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事记与帝王传:一篇文章读懂西汉历史
汉高祖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02年~公元前195年
曾用年号:无
谥号:高皇帝
庙号:高祖
安葬地:长陵
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
公元前209年9月,刘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军。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先一步“入关”,灭秦。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并发生鸿门宴故事。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争霸中灭掉项羽,又先后收服其他农民起义军,建立汉王朝。
公元前200年,刘邦指使吕后杀,后经7年时间灭掉异姓王。
公元前195年,刘邦辞世。
在汉高祖刘邦的历史记载中,往往会传说刘邦乃赤帝之子,在斩了白帝之予的化身白蛇后,举旗反秦;又传说刘邦居住之地有天子之气,还传说刘邦头上有五彩云。这些传说都力图说明,刘邦以一介平民成为位相九重的天于是“受了天命”。但传说终是传说,这只能说明刘邦当上皇帝老儿之后,还担心威不服众,于是借,“天命所授”的神话来证明自己就应该是皇帝。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像刘邦这样的平民皇帝为数不多,比较出名的也只有刘邦和后来的明太祖两人了。
刘邦年少时乃市井无赖,到后来成为汉王朝的开创者,是与其过人的用人谋略分不开的。在刘邦称帝后的庆功大会上,刘邦自我解析的一席话就说明了自己何以为帝的原因,他说:“要讲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讲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我比不上;讲率军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但我能任用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才是取得胜利的原因。”所以说,尽管刘邦为了巩固皇权,而编造出那些神话来证明自己“君权神授”,但就凭他自己的用人策略,也足以取天下而刘姓之。
起兵反秦
刘邦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书,但他绝非本分的读书人。他性格豁达粗犷,待人宽厚。到青年时代,已经统一全国,他通过考试当上了秦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亲密。但他这时也成了一个酒色之徒。后来被他封为齐王的大儿子刘肥的母亲曹氏当时就是他的情妇。
尽管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胸怀大志。有一次,他押送夫役到首都咸阳,正碰上秦始皇出行,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地坐在仪仗护卫的车中,他便赞叹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个样子!”
从咸阳回来后不久,从单父(今山东单县南)搬来的吕公设宴招待来拜贺的宾客。吕公因为和沛县的县令关系好,为躲避仇家而搬到沛县。当时萧何在沛县任主吏,他主办宴会,向来客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都坐在堂下。”刘邦也是贺客之一,他根本没带钱,却对传达说:“我贺钱一万。”传达去告诉吕公,吕公急忙亲自下堂迎接。吕公看到刘邦后,觉得他相貌气度非凡,对他十分敬重,就拉他入席就坐。酒后,吕公示意刘邦留下,提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对刘邦来说是求之不得,因此和吕公的女儿成婚。吕公的这个女儿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吕后。她为高祖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称鲁元公主,儿子就是惠帝。
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修骊山墓需要大批劳力,高祖受伞押送刑徒到骊山。在押送的路上,刑徒们纷纷逃亡。刘邦估计到了骊山,这些刑徒差不多要跑光,到时候也免不了一死,还不如把他们放了,赚点人情合算。走到丰邑西边的大泽里的时候,刘邦喝多了酒,仗着酒就把刑徒身上的绳索解开,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吧,我也从此逃亡了!”当时有十几个刑徒愿意跟着刘邦走,刘邦就连夜带着他们从大泽里逃亡。
这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得到了各地义军的响应,秦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得知陈胜吴广利用迷信起义,一呼而天下应以后,刘邦也开始利用迷信来给自己身上套光环了。他先后编造了自己以赤帝之子的身份斩了化为白蛇的白帝之子;秦始皇多次巡游江南的原因是“东南有天子气”;自己躲藏之地的天上有五色云彩等故事,使周围的人敬畏依附他,以至于到后来,刘邦身边汇集了周迫地区的青年,被人们称为沛中豪杰。这时的刘邦,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借口了。沛县县令为了保全自己的举动给了他这个借口。
随着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声势的逐渐浩大,沛县县今也想响应陈胜来保全自己,刘邦好友沛县主吏萧何、曹参就向县令建议说:“你是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领着沛中子弟起兵,他们恐怕不会听你的。最好还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能聚集几百人,这样大家就不会不听话了。”县令表示同意,他让吕后的妹夫樊哙去找刘邦。刘邦求之不得,于是就和樊哙一起回到沛城。但刘邦还没到沛城,县令又害怕刘邦进城后会杀掉自己,因此紧闭城门,并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闻讯后,急忙逃到刘邦处。刘邦进不了城,就写一封信射到城里,号召沛城父老杀掉县令,响应各路义军。城中人民早就听说了刘邦的传说,巴不得他能赶紧进城,于是很快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并想推举他为县令,萧何、曹参等也都一致推让刘邦。许多父老也说:“我们早就听到了许多关于你的神奇事,你肯定要成为贵人,还是由你来领导最好。”刘邦一再推辞,最后被大家拥立为“沛公”。刘邦在县令的衙门中,设坛祭祀,并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树起红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着,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分头去招兵买马,沛中子弟踊跃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了两、三千人。这时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已经48岁。
在刘邦起兵反后,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当时反秦主力是原楚国贵族项羽、项梁所率领的江东子弟兵,其他一些六国贵族也都纷纷起兵,自立为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次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知道陈胜确实已死,就在薛县召集各部将领,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这时,秦大将章邯已经攻灭了魏国和齐国。到了七月,楚军经过休整,开始向秦国反攻。楚军连连胜利,项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起来,别人进谏也不听。九月,辛邯得到秦关中的援兵后,乘项梁不备,突然夜袭定陶。结果楚军大败,项梁被杀。辛邯在击杀项梁后,认为楚国已不再构成威胁,遂渡河进攻赵国。赵王向楚王求救。接到赵国的求援信,楚王和众将商讨,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一路以刘邦为将西进关中。并和诸特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经过连番征战,刘邦攻入武关,向咸阳逼近。秦相赵高杀死二世、派人向高祖求和,被高祖拒绝。秦王子婴即位后,诛灭赵高,并派兵在绕关抵挡刘邦。刘邦率军绕过绕关大破秦军,进抵咸阳东郊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婴被迫捧着玉玺向高祖投降,秦王朝灭亡。
十月,刘邦进入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刘邦自己也被阿房官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他以“关中王”自居,准备就住在宫中,好好事受一番。但在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之后,刘邦,顺利地笼络了民心。刘邦又听从谋士的建议,派兵驻守函谷关,以防止项羽率军进入关中。
