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同为“汉初三杰”,为什么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大不相同?

西汉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却能够建立存在300多年的大汉王朝,这三人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要想打败项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三个人到最后的结局,差距也非常的大。

萧何是沛县小吏出身,从他的出身背景来看,似乎家族颇有些财富,能够支撑他学习文化知识。萧何也很有见识,选择当文吏以避免招灾惹祸。萧何有识人之明,他年轻时便看出刘邦不同寻常,与其交情很深。后来刘邦斩蛇起义,率戍卒杀回沛县,萧何等人便推刘邦为主。刘邦引萧何为丞,管理军中政事。由于多年从事文吏工作,萧何积累了深厚的政务经验,把诸项事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刘邦攻入咸阳后,诸将都到秦宫府库抢夺金银财宝,独萧何有先见之明,把档案资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国家好比一台巨大的机器,萧何拿走这些资料,相当于拿到机器的操作说明书,这对刘邦建立国家、实施统治的好处是相当巨大的。后来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萧何依靠收取的资料,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恢复了关中的统治秩序,每每刘邦损兵折将,或是粮草不济,萧何总能变魔术一样给前方提供最强劲的支撑。所以尽管刘邦经常被项羽击败,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萧何治国理政的才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汉三年时(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有段时间频繁派遣使者到大本营慰劳丞相萧何,萧何被弄的受宠若惊。有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来慰劳丞相,这是对你不太放心。为君之计,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当兵的全都派到前线效力,这样便能打消大王的疑虑。”萧何一点就透,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刘邦疑心全消。

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打消。丞相权力之大,仅次于皇帝,万一变生不测,刘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后来刘邦又用同样的手段敲打了萧何两次,第一次,萧何把家财全都捐出去做军费,以安刘邦之心;第二次,萧何索性舍却良好的政治声誉,在长安强买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师上下怨声载道,总算跌跌撞撞地换取了平安。刘邦和萧何的政治关系,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档,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潜在敌人,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生存,也就是萧何才能胜任。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遗民,他家中五世为相,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子弟。秦末大乱时,张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势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刘邦。秦末群雄起事,多是粗鄙无文之辈,对文吏和儒生都不怎么重视,唯独刘邦对张良的计策言听计从,故而张良也死心塌地的为刘邦做事。张良体弱多病,无法胜任行军打仗之事,只能跟随刘邦进行军事筹划。鸿门宴、立韩信为齐王、与英布彭越联横、垓下围项羽等大事,张良都发挥着谋主的作用。后来汉朝立国,刘邦意欲改立太子,吕后求张良帮忙劝刘邦不要废太子。此前已有许多大臣谏阻废立太子,都遭到皇帝的训斥。张良架不住吕后苦苦哀求,便指点她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商山四皓是四位年老的贤人,因为忍受不了刘邦的傲慢无礼,不肯出仕为官,但刘邦一向对他们十分重视。后来刘邦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认为太子的德操高于自己,竟能招这四人入门下,因而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张良的性格一直比较柔顺,不爱出风头,也不争权夺利,在朝做官随遇而安,因此得到刘邦的充分信任。刘邦驾崩后,张良一度想辞官,随赤松子悟命修道。吕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强留他为官。张良虽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么活跃,不发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隐退的状态了却了残生。

淮阴侯韩信的命运十分悲惨。他以布衣之身,先后在项羽和刘邦军中为将。因为得到萧何的认可,在汉王刘邦困居于汉中时,被超格提拔为大将。韩信首建出陈仓故道定关中之策,一举打破了烧绝栈道的困境。还定三秦后,韩信的用兵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先用疑兵计消灭了魏国,又独领一军进攻赵国,打出经典战役井陉之战,灭赵收代降燕,为汉朝收取了河北广大的地盘。他又以少量兵力打破齐国,全取三齐之地,为汉国在争霸中夺取胜势,作出了无人可比的军事贡献。在韩信节节胜利的同时,汉王刘邦却屡屡战败,为了补充成熟的部队,韩信部下的兵力被不时抽调到刘邦身边。但韩信却能屡屡化腐朽为神奇,他不断编练新军,并迅速使之脱胎换骨,变成所向无敌的强军。所以会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故。然而也正是韩信军事才能太过耀眼,引起了刘邦深深的猜忌。他先是从齐王徙封为楚王,被剥夺了兵权。而后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擒韩信回长安,治其谋反之罪。这项莫须有的罪名并无任何实证,韩信被无罪释放,但爵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如果韩信此时能像萧何一样,自污其名地做一些丢份儿的事,或许能换取刘邦的宽恕,起码能保住现有的禄位。可惜的是,韩信虽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政商却非常低下,他在京居住时,经常发牢骚说皇帝待其不公。后来竟至于和陈豨联合谋反,结果事发被诛。

汉初三杰结局如此大的差异,个人性格和综合素质是一方面因素,但也有大环境的因素。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形势下,皇帝出身不高,不像春秋战国时君主卿相都是定数,一国王侯死了自有王室之人继承,平民贱民绝无可能染指。而刘邦登上帝位打破了这一成例,要巩固皇位,必要时也要施行杀伐手段。汉初诛杀异姓诸侯王、猜忌功臣,是政治形势的需要。而萧何、张良、韩信各自人生轨道,都被政治形势放大,形成了不同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