成王在位时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在中原诸侯眼里极为危险。而楚国还有继续向中原扩张的动作和野心,并且宣扬“不服周”的言论。

楚国在中原诸侯的眼里就像一头饿狼,盯着他们这些羊群。试问一头饿狼能加入羊群成为领头羊吗?当然不可能!而且每一只羊都不会愿意与狼共舞的。齐桓公发挥了他“反法西斯同盟”领导人的作用,带领八个诸侯国联军驻扎在召陵。与楚王对峙。楚成王自知不敌,只能暂避锋芒,与齐桓公和谈。

此后他一边避免与齐桓公正面交锋,一方面积蓄实力。终于在齐桓公死后迎来了不知变通的宋襄公,看到宋襄公成为名义上新任的会盟霸主。与宋襄公的泓水之战让楚成王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但是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却也只是换回诸侯们的恐惧,而远远不是信服。泓水之战后,楚成王苦于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他善待流亡而来的晋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响力的晋国能认同自己,但是他却被晋文公抛弃了。晋文公回国后成为了抗击蛮夷的新领袖。最后选择与楚成王开战并打败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晋文公统领的晋国崛起了。但是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领导下的国际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城濮之战中,楚国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法西斯”诸侯被打败后。由晋国带领的“反法西斯同盟”不再被动挨打,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长狄等都先后覆灭。国际局势随着蛮夷势力的接连失败发生了逆转。中原的诸侯不但不再需要担心被蛮夷灭国,反而追着蛮夷在打。情况已经与齐桓公即位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齐桓公建立的是“反法西斯同盟”,那么晋文公这时候做的就是对战后秩序的重新洗牌。齐桓公的会盟是为了救亡图存,而晋文公以后的会盟就变成了划分战后国际利益,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关系。齐桓公的称霸就像是西周礼乐制度的一次回光返照,为了共同对抗蛮夷,用“尊王攘夷”的口号让诸侯们又重新团结在周王身边。但是蛮夷的的问题一旦解决,周王就又被一脚踢开。诸侯们为了自身利益建立了一个新的的国际秩序。

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由晋国主导。原本带领大家抵抗蛮夷入侵的老大哥成为了超级大国,与诸侯形成了支配和从属的关系。而周王则成为类似联合国秘书长这种有名无实的存在。从楚国的角度来看,虽然在城濮之战失败,但是楚国依然是桌面上重要的玩家。新秩序下,楚国依然影响力巨大,是不可忽视的大国。所以楚国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国际体系中去。

当楚国也加入国际体系后,新秩序也就演变成了晋楚两极争霸,他们分别带着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对抗。一旦楚国强过晋国,那么作为新秩序的最强者,就可以成为霸主,支配其他的诸侯。楚国的地位也从游戏中的BOSS转变为了游戏玩家。

楚成王无法称霸,而他的后人却能成功。总结起来有这三点:第一,楚成王认定为蛮夷;第二,齐桓公称霸的本质是对抗蛮夷;第三,晋文公以后,称霸模式的本质变成了获取国际社会的领导地位。楚成王一生,独自面对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同时期还有一个秦穆公。但是就算楚国在楚成王的手里再怎么强大,楚成王也不可能成为霸主。因为他是蛮夷,而齐桓公主导的争霸体系不欢迎蛮夷。所以他终究无法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同。但是等到晋文公称霸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楚国在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代霸主的时代,扮演了不一样的角色。没能称霸实在不是楚成王不够优秀,而是他赶上了错误的时代。在他的时代,被视为蛮夷的楚国,注定不会被中原诸侯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