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的历史演变
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古代的云梯,有的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现代指攀援登高工具的一种,主要做消防和抢险等用途。
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
《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
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系由3部分构成:
(1)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2)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
(3)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
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
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
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
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
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
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
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
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所发明,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
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
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
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
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
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
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
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
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
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
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种类很多,云梯算是巨大笨重、结构较为复杂的一种。
云梯在古代的使用方法:
攻城在古代有多种使用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
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
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
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
宋代飞梯长二三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蚁附登城。
另外还有“避檑木飞梯”、“蹑头飞梯”、“竹飞梯”,形制略有差异,但都轻便实用。
- 上一篇:《明儒学案》的社会影响
- 下一篇:《宋元学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