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是性格更不是机遇,而是这件事

中国历史上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一统七国,最后死后却引起了楚汉争霸,那么为何楚霸王项羽会失败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做的这件事。

公元前208年后九月,章邯在击败了项梁后北上攻打赵国,将赵国君臣团团包围在了巨鹿。三个月后,项羽带领楚国士兵,破釜沉舟,以一挡百,最终几乎全歼了王离的长城军团。接着数次击败章邯的骊山军团。此时的章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赵高等权臣威胁,外又打了败仗。无奈之下,他向项羽发出了约降的信号。

章邯手中尚有二十万秦军,项羽手里约有四十万六国联盟军。联盟军内正因军中缺粮,难以支持一场六十万人相互厮杀的大战,更难以与章邯进行长期的持久战。最终,项羽与章邯坐下来和平谈判。

谈判的内容,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项羽是诸侯上将军,章邯则是秦帝国军队的统帅,再加上后续事态的进展,双方谈判的条件也许可以猜个大概。

项羽提出的条件估计是章邯手中的秦军必须全部投降,然后一起平定关中,关中能投降最好,如果不能就一起攻打进去,接着再给章邯画个大饼,封章邯当个王。

章邯的条件应该是保留二十万秦军,同时秦如果投降,还请保全秦王和秦国,并且诛杀赵高这些乱臣贼子。

双方谈判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我们看到的便是章邯率领秦军投降,然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同时章邯交出兵权,大军交给司马欣带领,一起往函谷关进发。

从这点来看,章邯应该向项羽提出了保留二十万秦军的条件,项羽也担心章邯带领二十万秦军作乱,便让章邯交出指挥权作为交换条件。否则,将兵分离,就变成了待宰的鱼肉。章邯作为秦军统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之后,项羽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咸阳,只是不知为何,大军走得并不快。一路上,六国联军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秦降卒,轻则吆喝,重则打骂。

六国联军很多人都曾在秦做过徭役,曾经管理他们的秦军就对他们又打又骂,当奴隶使唤。而现在,他们把曾经遭受到的屈辱和怨气全部都发泄在了这些降卒身上。只是,他们可曾知道,骊山军团大部分人也曾经跟他们一样,是在骊山修墓的徭役。

秦和六国的恩怨由来已久,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增长,等到秦昭襄王后期,六国已无单独抗秦的能力。秦对关东六国不断进行政治打压和军事蚕食。特别是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四十万士兵,使得六国再无力与秦相抗。自此,六国完全笼罩在秦的压迫之下,一支无形的手掌时时刻刻悬挂在六国的天空之上,让六国无力喘息。如今,秦军向六国投降,这让六国的怨气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突破口。

这种情绪不但在六国普通士兵中蔓延,在六国将领中更是严重。否则,也不会对此听之任之。如此对待降卒,这是发生暴乱的前兆。如果二十万秦军在行军的途中突然发难,对六国联军来说,损失恐怕比打一场正规战还要大。

在秦军中,很多人都在私底下讨论,说:“章将军带领我们投降,可是诸侯军却把我们当奴隶对待。如果秦能灭,那也就算了;如果秦灭不了,诸侯军把我们虏到六国,那我们在秦的妻儿老小就危险了。”

战场上投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投降的人不代表完全没有了抵抗的能力;而招降、纳降更是一门艺术,最终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现在,诸侯军已经招降成功,但是如何纳降,项羽和诸侯军将领也许从未考虑过。结果使得秦军心有怨言,当这些怨言传到项羽耳朵里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抚,而是屠杀。在他眼里,安抚是不需要的,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得提防他们以后作乱。而且,他一向相信武力可以解决天下所有的事情。再加上,秦害得他国破家亡,他对秦的痛恨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可就是分得太清楚了。秦军带给他的只有怨,没有恩,他的内心不会驱使他将这些士兵收为己用,不杀他们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如果他们敢动乱,那项羽是不介意举起屠刀的。

当大军走到新安,离咸阳已不远。他找来黥布和蒲将军,对他们说:“秦军人数还有很多,他们内心对我们还不服,到关中如果他们不听指挥,那就不好办了,不如把他们都杀了,一了百了。只留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就够了。”

于是黥布和蒲将军就带领部队趁着黑夜秘密屠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并把它们埋在了新安城南。

后来此事被官司马迁写入了《史记》,也就是坐实了这件事。而正是这件事,让项羽走上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新安坑杀降卒,使项羽失去了秦国人心,断绝了项羽入关以后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所以说,项羽不是不愿意在关中,而是根本没办法在关中,因此,他只能回到彭城,回到故乡。很多人都说他短视,不留在关中。

其实,他是留不下来,因为他杀了二十万秦军,让他失去留在关中的基础。不仅如此,新安坑杀降卒,也埋下了秦国人民仇恨项羽的种子,使秦国军民从此敌对于项羽。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