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新疆发现摩尼教神秘“生死树”壁画 距今已逾千年

一棵大树,一半生一半死。主尊佛或菩萨的六边形莲花宝座的莲花瓣不是向上盛开,而是向下倒覆,且莲花图案的细部特征与传统的佛教莲花纹稍有区别。

6号窟出土的人物画像(资料图片) 

 胜金口洞窟外围(资料图片)

没错,这不是佛教的遗留物,是典型的摩尼教。这些摩尼教文物近日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胜金口被发现,映射出当地文化的演变过程。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沟口的一处河湾地内,曾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场所。2012年春夏之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吐鲁番胜金口石窟抢险加固工程进行前期清理挖掘。历经千年,胜金口石窟区所附的崖体早已坍塌、洞窟毁损,依崖而建的房屋被埋。在地处山谷的胜金口石窟寺院内,考古人员共清理发掘了13座洞窟、26间居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出土大批精美壁画残片、泥塑像残块、汉文、回鹘文等纸质文书,壁画上还发现有汉、回鹘文题记等,在生活区还发现土炕、灶、台阶等生活痕迹。现场发掘负责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吴勇说,胜金口石窟寺内曾经满绘的佛、菩萨、供养人形象,以及葡萄、蔓草、动物等纹样,壁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极富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为高昌地区所罕见。在编号5号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摩尼教典型的生死树壁画,即同株大树一半生,一半死。在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第38窟也有一幅展现生死树的壁画,两者如出一辙。有着摩尼教痕迹的还有一个特殊形态的主尊佛或菩萨的莲花宝座残体。与中国典型佛教造像的莲花基座不同,这尊主尊佛的六边形莲花座的莲花瓣不是向上盛开,而是向下倒覆,每个花瓣上都绘有不同风格的花卉图案,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且莲花图案的细部特征与传统的佛教莲花纹样稍有区别。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风格也颇似摩尼教。据史料记载,公元840年西迁回鹘的一支到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将摩尼教带入,这一地区的石窟中遂出现了摩尼教的一些元素。考古人员在高昌故城就发现一幅描绘一群白衣白冠长发肃立的摩尼教徒形象的壁画,据说左侧一个头戴高冠、头部有光环的人物就是教主摩尼的肖像。让考古人员惊叹的还有这座石窟壁画上的菩萨像,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人物形象丰满,雍容华贵,显现典型的唐代风格。研究人员认为,吐鲁番胜金口石窟新发现的多种宗教元素的痕迹,不仅是当时吐鲁番地区宗教变化的物证,也彰显出吐鲁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兼收并蓄、互相融合发展的地方文化色彩。据了解,胜金口石窟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前一直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考古发掘工作。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一些外国探险家从胜金口石窟盗走大量壁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馆员田小红说:“以前,我们在胜金口石窟四周发现的都是寺院,此次发掘时,我们发现还有生活居址。”这处生活居址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3层建筑群,26间房屋,布局合理清晰、纵横交错,相互连通,一些灶、炕、壁龛、门槛等遗迹有棱有角,轮廓比较清楚,让人感受到了唐代僧人们曾经居住生活的样子。田小红认为,这些生活居址为研究石窟寺、房屋形制、布局结构等提供了新的资料。2012年2月—5月,为了配合丝绸之路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吐鲁番文物局的大力协助下,一起对石窟进行了清理发掘。4个月中,他们一共清理发掘了两个寺院区,一个生活区,有13座洞窟,26间居址。“胜金口石窟寺依山傍水,是僧人坐禅修行的理想场所。那些洞窟内满绘的佛、菩萨形象和葡萄、蔓草等植物纹样,让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吐鲁番早期文明的繁荣与璀璨,还可以看到其他宗教的文化元素。比如编号为k6的石窟寺内,有基坛、基座等遗迹,这是胜金口石窟寺内唯一一座有造像的洞窟,据专家推测可能与摩尼教有关。”田小红说,这些壁画既显示出浓郁地方特色,也反映出不同宗教在当地的文化传播与积淀。另外,还出土了不少壁画残片、泥塑残片和汉文、回鹘文及吐蕃文等纸质文书残片以及一些木器、陶器,艺术比较粗糙,从中可以解读吐鲁番佛教史,也可从侧面探知吐鲁番地区古代历史,还为探究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的印迹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链接摩尼教也称明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公元6-7世纪,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公元10世纪前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故城曾是摩尼教后期的活动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