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可为什么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古代爆发的战争很多,通过影视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曾经的战役,但是古代打仗往往都会出现一个问题,那便是粮草问题,平时在城中待着,粮草明明够用,只要大军一开拔,就会说粮草不足等等的问题,这在三国当中更常见,尤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每一次都会因为粮草而发愁,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粮食在古代算是一种硬通货,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粮食越少,粮食越少越要想办法征粮抢粮……这种情况下,缺粮太正常了。

拿唐朝来举个例子。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做府兵制呢?简言之就是“农兵结合”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是农民,到了打仗的时候,农民也就变成了士兵。这种模式就是将“武装集团”变成了“生产集团”,所以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自然不用担心饿肚子。

但是到了打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些士兵作为最有力的生产力,一下子就没有了,那么势必会对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国家的生产也就成了问题。如果战役持续过长的时间,那么国家的农业生产也就难以为继了。但是这种兵役制度的实施对于战和时期的士兵影响都不是太大,因为本身就有一定的生产水平在那儿,而且府兵制度下的兵士本身数量也不多,所以在粮食问题上也不必太过担心。

这样的制度其弊端也很大,那就是不适合于大的战事。当国家遇到大战事的时候,府兵的数量和正规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所面临的战局,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培养数量更多且更为正规的正规军。这也就是后来的“募兵制”。募兵制的优点就是能培养出正规部队,其战斗力远远大于府兵。

毕竟仗到底在哪儿打又说不准,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万里外的边境。所以,在运输方面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粮食不算事儿,但运过去才是个事儿。就是因为版图太大,有些时候不能够及时送到战场,而且路上消耗的粮食其实也很多。一支军队中不止士兵,还有大将的辅助人员,这些人其实不比战斗得士兵少很多。像辽国的正规军和辅助人员的比例就是1:2。所以,运送的人马消耗粮食也不少啊。

而为了能够节省粮食,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运送的人会分批返回,可是前线却始终会保持一个很吓人的数字。并且,除了战斗的士兵和运送得认,注意,还有战马啊骡子啊。战马是骑兵的,骡子则是得驮着粮食的。例如,战马,战马可是得吃精心准备的饲料的。虽然,马匹可以直接就地吃草,但是战马则是用草料和粮食按照比例来喂食的。否则,说很难以保证战马作战的体力的。而且,除去战马之外,还有不少牲口,也并不是何时何地都能地上有水草的。

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再加上马匹的话。那么,每天的粮草消耗就达到一个很恐怖的高度了。而且,作战的时间也不可能预料的非常精准,指挥官只能够为了防止粮草不足而尽可能的多征收一些粮草,组织运输着。一旦粮草供应出现了断层,即使粮食还没吃完,但军队也会出现一定得恐慌,这个时候除非没有了任何的退路,否则一般的统帅也是都会选择退兵的。

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有些时候还能从敌人获取。例如攻下了一座城池或者粮仓,再或者刚好到了麦子成熟的时候。这种情况,史料上也有不少记载。但这也只是偶然性因素,稍微懂点事的统帅就不会在这方面寄托希望。所以啊,在一场大战中,每日需要的粮草实在说很恐怖,即使国家能够支撑住,但是运输也是个问题嘛。这就是,士兵平日吃饭,到了打仗却会出现粮草不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