项羽在救赵取得消灭秦军主力的胜利后,也率军向关中进发。来到函谷关,项羽见关门紧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不由大怒,当即命英布攻破函谷关,接着率40万大军开到戏下(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向项羽告状说:“沛公欲王关中,让子婴做相国,把秦的珍宝都据为己有。”谋士范增也劝项羽赶快除掉刘邦,于是项羽下令犒劳士兵,明天一早就向刘邦进攻。刘邦当时只有10万人,在兵力上完全处于劣势。在大难就要临头之际,刘邦却来了救星。这个救星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和刘邦的谋臣张良交往甚密,张良曾救过他的命。他听说马上就要向刘邦进攻,就连夜驰入刘邦军中,想把张良带走。张良却对他说:“沛公有大难,我作为谋臣不能一声不吭就走,要走也得把这个事情告诉他。”刘邦听了大惊,要张良赶快考虑对策。张良找到项伯说合,又说刘邦愿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终于答应代为说情。项伯即连夜返回,劝告项羽说:“刘邦若不先入关,你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到这里。人家是功臣,你要加害功臣,这是不义之举。况且,人家对财物妇女一律不取,连降王子婴也没有擅自发落,就等你前往共同处置呢!刘邦明天前来当面谢罪,你不如就此与他修好。”项羽表示同意,取消了进攻计划。
第二天一早,高祖率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骑兵来到项羽的营帐鸿门。刘邦十分恭谦,见了项羽便下拜:“未知将军入关,有失远迎,今天特上门谢罪。”并地相告:“我不过是与你相约先入关而已。除了与民约法三章外一切照常,请将军不要听小人之言,明察实情。”项羽是个粗人,本来还想要摆摆刘邦的“罪状”,但见刘邦说的句句在理上,便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并摆下酒宴加以款待。宴席上明争暗斗,剑拔弩张,演出了历史上流传千古的“鸿门宴”。鸿门宴后,项羽以最高统帅的身份,立诸将为王、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并前往封地南郑。项羽当时只给了他3万士兵,加上自愿随从的几万人,也不到10万人。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袭击,也为了向项羽表示不再东出争夺天下,刘邦接受张良建议,把通往汉中的栈道烧了。这样,从陈胜开始反秦到奏灭亡,长达三年的战乱暂时平息。
楚汉相争
结束了反秦斗争后,各路豪杰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共同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暂时的凝聚力,之间的矛盾也就开始浮现出来。由于项羽分封不均,矛盾的中心又集中到项羽身上。很快,齐、赵两国就开始了与项羽的战争。
这时候的刘邦,除了拥有天时以外,并不拥有地利与人和。因为贫瘠的南郑并不能为他提供足以发动反项羽战争的物质储备,而他的军队到了贫瘠的南郑后,偏偏不服水土,日夜思归,若再不决断的括,恐生哗变。但刘邦恰恰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在他拥有了齐国田荣起兵反项羽的天时以后,萧何又向他推荐了今后的开国元勋韩信,所以,刘邦断然出兵。公元206年五月,刘邦以萧何为丞相,留守巴蜀,自己则和韩信率大军暗度陈仓,很快占领了整个关中,楚汉战争爆发。
如果说受封汉王前的刘邦还是一个豪杰的话,那么受封后的刘邦就开始了向统治豪杰的王者转变的过程。公元前205年十一月,正当项羽与齐、赵激战时,高祖率兵出关向中原进军。从这时起,刘邦开始将各路豪杰收归麾下:河南王申阳主动投降;郑昌被韩信击破,也被迫投降;西魏王豹带兵投降;殷王司马欣被击败后俘虏,一时声势浩大。同时,为瓦解敌方和巩固后方,他下令若敌方将领率万人以一郡降封为万户,又下令开放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令民耕种。此举尽得天下民心。
四月,刘邦在占据洛阳后,率各路豪杰军队56万人东向伐楚,很快攻下了彭城。项羽起初并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的如意算盘是把齐国彻底击破后,再全力对付刘邦。这时听说刘邦已经占领彭城,不得不便率领精兵3万,急返彭城。项羽毕竟拥有过人的勇猛,麾下也兵强马壮,到彭城后向汉军发动进攻,一日之中,大破刘邦。刘邦率部沿谷、泅二水退逃,被杀死十几万人。又在灵璧东濉水上被项羽追上,又有十几万汉军被杀死,“濉水为之不流”。刘邦仅与数十骑逃脱,路上恰遇女儿和儿子,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虏。各路诸侯看到刘邦大败,纷纷叛离。刘邦退到荥阳,陷入困境之中。但经略关中的萧何却又一次救了他。萧何将关中56岁以上的老人和不满20岁的青年都征入部队,派来增援刘邦,刘邦又收集了一些残兵败卒,再加上韩信也收兵前来会合,刘邦方得以恢复元气。
痛定思痛,刘邦在大败于项羽后,将初出关中时的骄傲情绪放下,开始考虑如何对付强大的项羽。他先是稳住阵脚,在荥阳南边京、索之间击破楚军,保证了后方的稳定。之后又派说客说降英布叛楚。英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他的反叛不仅使项羽丧失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由于项羽要分兵平叛,也给刘邦的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
当时,汉军在荥阳一带设防。为了保证军粮,汉军修筑甬道,从黄河上通过,到原秦的大粮仓敖苍去搬运粮食。项羽却多次侵夺汉军的甬道,使汉军缺乏粮食。
粮道一断,荥阳城又被项羽围困,刘邦无奈,向项羽请和,以荥阳以西为汉;项羽准备答应,但范增认为:“现在要彻底消灭汉已很容易,如果放过这个机会,以后肯定要后悔。”于是,项羽不再同意讲和。刘邦就使用之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派使者来劝降,刘邦让人捧着丰盛的食物去招待。看见使者,假装惊愕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卸是项王使者。”然后把好莱好饭拿走,换上很差的饭菜。使者很生气,回去报告项羽。项羽从此怀疑范增与汉私通,范增提的一些主张不再采纳。范增为此大怒,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局已基本定了,大王你好自为之吧。你让我还是做一个普通百姓安度天年吧。”项羽同意。这样,范增就离开了项羽,还没有走到彭城,背上生疮、气愤而死。
范增走后,项羽还能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围攻荥阳。刘邦困在荥阳,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拥有精兵的韩信身上。此时,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以为一定是韩信发兵救援的消息,没想到打开信一看,是韩信要求刘邦给封一个假齐王的封号,这下刘邦可气坏了,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你发兵援,你不来救,竞要自立为王……”站在旁边的张良、陈平赶紧对他耳语:“如今你正处在困境中,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既然禁止不住,何不就势封他为齐王,好好待他,让他好好地守住齐地,不生二心,不这样,恐怕韩信就要反叛。”刘邦听了,立将怒气忍了回去,改口说:“大丈夫兴兵平定诸侯各国,要做就做真的,为什么要做假的呢?”于是派张良持诏书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调韩信的兵来打楚军。但韩信援兵迟迟不来,城内将士连日苦战,精疲力竭,加上粮绝乏食,朝不保夕,为此刘邦焦急万分。张良陈平本来足智多谋,此时也回天乏术。正在发愁时,中军帐中进来一将,刘邦一看,来人是汉将纪信。
将军纪信建议高祖,让自己代替高祖假装投降,以使高祖借机述离。接着刘邦召入陈平,把纪信愿以死诈降一计告知。陈平听后大喜,又想出一条妙计,在刘邦耳边一说,刘邦连连称妙。
于是他们就分头行动去了。这边,项羽接到汉使送来的“降书”后,很是兴奋,忙问汉使:“你家主公何时出降?”汉使答道:“今夜就会出降。”
夜半时分,城东门突然洞开,出来一群身着甲胄的妇女,楚军正在狐疑,只听一阵娇滴滴的女声叫道:“我等妇道人家没衣没食,只好逃出求生,请将军们高抬贵手,赏我一线生机。”
楚军那班兵,多时没闻女人味,如今在此看呆了。其他几个城门的守军也到这里来看热闹。趁着这个机会,刘邦带着陈平、张良、夏侯婴、樊哙等人溜出了城。
天亮时分,妇女们已走得差不多了,城内出来了一乘龙车,当中端坐一位王者。楚军一见,都以为是刘邦出降来了,赶紧入报项羽。项羽走近细看,车上那人穿的是汉王衣服,容貌却不大像。
项羽厉声问道:“你是何人,敢来冒充汉王?”车中人回答:“我乃汉将纪信。”项羽知己上当,只得气呼呼地下令把纪信连人带车统统烧成灰。
纪信、陈平合演的这出声东击西的闹剧,保证了刘邦的指挥部及汉军主力安全撤离了荥阳,十分精彩,当然其中也付出了相当的牺牲作代价。纪信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向刘邦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项羽占领荥阳后,接着又攻克重镇成皋。公元前203年10月,成皋被刘邦收复。刘邦攻占成皋后,立即进围荥阳。项羽听说成皋失守,立即回师。刘邦撤围后退,两军在荥阳东北的广武山形成对峙。对峙数月后,形势开始对项羽不利。因为刘邦在夺取成皋后,可以从敖仓取得军粮,而楚军却由于彭越在后方经常袭击粮道,楚军军粮供应不上。但这时的项羽,已经没有了范增这个高参为他出谋划策,不过他为了逼迫刘邦投降,倒也想出了一个方法。项羽把刘邦做了俘虏的父亲太公带到了阵前,对刘邦说:“现在你不赶快投降,我把你的父亲烹了。”不抖刘邦对此毫无所惧,竞说:“我和你曾在怀王麾下共事,‘约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那就看在兄弟份上也分给我一碗汤吧。”刘邦与项羽斗智而不斗勇,又历数项羽十大罪状,气得项羽弯弓搭箭,差点将刘邦射死。
