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

背景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

齐桓公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四夷。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

评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赞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朝鲜

主条目:朝鲜孝宗北伐计划

在清兵入关时,朝鲜士人也有“尊王攘夷”的说法,所谓“王”,指的是曾在日本丰臣秀吉攻打朝鲜时,帮助抵御日军的中国明朝皇帝,“夷”即是“东夷”:清朝满族。

日本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尊王攘夷假名そんのうじょうい平文式罗马字Sonnō jyōi

日本幕府时代,为了巩固天皇的统治地位,采用朱熹所提出的哲学,加以改造,称为“新儒学”。这哲学主要提出阶级有序和强调历史的思想。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在幕末时代兴起。神道教的僧侣从古代的日本诗歌发现,日本的执政者理应是天皇,而不是征夷大将军。这成为尊王攘夷的理据。

武士阶层指屏斥江户幕府军政,奉还天皇实权,对强行叩关的外国人予以征讨的政治诉求活动(又称尊皇攘夷,出自“天皇”的“皇”)。

春秋

历史事件    前期

平王东迁·携王余臣·庄公小霸·王侯伐郑、周郑交质·楚国称王·晋国分裂·共叔段之乱·王子带叛乱·周郑交恶·东门之战·北戎侵齐·曲沃代翼·齐灭纪

  中期

管仲相齐·陈佗之乱·长勺之战·北杏之会·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存邢救卫·召陵之盟·假道伐虢·葵丘之会·泓水之战·重耳流亡·城濮之战·践土之盟·肴之战·秦霸西戎·赵盾主盟·赵氏孤儿·问鼎中原·夏征舒乱陈·若敖氏之乱·邲之战·鲁初税亩·鞍之战·虫牢之盟·华元弭兵·鄢陵之战·晋悼公新政·湛阪之战·三桓分公室·栾盈之乱·弭兵之盟

  后期

崔庆之乱·晏婴相齐·子产相郑·兵役制·世兵制·伍子胥奔吴·王子朝之乱·鸡父之战·役人暴动·刺杀王僚·柏举之战·堕三都·槜李之战·卧薪尝胆·黄池之会·田恒弑君·越灭吴·徐州会盟·晋阳之战·三家分晋(赵、韩、魏)·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