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意外发现石室藏身 800年佛教涅槃石塔
石龟石雕正面造型(左上)、石龟石雕侧面造型(右上)、石匣里放置有铜钱和锡牌等文物(下图)。(图片来源:中国网摄影:黃一冰)
文保工作人员在清理塔身过程中从塔身中央发现石室。(图片来源:中国网摄影:黃一冰)
海口儒符石塔出土文物,石匣内有钱币及锡牌。
地处海口市绕城高速公路美鳌大桥南向坡道西侧十几米处,儒符石塔已经默默守望了数百年。日前,在市文物局牵头组织的修缮、清理中,文物技术人员意外发现了埋藏在塔身的一座石室,内有一个龟形“石匣”,其中还有一些钱币及形状各异的锡牌,这些或者能成为揭开石塔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
塔身中央出现方形石室
10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绕城公路边上的儒符石塔,只见文物技术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将每一层塔身外墙的石块进行编号,并逐块用吊车将石块分别摆放到不同的区域,只见塔身四周都整齐地摆放着有编号的石块,并用红色绳子分层做标记。而在塔中央发现的石室已经被整理出来。
现场技术指导人员陈先生说,按塔身外墙石块分,儒符石塔塔身共有19层,他们是在清理顺数第10层石块时,在塔身中央的位置发现了一块体积较大、没有加工痕迹的火山毛石,当时是6日下午的5点半,于是技术人员继续向下清理。约15分钟后,大石块整体露了出来,工人为了方便将石块吊离,便将大石块左下方的一个小石块捡起来,没想到,这就如打开了一个小窗口,让人可以窥视到大石块底下埋有东西。
工人更加小心地将大石块移至旁边后,发现原来这块大石头正巧妙地盖在一个方形石室的上面。
石室内有精致石龟和石匣
这个石室长约68厘米,宽约40厘米,略似长方形,石室中央还放置了一尊做工精致的石龟雕像,此时已经是下午6时55分,加上下着雨,为了保护文物,施工人员又将大石块盖回石室顶上,并用雨布盖好,待第二天再进行清理。
陈先生说,石龟雕像是类青石的火山岩,密度较高,气孔少,长约60厘米,宽为42-45厘米,石龟面朝北方的火山口,头部略有上扬。就在技术人员从石室里提起石龟时,发现龟身与底座是可以分开的,底下有一个长约17厘米、宽约13厘米的长方形凹槽,仿佛一个“石匣子”。
这个“石匣子”制作非常精巧,槽口有一圈凸起的隼,与龟身底部的凹槽正好是吻合的,因此石龟坐在底座上,正好把石槽盖得严严实实。
匣内散落铜钱锡牌青铜镜
陈先生介绍说,在长方形凹槽的表层,散落着四五枚铜钱,但锈蚀严重,其中只有一枚能看清写有“太平通宝”字样,在继续向下清理时,又陆续发现六七块锡牌,有钟形的、长方形的、圭形的,形态各异,其中圭形锡牌上写有“福德长寿”字样,另有一面直径约10厘米的六瓣莲花形青铜镜。
此外,还有一串由浅褐色棉线编串起来的铜钱,这些棉线至今没有腐化。陈先生说,出于安全和保护文物的考虑,石室内清理出来的物品都暂时送到文物局,并进行仔细的清理,待专家来鉴定。
在清理整个石塔中还首次发现有石灰,其作用就类似于今天的水泥,其硬度较好,非常牢固。另外,在上石塔的石阶两旁还发现一些柱孔,说明石阶两旁可能还有栏杆围护。
石塔将修旧如旧
据介绍,儒符石塔又称涅磐塔,建于宋末元初,距今800多年,是佛教名塔。石塔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由台基、塔身两大部分组成,台基上部两层圆滑外挑出檐,台基东侧筑有24步踏跺供上下。儒符石塔形制极其特殊,与明代时期较常见的金刚宝座塔有相似之处,应当是金刚宝座塔的早期过渡形态,是我国罕见的一种古塔形制。该石塔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儒符石塔用条石干摆而成,建筑手法与澄迈县的美郎双塔相同,是海南石筑文物建筑的特有工艺,同时,它也是海南特有的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的文物建筑。
陈先生表示,为了发掘石塔的历史价值,以及对石塔进行更好的保护,由政府出资、市文物局牵头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于7月29日开始对石塔进行修缮和清理,将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尽量恢复石塔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