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曹操为什么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的下一句又是什么?

说到三国赤壁大战,曹操割袍弃须狼狈而逃,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损兵折将,死伤过半,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为何还要夸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下半句又是什么?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占据在江表一带,于刘备称帝的第二年称帝,自此正式形成了三国。因为在赤壁之战上,曹操被他和刘备联合打败了,一直退居北方老巢,如今日子一长,他的元气也开始恢复了,就又不安分起来,为了报那次大仇,他这次下了血本,带领了四十万大军,只为了打败孙权,为自己挣回一口气。

他们双方对峙在濡须这个地方,各自排兵布阵,企图下一场大战可以取得胜利。曹操的人实在太多了,四十万啊,简直可以顶的上一个国家的军队力量了。但是人多了不好管理,所以曹操的兵比孙权的质量差一些。孙权治军严谨,他把军队整顿的士气高涨,斗志昂扬的,大家都恨不得马上找曹操干一架,以此来抒发身体里隐藏的巨大力量。

曹操看见敌营这种情况,心里也开始犯嘀咕,毕竟这样的士兵都是可怕的,他们体内的潜能都被孙权激发出来,自己可能打不过他们这些人。于是作为主动方的曹操却不进攻了,而是死死的守在另一边。他在江河远眺,看到孙权的战船整整齐齐的,再看看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在这几天都对峙中,他竟然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可见孙权是多么的另他忌惮。有一天凌晨十分,天还是黑的,河上起了大雾,孙权的鬼主意就来了,他了解曹操这个人,他非常谨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肯定更不敢贸然出兵,于是他命人在船上绑上厚厚的干草和稻草人,然后往曹营那边行进。等到靠近的时候,他们再击鼓呐喊,吓得曹操赶紧让人放箭射他们。因为雾大,他看不清船上的情况,所以他一直放箭,这是最为稳妥的方法。

孙权看到箭如雨发非常高兴,一面射满了,他在让人把船掉个头继续接,等到天亮的时候,他也可以满载而归了,平白赚了几万支箭。最后曹操才知道自己上了当,自己把自己气得快吐血。以后都接连一个月,曹操一点便宜也没捞到,就萌生了退出的想法。

孙权也猜到了,就写了一封信告知曹操,让他赶紧回去,不要再残害生灵。这都是官场上的客套话,就是给曹操一个梯子下,好让他撤回,同时送了他一句话“你不死,我就不安心。”曹操看到后并没有生气,因为他和孙权之间就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人家话说的虽然难听了些,但都是大实话,自此,曹操撤回北边,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众所周知,曹操的年龄与孙坚差不多,而孙权又是他的敌人,他能够如此对一个小辈的敌人进行如此评价,足以说明了孙权确实有点本事。并且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夸赞孙权的话语之后,又说了一句鲜为人知的后半句。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赤壁之战后五年,曹操元气有所恢复,便趁着刘备入川之时,亲率大军再次南下伐吴。与孙权所领的人马对峙于濡须口。由于两军实力都不容小觑,所以彼此双方谁也不敢贸然出兵,而使对峙的时间长达了数月之久。那个时候,曹操为了了解东吴的战力,经常登到高处观看对方兵马布阵情况。

据说,当曹操看到东吴的兵马排列整齐、士气旺盛,其主帅孙权泰然端坐阵中,从容处理各种军务的时候,便不禁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就是说,生儿子就该像孙权这样能够守得住父兄基业的,而刘表的那些个儿子,却都如猪狗一般,既不能守住家业,也不能保全性命。

其实曹操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孙权守住江东,而刘表之子未能守住荆州罢了。而他说这句话的目的,除了称赞孙权之外,更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一种期盼,希望自己的儿孙也能像孙权一样能够守得住疆土。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儿孙确实也没有令他失望,确属守业之人。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寿命都太短了,这才让司马氏趁虚而入,夺了政权。

所以说,孙权能够驾御住那一班文武人才,能够稳坐东南江山,就足以说明孙权不是一个庸人了。如果孙权真的不堪,你觉得他能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做到这些吗?吴国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孙权最好的诠释。“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对于孙权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