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江南道教胜地—宜丰

江西省宜丰县,是中国佛教禅宗著名祖庭,禅宗五家中,有两家创立或发端于宜丰,宜丰境内的洞山、黄檗山分别是中外曹洞宗、临济宗的祖庭,洞山良价、黄檗希运被尊为中外曹洞宗、临济宗祖师。这些,已为世所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宜丰在西汉时,就是著名道教胜地,两晋时更盛。中国道教史上两大著名仙道人物如梅福、紫阳真人周义山,均隐于宜丰并创立道场。

宜丰最有名的道场有二处,且均在天宝乡之内。一是天宝观溪,一是天宝黄沙之紫阳坛。

观溪是梅福隐居之地。梅福(约公元前57-33年),字子真,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秦设九江郡治于此)人。少有文才,从小随父在京城长安求学,专攻《尚书》和《谷梁春秋》。初为九江郡文学,后补南昌尉。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道,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政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皇太后之侄王莽又被封为新都侯,独霸朝纲。梅福屡上书朝廷,指陈政事,并讥讽刺王凤,险遭杀身之祸,因此辞官而去。

梅福辞官后,隐九江等处,修身养性、采药炼丹。始隐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后人也因之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公元八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据宜丰历代旧志记载,王莽称帝后,梅福隐建城洪崖(今宜丰县新庄镇之芳里村,时宜丰属建成县),再迁天宝乡之逍遥道院(在今天宝之邻潭山镇境内,潭山古时也属天宝乡),以避王莽的挟嫌报复。在逍遥道院修隐的同时,梅福又在天宝观溪建宅寄居。后人为纪念,就在其旧宅旁建观,称“宅仙观”,观溪附近之山也称尉山。观溪于是成为梅福的终道之地。

梅福逝世后,葬在天宝三十一都(今潭山镇路边村凤形山上),至今其墓迹尚存,明代有人记载梅福墓室当时情况:“墓乃虚敞,中皆藻绘,总非晋魏以后规制”,“子孙也居其地”。

据天宝乡今存《杭溪梅氏族谱》载:梅福之父梅彩为西汉名儒,杜门训子,梅福因之少得其学。梅福曾娶赵氏为妻,生子梅端、梅肃。梅端后回寿州,梅肃则居天宝,子孙繁衍于天宝之上梅、下梅等地,今天宝乡上梅和下梅两地梅氏,都是梅福所衍后代。此说与传统的梅福抛家弃子出隐有异。梅福隐身修仙的说法,也与历代所载修道成仙有异,据谱载和梅氏后裔口碑历代相传:梅福并非弃妻室学道,而是保汉室王子出逃京城隐匿逍遥道院。梅福因王莽专政,乃护太子避难于天宝,另有一员称"白马将军"的大将陪同到逍遥。不久,太子病逝于道院,梅福自以为失职,触堂柱而死,将军也随之拔剑自刎。十八年后,刘秀登基,建立东汉,遍求天下忠耿旧臣和隐士,同时派兵访太子及梅福下落,终在天宝探到梅福消息,乃敕令在逍遥道院建子真墓,并敕封梅福为贤人,赐梅福当年顶戴之铜顶帽与梅福后代,世代供奉。太子则立塔祀之。这种载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好吻合:东汉四年,刘秀实行“退功臣,进文吏”政策,尤其看重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并多方访求,重礼征聘,梅福自当在征访之列。

今天宝下梅梅氏宗祠,明天启年间,宜丰天宝乡人刘曜金重建,易名"存梅祠",明万历进士、右佥都御史邹维琏曾作《天宝尉山存梅祠记》。

梅福自古就被宜丰志书载为宜丰贤人,与大诗人陶潜、南宋状元姚勉并称为宜丰三大先贤,并立先贤祠历代祀奉。宋宝佑元年状元姚勉,曾因与梅福同为新昌(宜丰旧称)人而引为自豪;1943年7月10日,《江西通志》编纂刘扶青,又郑重呈函编委会,要求通志尊重方志史实,将梅福里籍正式列为宜丰,以彰后世。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宜丰当为梅福第二故里,今江南梅氏均为天宝梅氏后裔,俱尊梅福为江南基祖,尊天宝为江南梅氏基祖之地;梅福并不是象史传的修道升天的仙人,而是一个真实可感为国尽忠的梗臣;天宝当为梅福真正的终生道场。

