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吴调侯简介—古文观止作者之一

吴调侯,为清朝康熙年间人,籍贯属绍兴府山阴县。与其叔吴楚材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因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人物生平

《古文观止》的原编者吴楚材、吴调侯,系叔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们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只具中等学历,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 乘权,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书。
三个世纪以来,《古文观止》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图书之一。虽然学人常以普及读物看待《古文观止》,但它的内容典雅不俗,所选诸篇语言琅琅,佳言警句层出不穷,均为古典散文代表,尽是传统文明精华。

古文观止内容简介

作品选文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二吴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清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明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作品评注
二吴又对选文作了新的评注: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评注也取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