双方这样对峙了10个月,最后在辩士侯公的说合下,刘邦和项羽约定: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边属汉,东边归楚。项羽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鸿沟之约后,项羽率兵东去,而刘邦却露出了其市井无赖的性格。他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向楚军追击。这时,楚大司马周殷也被高祖劝降,淮南王英布也带兵前来会战。这样,汉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到十二月,双方在垓下会战,汉军30万人团团围住了项羽。
项羽此时已是穷途末路,无论在谋臣、良将、兵力方面已比不上刘邦。无奈之中,项羽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名篇,在宠妾引颈后率800骑突围,最后在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力战后自刎。楚汉战争终于以高祖的胜利而告终。
治国齐家
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主要精力开始用到如何统治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上来。刘邦首先要做的,就是南面为君。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假意推辞后,在各诸侯王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君主。
刘邦称帝后,为避免自己建立的汉王朝像秦那样二世而亡,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异姓王的问题。
在建国之初,刘邦就将韩信、英布等开国元勋分封为诸侯,他们各自“拥兵据地”,擅长军事,不少人对刘邦怀有不轨之心。这当然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称帝不久,刘邦就开始了“烹走狗”的削藩历程。而其中最酷烈的要算解决韩信了。
韩信在反秦起义中,先投靠了项羽,但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并因违反军纪而被抓,韩信想方设法地逃了出来。逃亡路上,韩信贫病交加,差点饿死在过河的船上,幸得一撑船妇人以一碗饭相救,方才活下来。之后韩信见刘邦势力日盛,于是前往投靠,但在刘邦处仍不得重用,无奈之下准备随东逃的士兵离开关中,不料途中被对他极为欣赏的萧何追了回来。之后韩信时来运转,被刘邦登台拜将,随同刘邦开始了楚汉战争的征伐,并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最后将项羽逼死在江边。韩信为汉王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使之成为汉初最大的异姓王。但韩信毕竟“功高震主”,使刘邦不得不对他有几分忌惮,加上韩信在刘邦这个无耻小儿的手下为臣,自然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吕太后伞萧何用计,亲自将韩信逼死在长乐宫中。“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救他命的撑船妇人和吕太后)”,这副对联是韩信一生的写照。
刘邦借刀杀掉韩信后,又经过7年不懈的努力,除把长沙王吴商作为点缀外,先后消灭了其他异姓王,消除了汉王朝建国之初的一大隐患。
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较为妥当地解决了安置中小将领的问题。至于对六国的残余贵族,刘邦也同样没有忘记要消除他们。公元前198年,他接受娄敬的建议,把六国的残余贵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门豪族都迁到了关中。这样一束,即便于刘邦对他们进行控制,也使他们丧失了当地的社会基础。
为了更加稳固统治,刘邦即位后还极力强化皇权。这是因为不少人仍然保持着战国以来那种“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旧观念。故此,必须从礼仪规制和观念道德上加以引导、整肃。刘邦先是确立了“冬无二日,地无二王”的皇权思想,使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称臣,不再让刘邦拜见,然后下诏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他既可以名正言顺地拜见太上皇,又借机更加宣扬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后来,刘邦又杀曾在楚汉战争中放他一马的项羽大将丁公而拜把他杀得狼狈而逃的李布为官,杀鸡儆猴,百官无不震惊而抖擞拜服。
刘邦不只是引导、整合,也采取铁腕手段打击权臣,巩固皇权。使汉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
在巩固政治统治的同时,刘邦还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发展社会经济的思路上。经过长达8年的战乱,建国之初的汉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刘邦虽然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体制,却没有继续沿袭秦王朝法家的统治思想,而是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精华,加以整合升华,制订了一套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统治政策。
刘邦首先采取措施,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释放囚犯,流民返乡,军人复员,解放奴婢,鼓励生育。同时,调整土地,发展地主经济。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的赋税制度基础上,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除了轻徭薄赋,刘邦还通过“赐爵”、“复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刘邦也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宽对私人工商业的限制。结果不仅振兴了工商业,也促进了农业生产。
为了保证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刘邦还比较妥当地解决了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他采用“和亲”策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这样一来,匈奴对中原的骚扰大为减少,汉、匈之间的关系暂时出现了和平,从而给中原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
由于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汉初的农业生产大大发展,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然而,汉高祖刘邦也已经心力交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
汉惠帝刘盈
(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曾用年号:无
谥号:孝惠
庙号:无
安葬地:安陵
公元前211年,刘盈生于沛郡丰邑阳里。
公元前205年,刘盈被立为王太子,公元前202年,改立为皇太子。
公元前195年,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刘盈大规模修筑长安城。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9年,刘盈先后下诏,制订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
公元前191年,刘盈废除了限制思想文化发展的“挟书律”。
公元前188年,刘盈逝世。
俗话说:“将门虎子”。刘邦以一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但继承他皇位的汉惠帝刘盈,却是一个生活在母亲擅权阴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业绩寥寥无几,不过对于资质浅薄的汉惠帝而言,他只要保证坚决执行父亲创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尽职守,就可国泰民安了。的确,汉惠帝也在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凭这一点,汉惠帝也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了。
庸碌无为承上启下
说起汉惠帝的柔弱,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惠帝出生后,父亲刘邦就不断“闹革命”,使他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和惊恐不安之中。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之初,刘盈又屡次逃亡,甚至在随父亲逃亡的过程中,险些被父亲扔下车去,幸得大仆夏侯婴劝说,方得以全身而退。之后,刘盈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被刘邦送到了后方。