宜丰另一著名道场,在天宝乡黄沙村的紫阳坛,因紫阳真人周义山在此修道升天而得名。

周义山,字季通,西晋汝阳(今安徽阜阳。史多视为汉代人,《宜丰县志》历传为西晋人,故取西晋说)人,是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的7世孙。父亲周秘,官至陈留刺史。据天宝黄沙《廖氏族谱》载,明正德七年,靖安知县萧瑞(正德进士,安徽泾县人,后任福建右参议)撰《紫阳古坛》,志载:周义山十六岁时,随父亲至陈留,开始读《孝经》、《论语》。

读书外常以平旦日出时东向嗽咽,服气数百,全得吐纳之法。从此,有志入道,始泛游江南诸山,并先后到过白空山、峨嵋山、眠山求道,最后入访江西蒙山(今宜丰邻县上高县境内)。在入访蒙山途中,周义山遇仙人苏子元,求得长寿之诀;后又见仙人羡门子,再得指点。乃遍择胜山,最后定于今宜丰县境内天宝乡黄沙村之北狮子山修炼,并在此白日升天仙去,被封为紫阳真人。后人于其地建坛以祀之。

周义山在紫阳坛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紫阳坛道观门楣上曾有一副对联:“奇山奇水奇福地,活仙活佛活人形。”传说周义山常常化作郎中给天宝百姓治病,尤其是以救难产和治天花最为拿手,救活了很多人。他行医从不留姓名,且不管路途远近,有求必至。又传约在宋元时期,黄沙村有廖姓、谈姓两个小孩到狮子山下砍柴,偶尔拾到一尊小菩萨。两小孩对菩萨像十分保护,每次砍柴都要偷偷带到山上用香烛神饭供奉。此小孩上山,每次都有成捆的柴火待他们拾取。随着柴越砍越上,菩萨也随他们越登越高,直至山顶。大人们知道了这事,都说是紫阳公公周义山在帮助乡里人,于是廖、谈两姓合议在狮山之顶建立坛庙,并塑像祀之。每年的农历四月至七月,将菩萨抬上山,由两姓轮流供奉。

紫阳坛历来被乡民视为福地,有一神奇现象:在三伏酷暑天,鱼肉放入坛内,七天之内不变味变色,至今仍存此事。

紫阳坛还有惩恶之灵,传说有一朝拜者,从数百里外谒坛,因怀有贪心,路过黄沙时,吃了黄沙店主的麻糍不付钱,待到上山朝拜时,一只麻糍突然从口里呕出来。从此,再也没有了敢白吃村民麻糍不给钱的人。又传说1935年,国民党十八师一个连驻黄沙,扰得民众不得安宁。一天,这个连扎紫阳坛内,到晚上,驻兵的床上满是蛇和青蛙,这些东西看得见却打不着,搅得官兵无法入睡;白天从山下搞来鱼和肉,总以为紫阳坛可以保鲜,不料鱼肉一进屋就生蛆。驻兵无法安生,只得全部撤下山来。他们认为是紫阳真人显灵,于是买来香烛朝拜,其后扰民之习也稍敛。又据县志载,明清时期,天宝曾有几次战事,每逢战事起于天宝境内,狮山紫阳坛必红光冲天,官军中有“周”字义旗出现,人异之,皆以为是周义山阴助官军取胜以保一方之平安。

天宝紫阳坛不仅因周义山在此修道成仙,更有历代神奇传说,所以从明清以来,就成为闻名江南的道教胜地。

在宜丰历史上,还有几位著名仙道留下了行迹。汉代有“敖真人”在宜丰县城东(今敖桥乡境内)修炼,后人于其修炼地建“敖仙观”,是为宜丰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道观,敖桥乡名即因此而得。许慎,既许真君(晋代当南人,字敬之,曾任旌阳县令,故世称许旌阳,各地万寿宫、真君庙均因其而祀),曾两度到宜丰治白泽湖水患,并有诸多传说,这些传说,都被列作了江西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唐时,吕洞宾(唐咸通进士,曾两任县令,后世传为仙道),生平喜游方,曾从湖南君山一路游至宜丰二十八都鸿宝观(今宜丰县之花桥乡境内),向观主讨茶喝。观主让其灶头自斟自饮。因得观主以茶款待,吕洞宾于是“掬煤嚼竹”在观壁题诗4首,传为佳话。

以上仙道行迹与胜迹,使宜丰成为江南著名道教胜地,也是宜丰旅游开发的珍贵资源,同时为中国道教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