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成功平定叛乱,建文帝却丢掉了皇位?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已经进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以“反王”朱棣战胜“合法”皇帝朱允炆夺取政权而告终。由此追溯到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反叛,其声势之大、叛军数量之多、反叛的地区之广,都远胜于朱棣的“靖难之役”,但那场叛乱,却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被镇压了下去。同是因“削藩”而起的叛乱,为何会在15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一,继位的方式不同。汉景帝继承的是汉文帝的位置,汉文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父亲,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继承的是朱元璋的位置,而朱元璋是他的爷爷。虽然,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去世,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儿子,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从正统性来说,汉景帝刘启还是要更让人信服一些。所以,两种不同的继位方式,让他们的命运也有所不同。在削藩的时候,汉景帝刘启也要更有立场一些。
二,汉景帝比建文帝更有执政经验。汉景帝的治国经验要比建文帝朱允炆丰富很多。而且,汉景帝刘启比建文帝朱允炆年长,人生经验也会更加丰富一些。在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已经在位三年了。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就不一样了,在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不过才刚刚继位而已。这时候的建文帝朱允炆连根基都还不够稳固,还谈什么削藩呢?所以,以建文帝朱允炆的执政经验来说,他确实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三,汉景帝和建文帝的个人能力不同。身为帝王,是一国之君,肩上扛着的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一件事情的成败和帝王的个人能力是脱不了关系的。汉景帝遇事果断,不会犹豫不决。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不一样,他优柔寡断,遇到事情总是下不了决心。即使是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后,他也顾念他和朱棣之间的那一点情谊,不允许抵抗朱棣叛军的将士们,伤及朱棣的性命。而且,建文帝还干预前线的战事。一旦见到战事不利于自己一方,就不考虑后果的着急着换主将。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军心被严重动摇,最后溃不成军,大败而归。而且,建文帝换主将就换主将,若是主将换的好,反败为胜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问题在于建文帝朱允炆识人不明,任用一个庸才为大将。由此可见,同样是削藩,汉景帝刘启成功的平定了叛乱,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丢掉了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