刘邦称帝后,刘盈以王太子身份升任皇大于,但刘邦不喜其过于柔弱,竞屡次想废掉他而立赵王如意,最后在母亲吕太后的多方运作下,方得以保全太子地位。待位极九重后,又被母亲吕太后专权压制,性格中难免多了一些唯唯诺诺的成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短短七年的统治中,为巩固汉朝江山作出的贡献。
汉惠帝统治的7年,是王朝更加巩固的时期。汉惠帝的统治政策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更为明显。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惠帝大力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即位伊始,他就下诏减租,恢复“十五税一”。这对农民来说多少减轻了一些负担。之后,又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人口的迅速发展和推动商业发展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终于结束了汉朝建立以来社会相对不稳定的局面。
汉惠帝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也做了较大调整。当时,不仅黄老思想已取代秦的法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对各种思想也开始解禁。公元前19l牟,汉惠帝废除秦始皇下令“焚书”而颁布的“挟书律”,从而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一定限制,民间藏书纷纷出现,特别是秦代受到压制的思想又重新抬头,为以后汉帝的“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上,汉惠帝效法高祖,继续与匈奴冒顿单于和亲。
此外,惠帝在位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称道,这就是长安城的修建。汉朝将国都设在长安后,只建造了长乐宫和未央宫,但没有修筑城墙。为了使长安更像一个国都,以表明西汉王朝的强盛,也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封建王朝的中央机构,汉惠帝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安周围的城墙。这项工程从公元前194年开始动工,到公元前190年完成,先后进行了五次修筑。长安城建成后,周围有6里(实测为25100米),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与它媲美。
长安城四面有12座城门,每面有三座,其中以宣平门最为重要,是当时出入最频繁的城门。而每个城门又都三个门道:左道为出,右道为入,中间是“驰道”,专供皇帝使用。在城墙修筑完工后,第二年又在城中修建了“西市”,并对秦时最大的粮仓~“敖仓”进行了改建。可以说,汉长安城的规模在汉惠帝时已经基本完成。
在完成长安城的修建后,汉惠帝的生命也开始走向尽头。汉惠帝即位后,虽说是万人尊崇,但生活在独断专行的母亲管制下,却也郁郁寡欢,很是不幸。
汉惠帝很多事情并不能做主,就连册立皇后都是由母亲吕太后为他一手操办。其婚礼很是隆重,史载仅聘金就用黄金两万斤。但这是一桩十分荒唐的婚姻,皇后张氏是汉惠帝亲外甥女,吕后为了亲上加亲,就把她嫁给汉惠帝。张氏被立为皇后以后,吕后曾想方设法让她生子,但张氏却始终没有怀孕。无奈,吕后就让她谎称怀孕,取后官美人之子作儿子,杀其生母,立为太子。后汉惠帝去世,即立为皇帝,由吕后临朝听制,公元前180年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张皇后被废,死于公元前163半。
刘邦乃是登徒子一个,在战争期间还有所收敛,但取得天下后,刘邦的身边也就多了如云的美女,年老色衰的吕后自然就备受冷落。待到拨开云雾见明月,贵为太后的吕后也就不可能放过那些刘邦宠妃。其中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的伞运更加悲惨。吕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中,拔掉头发,戴枷具,穿着红色囚衣舂米。为了,她下令把赵王如意骗至京师,用药酒毒死。然后斩断戚夫人四肢,挖眼熏耳,让她吃药致哑,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
吕后的所作所为使为人“荏弱”的汉惠帝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他知道“人彘”就是戚夫人后,大哭不止,生病有一年之久,从此不理朝政,每日饮酒淫乐。公元前188年,在位7年的汉惠帝英年早逝,享年22岁。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曾用年号:无
谥号:孝文帝
庙号:太宗
安葬地:霸陵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
公元前195年,刘恒被封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文帝刘恒逝世。
刘恒能当上皇帝,也要拜吕启所赐。刘邦有八子,但吕后只生了汉惠帝刘盈。刘盈死后,吕后为了掌权,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有4人为其所害,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待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大臣们在一番权衡之后,终于把名不见经传的刘恒扶上皇位。刘恒同他的父亲刘邦一样,在皇位来历不明时,总要找一个传说来说明皇帝本来就应该他做。于是刘邦临幸刘恒母亲薄夫人时,薄夫人就梦见了巨龙盘身,然后刘恒就出生了。但不管刘恒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毕竟是“文景之治”的建设者之一,也是西汉王朝的明君之一。之所以在刘恒和儿子统治时期出现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首先要归功于刘邦和刘盈的苦心经营,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在于刘恒“贤智温良”的性格。正是他这种性格,才使得汉王朝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得以贯彻和延续,更进一步把老百姓从战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和他的儿子刘启不遗余力的积累,为后来建立伟大的功勋莫好了根基。
不鸣则已
刘恒的出生倒还有些曲折,他的母亲是楚汉战争中魏王豹的宫人,姓薄,她同其他宫人被送到荥阳织布。有一次刘邦闲逛到了织布的房子里,见一女于有些姿色,就把她要进了后宫,此人就是薄夫人,但很快就把她忘了。过了一年,刘邦总算想起了还有这么个女子,于是把她召来“幸之”。就此一“幸”,薄氏在公元前加年生了刘恒。
刘邦后来又把她忘了,薄氏母子只得地活着,谁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虑,处处谨慎小心,刘恒也就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贤智温良”的印象。公元前197年,通过萧何等33位朝臣举荐,7岁的刘恒总算时来运转,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倒很同情薄夫人,让她去代国陪伴儿子。
薄夫人和刘恒本以为此生必定老死边陲。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降临了。吕氏死后,宫廷发生变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诛杀诸吕,控制了朝政。此时,大臣们开始筹划皇位的继承。大家认为当时的小皇帝刘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后代,不宜保留;齐王刘襄虽说是高皇帝的嫡长孙,但外舅是恶人不能立;淮南王刘长年幼,母亲娘家人又很坏,不能立。权衡来去,最后认为代王是现存高皇帝儿子中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而且立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再加上他的仁孝天下皆知,是最合适的人选。
面对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刘恒自然不敢相信,于是同母亲薄夫人商量。薄夫人此前曾在汉宫备尝艰难,深知宫闱权力之争风云变幻,残酷无情,也不敢贸然决定,便派弟弟薄昭偷偷地入长安打听。薄昭很快回复,说事实如此,无可怀疑。这样,刘恒在随从的陪同下,半信半疑地登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直到走到离长安城约50里的高陵,刘恒仍然不相信要他作皇帝的事情是真的,他停了下来,派随从前往长安探风。不久随从回报,说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等侯多时。刘恒于是命车队快马加鞭赶到了渭桥。群臣拜见,口口称臣,刘恒也下车一一还礼。太尉周勃跪在地上,从怀里拿出皇帝玉玺,准备献给刘恒。刘恒没有接受,但并非不愿当皇帝,只是周勃的作法大简单草率了。
刘恒很快进了代国驻京办事处,群臣也一齐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大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部、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8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于是刘恒先面西以宾主礼说了三遍“不敢当”;然后又面南以君臣礼说了两遍“不敢当”。既然用起了君臣礼,那就是已经答应当皇帝了。群臣最后献上玉玺和符节。刘恒于是即“天子位”,当晚就住进了皇帝寝宫未央宫。
