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周朝瑞简介-明末东林党人,“前六君子”之一

周朝瑞(?~1625.9.29),字思永,号衡台 ,山东东昌府临清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明光宗嗣位,升吏科给事中,疏请收录先朝直臣。不久陈“慎初三要”,曰“信仁贤,广德泽,远邪佞”,请留上供金花银,以佐军兴。词多斥中贵,中贵激帝怒,贬秩调外。明熹宗立,复故官。有建言。天启初迁礼科左给事中。偕惠世扬、左光斗等极论大学士沈纮勾结中官练兵,为肘腋之贼。得罪魏忠贤党。被忠贤心腹徐大化列入汪文言狱中,与杨涟等五人并逮下狱,坐妄议“移宫”及受熊廷弼贿,拷打备至,毙狱中。崇祯初,赠大理寺卿。明安宗时,谥“忠毅”。 与同为阉党所害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并称“东林六君子”。

人物生平

疏纠国事
周朝瑞(?~1625.9.29),字思永,号衡台,山东东昌府临清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
明光宗即位,他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上疏请求收留录用前朝的忠臣。不久陈述刚开始执政时应注意的三项要务,即:一、任用仁爱贤能的人;二、推广皇上的恩惠;三、远离邪恶、阿谀奉承的人。于是请求留下各地上供的金花银,用来帮助军队建设。其中有很多斥责宦官的话。宦官都憎恨他,因此刺激皇帝生气,贬低他的官级将他调往外地,这时他才做谏官四天。他尚未出京城,明熹宗即位,下诏恢复他的官职。上疏请求皇帝容纳直言进谏,又陈述考试选举的各种弊病。将要举行日讲,上书陈述君臣之间相互警戒。皇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贾继春请求安置李选侍,周朝瑞极力驳斥他,跟贾继春来回交锋三四次。
借变进谏
天启元年(1621年)又提升为礼科左给事中,这时辽阳战事危急。周朝瑞请求在内阁大臣中推选二个通晓军事的人专门负责这事,而用职方郎一人专门管理机要事情,给事中二人专门负责来往的公文,皇帝同意了。雄县知县王纳谏被宦官诬告,假传圣旨降了官级。给事中毛士龙因此检举驳斥宦官,被府丞邵辅忠陷害,宫廷传旨将他除名。周朝瑞一并上疏一一讨论。十二月十四日,太阳上面覆盖了一个东西,忽然大风吹起狂沙,天空一片火红。都城的人惊吓得不知所措,有关部门不敢报告皇帝。周朝瑞请求皇帝修身自省,下诏给朝廷内外的臣属,不要互相斗争耽误国家大事,责问有关部门不上报的罪责,皇帝接受了。这时皇帝即位一年多了,还不曾亲自主持国家政权,国家大权落在别人手里,周朝瑞请求皇帝亲自处理国家事务。皇帝下旨,说政务交给内阁大臣,祖宗的旧制度不能搞乱了,然而这时国家政权根本不在内阁。
力主复讲
第二年(1622年)二月,广宁失陷,下诏停止每天的学习讲读。周朝瑞等人上疏说:“这果真是皇帝的意思,辅臣应当据理力争。如果辅臣迎合宦官的意图,那么过失就大了。况且皇帝年轻,还没有自己的明确主张,全靠早晨讲解经史的机会,各臣能够一睹皇帝的龙颜,一起揭穿指鹿为马的奸计。如今上朝的机会已逐渐减少,倘若再取消讲解经史,深宫重重阻隔,无法会见,地方司马的报告不能传入,像吕大防一样被贬职而不被人知,国家大事将毁于一旦了。”正好礼部也有同样的说法,于是下令照常举行每天辅助皇帝讲解经史。 
力斗阉党
不久,同各给事御史惠世扬、左光斗等人极力追究大学士沈纮勾结中官操练部队,是窝藏在皇帝身边的内奸。沈纮上疏辩护。周朝瑞等人彻底揭发他贿赂勾结魏忠贤、卢受、客氏,而末尾又涉及他的私党邵辅忠、徐大化。语言过于激烈,剥夺了首先上疏的惠世扬的俸禄。徐大化曾受某个要人的指使,极力攻击熊廷弼,周朝瑞讨厌他。不久,王化贞丢弃广宁逃跑,徐大化又请求立即杀死熊廷弼。周朝瑞认为熊廷弼还有可用之才,请求让他防守山海关,带罪立功。先后上了四次疏,都被扣压没有实行。徐大化于是极力诽谤周朝瑞,周朝瑞被激怒了,也丑化诋毁徐大化。有关部门为他们双方排解。
壮烈遇害
周朝瑞刚被提拔为太仆少卿,而徐大化是魏忠贤的心腹,一定要杀死周朝瑞,将他的名字窜入汪文言案中,跟杨涟等五人一起逮捕,投进镇抚司的监狱,判处胡乱议论“移宫”的事情以及接受熊廷弼贿赂一万两。过了五天再审讯,严刑拷打,竟打死在狱中。
身后赠恤
崇祯初年(1628年),赠大理寺卿,让他的一个儿子做官。明安宗时,谥号“忠毅”。

人物评价

赞曰:国之将亡也,先自戕其善类,而水旱盗贼乘之。故祸乱之端,士君子恒先被其毒。异哉,明之所称「三案」者!举朝士大夫喋喋不去口,而元恶大憝因用以剪除善类,卒致杨、左诸人身填牢户,与东汉季年若蹈一辙。国安得不亡乎!——(清)张廷玉等《明史》

人物成就

与同为阉党所害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并称“东林六君子”,即“前六君子”。

前六君子

东林六君子指的是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