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崔琰文武双全,为什么被曹操杀死?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英雄,曹操作为此时最为成功的枭雄,手下的能臣很多,自己也是明主,因此夺得大半天下,但是今天天要说的并不是他,要说的是另一位英雄,曹操曾向他道过歉,这人到底是谁呢?

我们所要讲的这个人就是崔琰,这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和人说话,特别喜欢武术,而且非常喜欢舞剑。到了20多岁的时候,他才开始研究学问,读各种各样的书,他算是那种很晚成才的人,但是他天生就很聪明,许多东西只要一教就会,慢慢的也积累了不少的学问。在快要30岁的时候,他认识了不少的名士,在他们门下学习,但是只学了一段时间,黄巾军的叛乱就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他的老师只能让学生们回家,崔琰回到家之后,每天就在弹琴和享受生活,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就投靠了袁绍

这个时候的崔琰,不仅是有很多的才学,因为小时候对于武术的痴迷,他也有一身的好武艺。但是最开始他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当时他给袁绍提了很多的建议,他对袁绍说,我们应该对天子表明自己的真心,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的人民的支持,稳固人心,只有这些条件满足后,才可以在一个地方安定。袁绍并没有看出崔琰的才华,也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这对后来官渡之战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袁绍离世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开始争夺权位,而且他们都想得到崔琰的帮助,但是崔琰一直都说自己有病,不肯出关。正是因为这样,他被关了起来,受了不少罪。直到陈琳他们的出现才把他救了下来。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王,曾经被崔琰举荐的杨训上表称赞曹操功绩,当时心系汉朝的人都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当即写信给杨训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表文只是事情做的好罢了,而时代总是在变化的啊。这本来是抨击那些批评者,好谴责而不循情理,可这句话被小人拿来做文章,故意放大了,上报曹操说崔琰傲视世人,胸怀怨恨,一个“耳”字充分显示出对您称王的鄙视,根本没有把魏王放在眼里。

而当时的曹操本就多疑,再加上有小人煽风点火,所以也曲解了崔琰这句话的意思,觉得崔琰是在挑衅他,一气之下便把崔琰贬为徒隶。过后又派人去看崔琰,发现崔琰的言谈表情没有一点屈服之意,在此受罚期间,还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看眼神还有不满的感觉,这使曹操更加愤怒,顿起杀心,认为崔琰还是“死性不改”,于是下令将崔琰处死,还派人传话给崔琰:“你品德高洁,忠于汉廷,不如去地下去做个直臣吧!”一代名士就这样冤死了。

崔琰含冤而死的事情,被世人所痛惜,至今还有很多人为他抱怨,只因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不管是他的老朋友,还是老部下,只要他觉得对他有所不恭便被诛杀,崔琰便是其一。易中天也曾评价道:“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对于魏国来说,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他给曹操提了很多的建议,曹操一直以来也很器重他。而且十分的正直,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崔琰坚定要让长子曹丕继位,虽然次子曹植是他的女婿,但是他并没有以公谋私,反而做的很好,支持曹丕继任了魏王的位置。崔琰的一生是非常的辉煌的,但是最后遗憾的是他含冤而死了,原因还是因为曹操太过于猜疑,不信任任何人,导致这样一位对魏国极其忠诚的老臣含冤而死,这对于魏国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