从唯唯诺诺到君临天下,地位的转变使刘恒内心一直压制的权力欲开始膨胀,这样得来的皇位,他当然不想轻易失去,于是刘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恒就是那种得了便宜就卖乖的小人,刚登上皇位后,他就下令全国大赦,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厩,脯五日。”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新皇帝即位后的祥和气氛,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刘恒,一个曾经落魄的皇子,现在已经成为呼风唤雨的帝国皇帝了。
在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后,刘恒开始把精力放在巩固自己的统治上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恒当然不会忘记与他在边远小国共渡难关的随从们。他即位后,就把卫护皇宫的重担收交给随从宋昌和张武,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之后又对跟随他进京的随从封官晋爵,一时间,代国臣僚在刘恒的提拔下,逐渐风光起来。刘恒把亲信安插到各要害部门,逐渐排挤掉了不满他登基的大臣,使得来不易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刘恒还算是一个好皇帝,为了汉王朝的江山社稷,他并不是一味地倚重亲信,恣乱朝廷,而是知人善任,先后提拔了一批贤能之士。同时,刘恒又通过表彰、赏赐功臣的方法,将平叛有功的前朝重臣赏赐的赏赐,封爵的封爵,迅速地笼络了人心。之后,刘恒又恢复了刘氏宗族在吕后当政时期被削被夺的封地和其他利益,还给曾随从刘邦征战乒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吃人家嘴软”,这些拿了刘恒钱财的臣僚国戚,自然就迅速地聚集到刘恒的周围,这样,以刘恒为中心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就形成了。
“恩威并重”,在给予赏赐的同时,刘恒还对位高权重的大臣进行抑制和排挤。刘恒即位不久,就下诏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国里去;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开,或朝廷特许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送到封国。这是一道对上层人物关系重大的命令,列侯们除了爵位以外,还想在京师寻找到有权力的职位,所以托辞不走。这道诏书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下达一年之久仍不见行动。刘恒有些恼火,再次下诏说:“前时诏书要列侯各到封国,托辞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请他为我率领列侯到封国。”刘恒要丞相带头到封国,以此挡回列侯们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这样做不仅是治国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列侯们的真正器重。于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也就回到了他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曲沃县东)。
周勃这个诛灭诸吕,拥戴刘恒当皇帝的头号功臣,刘恒确实感激他,给了他最高的奖赏。但他对周勃却不如对自己的旧属那样放心使用,所以在刘恒稳定自己的地位后,开始着手打压权力过大的周勃,拜其为相后又罢其相,然后又再度拜其为相,最后还是以列侯归国的名义把周勃免了职。
后来,有人上书说,周勃要造反,刘恒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幸亏周勃与薄昭有些交情,通过薄昭向薄太后解释。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会造反,她说:“绛侯怀揣皇帝玉玺,统帅长安北军的时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会造反?”刘恒听后,又亲自调阅了周勃的案卷,确无造反证据,这才放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周勃出狱后,又活了9年。刘恒最终未让周勃横死,算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了。
勤俭持家
刘恒并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皇帝,还只是一个守成皇帝,只不过,他这种守咸,要比汉惠帝在位时的形势要更为稳定,再加上汉初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在刘恒身上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就凭借这两点,汉文帝刘恒就能取得“文景之治”的功绩。
刘恒自公元前180年末开始,至公元前157年,当了23年皇帝。在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也许是他本身就不是在奢华中成长生活,况且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地位也比较低下,因此得以接触到社会中下层人物,对他们的生活也较为了解,也希望能够为这些贫下中农带来一些生活上的转变。当然,作为统治者来说,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除了要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还需要得到被统治阶级至少不是反对的态度。因此,刘恒在他即位不久,就接连下了两道旨在赡养鳏寡孤独、贫穷困窘的人的诏书。为了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曾“开藉田”,“亲率耕,以给宗庙粱盛”,又采纳晁错“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主张,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税。公元前167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税”。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朝国力迅速恢复,文景之治的局面终于有了雏形。此外,无论从国政、吏政,还是自我要求、皇亲约束等方面,刘恒都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做法。
公元前179年,刘恒即位不久,就和平地解决了南粤问题。秦末农民起义之际,南海郡尉赵伦乘机扩大势力,听到秦朝灭亡,就合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邦无力远征,派使者立赵伦为南粤王,要他在当地和南粤族各部,与汉朝能使,不要扰乱附近各郡。到了吕后时期,吕后认为南粤是蛮夷,断绝了两地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于是,赵伦恼羞成怒,就自号南武帝,发兵攻打长沙郡,吕后派兵征伐,屡屡败归。赵伦本是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北)人,虽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乡。他听说先人坟墓已被破坏,亲族兄弟被杀,更为恼火,发书要求汉朝撤离长沙郡的驻军,给他进去亲族兄弟。刘恒即位后,下令修复了赵伦先人的坟墓,派人慰问了他在真定的亲人,还给赵伦的亲族兄弟以尊贵地位。然后派使者持诏书和礼物去见赵伦,并告诉他只要削去帝号,不再扰乱附近郡国,则承认他为南粤王,允许他自治,与汉朝通使往来,赵伦同意了。
对于北方的匈奴,刘恒基本采取和亲与防御政策,保持边塞地区的安定。刘恒还采纳了晁错“徙民实边”的建议,招募内地居民迁往边塞,为其提供生活、生产条件,亦兵亦农,世代居住,形成防御力量。
汉文帝刘恒不论在国事开支方面还是在个人用度方面,都精打细算,简朴从事。在刘恒当皇帝的23年中,宫室、苑囿、狗马及各种装饰器物都无所增加。他曾想在骊山建一座供宴游用的露台,找来工匠合计了一下,需要“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刘恒于是作罢。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绸料衣;他宠幸慎夫人,但不让她穿拖到地面的长衣,帷帐不准用带有绣花的贵重丝织品,以免带起奢侈浮华的风气。
汉文帝时曾与大臣两次讨论刑罚问题。公元前178年讨论废除连坐法。陈平、周勃便按照刘恒的意思,宣布废除有关收孥连坐的一切法律条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为官府奴婢,没有罪的不受牵连。公元前167年讨论废除肉刑。针对当时肉刑过滥的现实,文帝给御史大夫下令废除肉刑,用别的办法代替。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根据这个诏令制订了一个取代肉刑的法令,经汉文帝批准于当年颁布。
