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而是选择在乌江自刎?而是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三国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大败,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和虞姬两人在军帐中饮酒对歌,谁曾料到爱妾虞姬的自杀给他带来的打击,或许也有人认为爱妾虞姬的自杀让项羽心灰意冷不愿苟活才在乌江自刎,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失败之后不愿意苟且偷生,然而在乌江挥剑自刎的历史故事。西楚霸王项羽是当时反秦的领袖人物,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且有勇有谋,善战,好战。然而项羽是兵败自刎,很多人会好奇,这么一位英雄人物,最后为何会自刎于乌江而不愿意过江东来一场东山再起。

公元前209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大破秦军,因此项羽得到统帅的位置。公元前205年,刘邦出师,占关中之地,并进行伐楚。刘邦和项羽一战,刘邦大败,大败之后,刘邦不但没有气馁,反而重整旗鼓,派人与项羽谈成了以鸿沟为界分天下的约定。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202年,刘邦失信,带兵围捕项羽,项羽大败,被刘邦逼至绝境,兵力大减,军粮食尽。

项羽自知大势已去,与爱妾虞姬在军帐中饮酒对歌,此情此景周围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的。最后逃至乌江,乌江亭长让项羽登船过江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船夫劝项羽急渡,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时的项羽已经不在是当初那个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血气方刚的将军了,他自己也认为天意如此,已经没有脸面回去见他的江东父老了,最终自刎于乌江边。

终上所述,从项羽的感叹中,可以看出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有因可究的。首先,西楚霸王项羽已经不再拥有当年的报复,已经没有了反秦复楚的激情,虽然自己曾经是勇猛无人可比,然而最后还是败在他人之手,西楚霸王项羽把其归结为天意,认为是天要亡我。

其次,项羽少年成名,可谓是一呼百应,从开始的带兵打仗到最后自愿跟随项羽打天下的江东百姓,也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项羽身上,以为最终得到天下的必然是西楚霸王项羽,不曾料到一场失败的战役,使得自己再无颜面面见江东父老。假若重新开始,面对的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终止的指责和闲言碎语,或者就算可以重头开始,会有多少人再次跟随呢?

那么,假使项羽当初过了江东,真的能卷土重来呢?其实并无可能,项羽不肯过江东,并非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无力回天的地步。

其一,项羽乃楚人,而江东乃是吴、越人的地盘。至今,江淮(楚)与吴越的文化,仍是泾渭分明。对於江东土著势力来说,项羽等人也不过是外来势力,其在江东并无深厚根基。自战国中后期起,楚国频频遭受到秦国的侵扰,楚人的主体族群一直向东迁徙。至楚汉之际,楚人的主体族群已迁至江淮地区,并与当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区也被称为淮楚。

楚怀王都於盱台(今江苏盱眙),后迁至彭城(徐州)。项羽之西楚,西汉刘交之楚国,亦以彭城为都。而韩信为楚王时,都於下邳。皆是位於江淮地区。而当项羽欲将楚怀王(义帝)迁徙至长沙郴县(临近楚国故都郢),楚怀王不愿意迁徙,很大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那里楚人已经稀少的缘故。跟随项梁、项羽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其实绝大多数也都是避难於江东的楚人。

项羽的祖籍为下相(今江苏宿迁),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而项羽东归故乡,并没有回江东,而是都彭城,足以说明项羽只是曾经客居於江东而已。而项羽虽起兵於吴地,却是发展壮大於江淮地区,江淮才是项羽的故乡,其力量的源泉。而江东地广人稀,吴越土著势力十分强大,项羽即便过了江东也难有作为。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这一句诗词让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江东是多么富饶,英才辈出,人才济济,可是那个时候的江东,就是吴越的故地,人口稀少,物资匮乏,完全就是待开发的开发地。就算江东人才辈出,但是刘邦和项羽亥下之战之后连四匹纯色的马都找不到了,刘邦如此,项羽也是如此,双方损失程度绝对不相上下。项羽可一直都是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刘邦是肯定不会让项羽东山再起,即使项羽渡过乌江,刘邦也肯定会大肆讨伐,毕竟已经占取先机。

其二,天下思定、项羽已难有作为。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振臂一呼,而云集响应,皆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已除,套在天下百姓脖子上的枷锁已经取掉。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来。就连当初跟随项羽入关破秦的各诸侯将相,也因被封王而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愿意为项羽卖命了。如曾是项羽最为倚重的战将九江王黥布,当齐地田荣起兵叛楚之后,项羽向黥布征兵,黥布却称病不往,只派了数千人相助项羽。

其三,项羽有仁者之心,已对战争感到厌倦,而希望早日结束乱世。很多人会对项羽有“仁者”之心感到诧异。诚然,项羽的确有过屠城杀降的行为。但是,自战国中后期起,战争就变得异常残酷激烈,屠城杀降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已为常态。而且,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同一个国家的意识。楚汉相持时,项羽就对刘邦说道:“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故而,项羽对天下因自己,仍战乱不息是怀有愧疚感的。相比之下,刘邦在大难之际,连自己子女的性命都不顾惜,就更不会在乎百姓的生死了。而楚汉相争之责,其实就在於刘邦的贪得无厌(欲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