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保孜:毛主席为什么不让别人给他祝寿,原来他是这个目的(图)
节选自《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顾保孜著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五十诞辰。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为激烈、也是最为艰苦的一年,毛泽东原本就不喜爱过生日,这次大寿自然就没有祝贺。
第二年春天,有一次毛泽东邀请不少客人谈话吃饭。席间,续范亭先生问起了毛泽东的年岁和生日,毛泽东如实相告。续先生一算,去年不正是毛泽东五十寿辰吗?然而延安没有搞任何活动,各界人士也没有向他祝寿。续先生感到十分遗憾,也感慨万千,于是当即赋诗一首,献给毛泽东,诗云:
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
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
毛泽东对续先生是十分尊敬的,但对他写的这首诗只是一笑了之,不以为然。按毛泽东的想法,一个人的生日,最好是偷偷地过去,不要留下“岁月催人老”的感觉。
其实,毛泽东不为自己做寿,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尤其是到了1944年、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也意味着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进入历史性胜利的关头。那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不仅是领导全党全军完成抗日的神圣任务,还有中国共产党在日益强大进程中,如何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出现。
当时,确实有人开始担忧,也有人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后,会不会像历史上的农民革命那样,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以致最后惨遭失败?会不会像封建王朝那样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呢?
能不能避免农民革命的历史悲剧,能不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呢?这个问题提前进入了毛泽东的思考范畴中。
毛泽东熟悉中国的历史,也深谙辩证法。他深知千里之堤虽经得起洪水巨浪的冲击,但却难免毁于一蚁之穴;参天大树虽受得住狂风暴雨,但经不起钻心虫的侵蚀。中国共产党人虽不怕敌人的枪林弹雨,但却最怕遭受糖衣炮弹的“轰击”,党的领导人的骄傲情绪会导致党的肌体蜕化变质。所以,他宁愿防备一点。
恰在这时,1944年春,郭沫若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以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三百周年的文章,文中以大量的事实分析了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后,由于多数起义首领骄傲腐化,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后导致起义军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严重失误而归于失败。这篇文章正中毛泽东下怀。他感触极深,把这篇文章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作为整风文件发了下去,要求全党全军高级干部好好地学习,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
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又专门写信给郭沫若,谈论如何防止骄傲的问题。他在信中说:
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后来毛泽东在报告中又曾多次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要求全党全军的“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仅反对为他做寿,而且他还坚决反对为他塑像等个人崇拜的活动。1950年5月20日,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拟在沈阳市中心区修建开国纪念塔,并在塔上铸一尊毛泽东铜像。这件事报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大笔一挥:“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时隔五个月,第二份关于建立毛泽东大铜像的提案又报到了毛泽东案头上,这一次是北京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提案,建议中央考虑在天安门前树立一尊毛泽东铜像。毛泽东依然没有同意:“不要这样做。”
由于毛泽东否定了两大城市准备铸铜像的计划,其他城市也再没有理由“跟风”重提铸毛主席大铜像了,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止个人崇拜,对稳定政局,稳定人心,赢得广泛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不仅反对为他塑像,也反对为他修整故居。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专门给当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省委第一副书记和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王首道,以及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的邓子恢写一封信,对湖南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为他修整故居房屋以及公路一事下了“阻止令”。毛泽东在信中说:
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由于毛泽东的坚决制止,为领导人铸铜像,修故居,搞纪念馆、纪念塔之风没有刮起来,执政党在人民的心目中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他随时随地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和要求。
到“文革”期间,毛泽东仍然反对为他塑像,他在1967年7月5日作过这样的批示:
此类事件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但是,正值“文革”狂热时期,不少单位在“三忠于四无限”形势激励下,仍然塑造了很多的巨型塑像。一时间,毛泽东挥手的大型塑像在全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至今,不少城市还能看见这一“文革”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