汉文帝刘恒从谏如流,在诤谏面前,他肯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及时纠正。有一次刘恒走进郎署,与署长冯唐闲谈,知道冯唐祖上是赵国人,父亲时住代郡,而他自己曾为代王,就对冯唐说:“在当代王时,厨师上饭时说战国时赵国有个将军叫李齐,很能打仗,后来每吃饭时就想到这个李齐。”他问冯唐知否李齐其人;冯唐说:赵国的将军最著名的是廉颇和,接着又讲了廉颇和李牧的许多事迹。刘恒越听越高兴,拍着大腿说:“唉呀!我要是有廉颇和李牧那样的将军,就不用担心匈奴了!”冯唐却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很生气,过了好大一会,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廉颇、李牧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赵国君主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自主权力,不干涉他们的具体事务,只要求他们打胜仗。而现在魏尚光云中郡大守,优待士卒,打了很多胜仗,匈奴不敢接近云中,但却因上报战功时交的敌人首级比他报的数字差六个人头,陛下就把他罢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赏,出了小错受重罚。所以说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听了很高兴,当天就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恢复他的云中太守职务,并任命冯为车骑都尉。
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桥,被一个行人惊了拉车的马,于是此人被抓来交由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是个严格执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汉文帝面前据理争辩著名。他仔细审讯了此人,得知此人是因为听到车马声音,远避不及,而躲在桥下,过了好一会,以为车马已过,却不料出来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车马,撒腿逃跑,车马被惊。按法律规定,这种情况要“罚金四两”,张释之就这样判决了。刘恒大为不满,说:“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驯,要是别的马,不就伤了我吗?廷尉却只判了个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要判重了,会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当时要是就地把这人杀掉,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标准,一有偏差就会使天下的司法官丢开法律随意处罚。因此只能严格按律判决,希望陛下体察。”过了好一会,文帝说:“廷尉是对的。”汉文帝刘恒就是在这样情形下,才获得了“文景之治”这样优秀的政绩。不过,在他统治时期,对汉室宗族以安抚为主,使得汉初遗留下来的同姓王权力过大问题开始激化,到景帝时期才得以解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
公元前157年,刘恒卒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5岁。
刘启
(公元前189~公元前141年)
57年~公元前141年
曾用年号:前元、中元、后元
谥号:孝景皇帝
庙号:无
安葬地:阳陵
公元前189年,刘启出生。
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吴楚七国之乱”,三个月后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在未央宫中。
汉景帝刘启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回头浪子”,他年少时蛮横成性,直到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闯下弥天大祸后,方得以悔改。到了刘启即位后,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这种性格上的转变太过突兀,让人费解,不过,他的上台也值得庆幸,如果让比他更为骄蛮的兄长刘武上台执政,那么文景之治就将有可能不复存在了。现在看来,景帝所谓的仁慈,不过是御用文人对他的美化,刘启其实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的皇帝,名臣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周亚夫因为曾经反对立刘启为太子而遭致刘启的嫉恨,刘启上台后,很快就找到借口,将这个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周亚夫杀死。那为什么汉景帝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呢?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诸侯王威胁中央的局面。待平定七国之乱后,民心不稳,社会经济出现倒退的迹象,而刘启被分封为王的叔伯兄弟们又因为削藩而人心大乱,对于刘启的帝位产生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当皇帝的话,就不得不采取仁慈的统治政策,于是这位曾经蛮横成性的刘启皇帝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仁慈的美名:
平乱削藩
公元前157年,32岁的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同姓王可能谋反的问题,于是,他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
西汉开国之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很大,他们拥有军队,自置官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到丈帝时,诸侯王已经成为中央朝廷的严重威胁。
晁错胸怀大志,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景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内史,旋又拜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以为,藩王势力强大而又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之侄,至国以后,刘濞即收买人心,发展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取帝位。景帝为大予时,吴王太子入京,与其下棋争吵,被景帝误伤而死,刘濞怀恨在心,更加紧了准备叛乱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大的诸侯王。故此,晃错主张先削昊王的封地。晁错的主张遭到了外戚窦婴的反对,削吴的事只好暂时搁了下来。不过,此外的楚、赵、胶西分别以罪被削,楚王削了东海郡,赵王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削了6县,一时诸侯喧哗,反响强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错视为眼中钉。
吴王刘濞见朝廷削藩,就开始会同其他诸侯王发动叛乱。他以诛晁错、安杜稷的名义,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首先在广陵起兵,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临淄;赵则与吴兵汇合西进。如此以吴王为首,卷入叛乱的共有7个藩王,史称“七国之乱”。他们以“清君侧”为借口,一时势大。景帝刘启在慌乱之中,又听了与晁错有隙的袁盎的谗言,杀了晁错,以为天下战事自平,但他错了。
景帝杀晁错,自然让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诏谕却受到了吴王无情的嘲笑:“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还有谁配给我下诏?”他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叛乱了。此时,景帝方才后悔杀了晁错,急忙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籍,派大尉周亚夫率36将军计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莱阳,监视战局。汉朝毕竟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实力自然要强过吴楚七国,不出三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从此,诸侯王只能享用王国的租税,而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休养生息
景帝即位后,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方针,继续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景帝即位后,就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发展生产。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他又宣布减免一半田租,将田租从汉文帝时期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景帝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直到晚年,还不断地强调农桑之本的重要。为了与民休息,景帝颇深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间,除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轻刑也是景帝比较重视的一项安民措施。景帝曾数次大赦天下,并废除了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将其改为弃市。为了避免枉屈无辜,景帝,强调决狱务必先宽,即使不当,也不为过,要求判案时尽管依据律文应该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须重新评议,一切都要体现宽厚仁慈。
