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豫章学派的由来是什么?豫章学派的发展

豫章学派

〖豫章学派〗北宋末南宋初罗从彦所创学派。从彦为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学者称“豫章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豫章学派”。从彦初从吴仪学经,后师事龟山学派杨时,曾与师讲《易》,至乾九四艾,杨时说程颐解释最善,从彦即碧因袭粮,前往洛阳向程颐求教。后来返归,从扬时学习二十余年,“独得其传”。与师杨时、弟子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又与廖衙、陈渊为友,切磋学术。以传播杨时学说为己任,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学派。一传数传弟子有:李侗、朱松、朱熹、罗博文、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等。此派重视学道,“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御寒”。以为周公、孔子之心使人明道,如能明道,则可深得周、孔之心。他们倡三代“五道”之治,主“寡欲”、“简易”、“主静”之说。认为“圣人无欲,君子寡欲,众人多欲”,要人们据弃“多欲”,尽量作到“寡欲”以至“无欲”,持“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他们认为“易简之理,天理也。”“行其所无事,笃恭而天下平”,就是“易简”。此派为学主静,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从彦后入罗浮山,往往与弟子“终日相对静坐”,认为“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在静中体察万物本源的”改”。他们还认为“中人之性,由于所习,见其善则习于为善,见其恶则习于为恶。习于为善,则举世相率而为善,而不知为善之为是。”“习于为恶,则举世相率而为恶,而不知为恶之为非。”因此,他们主张,学者应该“尽心以知性,行以尽性”,“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有忠义,则不固宠以欺君。”(《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他们还强调儒学与佛道异端不同。主要著作有:罗从彦《遵尧录》、《语孟解》、《中庸说》、《议论要语》(辑入《豫章文集》),李侗《延平答问》、《李延平先生文集》,朱松《韦斋文集》等。此派对未震思想形成有直接影响。朱熹认为“龟山(杨时)门下干余,独豫章能任道”。全祖望认为,罗从彦在杨门,“所学虽醇,而所得实浅,当在善人有恒之间。一传为延平(李侗)则遥矣,再传为晦翁(朱熹)则大矣。”(《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朱嘉在此基础上创立“晦翁学派”,集理学于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