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腐败统治 导致光绪帝和宣统帝都吃不上饭
晚清时期,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洋务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气数殆尽。那么我们知道皇子从小身份尊贵,但清朝皇子却命苦没饭吃,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但也不至于吃不起饭吧。
中国皇室一直以来就是奢华的象征,虽然古代不讲究资本主义,但是对于门第还是有很深的刻板印象的。一般的人要是一个月当中见一次荤腥都是不错的事情了,但是要是皇室,这种生活就俨然不同了,皇室成员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吃的山珍海味,穿着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但是这种生活仅仅维持到了汉族统治的明朝。明朝之后的就是外族人入侵的清朝,在三百多年的统治时期当中,清朝皇子不但死亡率是最高的,就连饮食也是最惨的。
皇室自然是最不可能缺吃少穿的,但是抚养皇宫里的孩子就要娇贵一些,讲究的还是中医的那一套,要是孩子吃多了,就会生病,于是这些皇子每天都会由乳母照顾成长,但是只要是孩子有点发烧感冒的,就吃的更少了。于是乎少吃就成了乳母抚养孩子的金科玉律。
其实乳母要是真的抚养自己的孩子,未见得是这样,但是可惜的就是抚养的是皇子,所以一定得小心,一个发烧感冒也是他们这些奴才们承担不起的事情,所以对于饮食自然就要严格把控。现在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代皇帝就是溥仪和光绪了,他们可是度过了一个挨饿的童年。
光绪皇帝本身就不是慈禧的亲生孩子,但是属于皇室成员,慈禧的亲生孩子同治皇帝去世之后,她反其道而行,只要是原先同治皇帝做了的事情,到了光绪皇帝这边就坚决不能干,选择光绪继承大统,也是维持了自己的荣耀,毕竟不是亲生的,所以对待起来肯定不一样,奴才们也是有眼色的,自然也不会对他好,故意不给吃饭就是常态。
根据寇连材《宫中日记》记载,小皇帝用膳时,太监会把他抱到椅子上,但也仅仅是抱到椅子上而已。光绪尚小,只能够到面前的几道菜,太监也不将其余菜肴端来,而还没桌子高的小皇帝又下不去,所以光绪每顿吃的都是面前的那几样菜。御膳房知道皇帝只吃面前的老几样之后,想出了一个偷懒的法子——除了皇帝眼前的几样菜以外,其他菜肴这顿撤下来下顿照上不误,有时候菜肴腐臭了还在桌上摆着。小皇帝够得着那几样菜也好吃不到哪去,因为这些菜肴一般往都是提前做好的,又干又冷。
光绪帝曾令御膳房换些菜肴,可惜没有成功。因为御膳房换菜肴要向慈禧请示,慈禧不答应还斥责皇帝浪费。光绪素来惧怕慈禧,不敢再提。饱受饥饿折磨的光绪还曾到太监房中偷食。大概是十岁左右的时候,饥饿的光绪到了太监房中就找吃的,找到了之后拿了就跑。太监绝不能让皇帝吃多了,便追上去苦苦哀求,结果小皇帝已经吃了一半的馍馍了。由此可见光绪的饥饿程度。
清朝是一个十分注重颜面的朝代,面前虽然每天都有很多菜,像是慈禧皇太后一顿就要吃满汉全席,但是真正吃的也就是几道菜,其他的菜都是好多天才换,上桌子就是为了摆样子。在皇宫当中,光绪皇帝就是最害怕慈禧的人,所以即使挨饿了也不敢和慈禧说,只能偷吃太监的东西,被发现之后,就一边跑一边把馍馍往嘴里塞。
溥仪和光绪一样也吃不饱。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到,每次用膳时,御膳房都会上几十道菜,不过这些菜只是表示排场的,只看不吃,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及太妃膳房送的菜,也有几十样,这几样倒是美味可口。溥仪吃完饭后,领班太监就会向太后及太妃禀报他的进膳情况,禀报的内容几乎都是“进得香”。
实际上,溥仪小时候并不能“进得香”,因为他有胃病。按照规定,溥仪是不能多吃的。有一次,溥仪多吃了栗子,撑着了。隆裕太后知道了后,令溥仪吃了一个多月糊米粥。溥仪倒是经常说自己饿,可惜没人敢给他吃的。
人饿了真是饥不择食——溥仪游中南海的时候将喂鱼的干馒头吃了下去。隆裕太后可没有“悔悟过来”,“反而布置了更严厉的戒备”。溥仪越饿对食物的渴望就愈强。有一次,各王府给太后送来贡品,被溥仪看见了。溥仪凭着一种本能打开了其中一个装着“酱肘子”食盒,拿起一只肘子就咬。旁边的太监大惊失色,赶紧来抢,溥仪拼命抵抗,但还是失去了肘子。想来那肘子应是无比美味,溥仪回忆起来仍感叹“好香的一只肘子”。
像是有这样经历的还有溥仪皇帝,在我的前半生这边书中,溥仪回忆,饭菜是讲究排场的,只看不吃,他身上的胃病就是小时候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