景帝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百家争鸣。景帝在崇尚黄老道学的同时,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诗》、《书》、《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胡毋生为博士,这种活跃局面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
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但是尽管汉匈和亲,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从未进行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景帝在位期间,维护安定,与民休息,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终于发展出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升平时代。
对于一位君主来说,能够识才泽贤,固然不易,而能够不以好恶定去就,是非分明,就更不容易了。景帝用人,均力图做到择贤而任,用其所长。
外戚是汉室从高祖时起就很敏感的问题。景帝对此颇能分清彼此,不以偏概全,既不让外戚专权,又能任用确有才能的外戚以适当的官职。
景帝于公元前141年死在未央宫中,在位16年。终年48岁。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帝
庙号:无
安葬地:茂陵
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
公元前150年,刘彻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40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逝世。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名列前茅的皇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这个皇帝一直被史学家评为一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原因在于,他先是放弃了汉初以来一直执行的黄老无为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踏上中国政治的舞台,之后统治中国的思想长达2000余年。完成了思想统治的汉武帝,凭借着文帝景帝这些老祖宗给他留下的家底,挑起了匈汉之间的战争,被那些史学家认为他是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史学家还说汉武帝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是这样的吗?如果用第三只眼睛看汉武帝,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武帝不过是个像隋炀帝一般的败家子而已。他们的不同只是,汉武帝之后,西汉还苟延了一个世纪,而隋炀帝则亡了国。
让我们还是先从汉武帝的第一个伟大的功劳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扶为正统,对他的统治而言,还真是统一了思想,巩固了他的统治。但正是他的这一举动,“儒术”便逐渐桎梏了中国人的思维,使得中国在今后的两千年内,思想、科技等学科逐渐落后西方,直接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初的被动挨打。而他发动的与匈奴之间的消耗战,是拖垮了匈奴,使得匈奴无法与中原为敌,也无法阻挠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才不致被中断。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又加上他实在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物,把老祖宗惨淡经营传下来的家底消耗得一干二净,使得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刘彻死后,差点面临崩溃的局面。
总的说来,汉武帝是一个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一个创新皇帝,也只有他敢于“变”,才使中国封建体制能维持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就凭这一点,汉武帝已经值得那些有封建残余的史学家们赞美的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道理说,刘彻也不算是一个正统皇帝,因为他是父亲汉景帝刘启废掉太子刘荣后,才把他提上去当太子的。所以,刘彻的出生也被传说给神化了。这个传说也大没有新意,不过就是其母王美人曾梦见太阳入怀而已,不过,对于科学尚不发达,迷信横行的那一时代而言,这个传说已经能够镇得住人了。
刘彻能当上皇太子,全靠他的姑妈长公主刘膘帮忙。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彻,刘彻也算是聪明伶俐,回答道:“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给她。”这也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这句话让长公主和在场的汉景帝是高兴,不久就把7岁的刘彻立为皇太子。
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便精心培育,请来德高望重的卫纶来做刘彻的老师。本来就聪明的刘彻还很喜欢学习,涉猎极广,对儒学经典、骑射、文学,都有很大兴趣,这就对他日后创出一番所谓的伟大功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终于迎来位及九重的那一天,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开始自己丰功伟业的创造历程。
即位之初的刘彻,首先要面临的是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汉初六、七十年间,以“清静无为”为特点的黄老之说盛行全国,这对安定政局、约法省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无为、放任,却给诸侯王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为非作恶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o到汉武帝继位,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汉武帝需要有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无为”思想,而儒家学说恰恰适应了这种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伦理各方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它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使它便于被统治阶级全面利用,尤其在升平时代以控制人民,更有适应性。
刘彻对儒学思想极为推崇,可他不得不面对以“好黄帝、言”的窦太皇太后为首的思想上和政治上反对改革的集团。这个集团主要以皇亲国戚为主,况且大权仍掌握在窦太皇太后的手中,因此,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刚开始实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就遭到了窦太皇太后的反对,新政不得不暂时废除。此后,汉武帝刘彻只有等到窦太皇太后死后,方才开始他的改革。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死,汉武帝摆脱了束缚,立即下令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清除了窦太皇太后安插在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系列改革,终止了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政治,采纳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这一时期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君权神授”,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时强调法治。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为汉武帝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很自然的。
汉武帝为独尊儒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养天下之士”,完全是培养文官人才的制度。朝廷由太常选拔18岁以上的优秀青年入学受业做博士弟子,郡国也可以挑选品学兼优的青年送到太学。学习一年,经过考试,则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甲等者并为郎官;下材而不通一艺的不用;如有特别优异的茂材异等,名字直接上报。这是教育与丢官相结合的制度,它定期地、经常地向朝廷输送文官,是政府各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这些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这样,儒学成为士人进身阶梯,把教育体制与用人制度和统一思想协调起来,天下士人为进人仕途,纷纷统一到儒家思想中来。
思想统一了,革新的绊脚石去掉了,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政。
由于武装立国等历史原因,汉朝到武帝时仍然是军人贵族政府。为打破这种局面,改变政府官员的构成,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并健全了由察举、大学、征召以及公车上书等组成的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
在充实、加强统制机构的同时,汉武帝还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由于丞相大多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权力往往超过皇权。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这时,适逢汉初功臣元老也大都去世,汉武帝便趁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逐步改变军功贵族专权的状况,用儒生来为他的政治服务,通过一系列官制改革,取消军功贵族的特权地位,至公元前122年,武帝打破列侯拜相的旧制,任命出身贫苦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彻底摧毁了军功贵族的特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将其余的诸子在原封地内封侯,新封的侯国不再受原国王管辖,直接由各地的郡县来管理。这样,使得很多有权有势的诸侯王国大大地削弱了。
开拓疆土穷兵黩武
在对外政策及措施方面,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统一帝国。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以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政治也助长了西北边疆和蒙古高原匈奴贵族的贪婪性和掠夺性,给西汉边疆的吏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也给西汉的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但是,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汉武帝刘彻当然不能视之为平常,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将军王恢的建议,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在马邑袭击匈奴。又派人去引诱匈奴进攻马邑。匈奴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来犯,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匈奴单于打下一座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单于。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险哪。”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只好空手而归。
汉武帝的谤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匈汉战争中,汉武帝手下接连出现几位著名的将军:李广、和。李广号称“飞将军”,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李广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
有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愣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
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进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
卫青和霍去病更是在征伐匈奴的战争中,为汉武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骑兵三万,一路追击匈奴,一直追到长城外。匈奴以为汉军离他们还很远,一点也没防备。卫青在夜色的掩护下,急行六七百里,包围了匈奴。汉兵从四面八方冲进匈奴营地,打得匈奴部队四面逃窜,乱成一团。这一仗,卫青的人马一共俘获了一万五千多个俘虏,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第二年,汉武帝又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听到汉朝大批人马来攻,立即逃走。霍去病当时只是个校尉,立功心切,带了八百人追击,不久就发现了匈奴的营地。初生牛犊不怕虎,霍去病带领这八百壮士冲进匈奴大营,将几千匈奴兵冲得个稀巴烂,顺便还杀掉了匈奴一个大王,俘虏了单于的叔叔和匈奴相国,战斗结束,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之后,汉武帝麾下这几员大将把匈奴打得撤退到大沙漠以北,出现“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使中国北部地区得到开发。
打通了西域后,汉武帝派、苏武等人出使西域,结果留下了苏武牧羊的佳话,张骞还打通了中原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说起来,这功劳还是得归功于汉武帝的开拓疆土。
迷信求仙悔过罪己
自认为创下丰功伟绩的汉武帝,也跟秦始皇一般,自我感觉甚好,于是自我满足、骄奢淫逸,与秦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到处修建苑囿、宫殿,内饰穷极豪华。还染上了和秦始皇一样喜欢巡游的毛病。他先后出巡十几次,其中公元前110年的出巡是他一生中最庞大也是耗费最多的一次巡游,他先是到关外朔方,向匈奴炫耀军威;然后南下登中岳嵩山;东巡海上,又跑到泰山封禅,再沿海北上至陨石,再向西沿北郡经九原折回长安。行程达一万八千里,赶得上刊、猴子一个筋斗了。汉武帝沿途赏赐所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所费远远超过秦始皇。
耗费完国库,汉武帝还想着自己能长生不老,以便把这种当皇帝的感觉永远延续下去。于是他迷信鬼神,寻求长生不老仙药。出现了骗人的方士还能被封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赐黄金万斤,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长公主嫁给了他。但最后骗局败露,汉武帝恼羞成怒,腰斩了此人。但痴心不改,还不断派人到海上求仙。
老年汉武帝,疑神疑鬼,有一次梦见数千木人打他,醒后病倒,他认为是臣下诅咒造成的,于是出现“巫蛊之祸”。先后牵连其中并遭到杀害的有数万人,其中包括丞相公孙贺父子、武帝亲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皇后的侄儿长平侯等显贵人物。后来还把太子也给牵连进去,使得太子不得不假传圣旨捕斩江充,发兵攻占长安各要害部门,最后兵败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后来,丞相刘屈蓬和将军李广利因“巫蛊之祸”受到牵连,刘屈蓬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所统帅的7D000大军全军覆没。此时,一生多次大胜匈奴的汉武帝才醒悟过来,觉察到所谓巫蛊活动纯属江充等人制造的冤案,于是他诛灭了江充全家,中止了这一惨祸的继续。
也许是回光返照,临近驾崩的汉武帝才从一连串的挫折中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他开始检讨自己的过错,公元前89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出巡,走到矩定县(今山东广饶县北)时,看到农民正忙着春耕,他便拿起农具,亲自到田里参加劳动。他到泰山明堂里祭祀时,对着天地神灵和大臣们自我检查。不久,汉武帝又按大臣请求遣散了所有的方士,并于当年六月下“罪己诏”,标志着汉武帝一生政策的一大转折,自此以后他采取了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政策。经过两年的努力,社会又趋于安定。所以,就从这一点而言,汉武帝就足以位列中国皇帝中的明君之首了。对自己一生做出了比较明智的评价,并对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后,汉武帝已经日落西山。在完成了对身后事的安排后,汉武帝刘彻终于满足地闭上了眼睛。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逝世。葬茂陵,霍去病、卫青、霍光死后也葬在他的周围,继续效忠于他。
昭帝刘弗陵
(公元前95年~公元前74年)
7年~公元前74年
曾用年号:始元、元凤
谥号:孝昭帝
庙号:
安葬地:平陵
公元前95年,刘弗陵14个月而生,被汉武帝称为“钩弋子”。
公元前87年,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公元前81年,霍光主持的“盐铁会议”,使武帝后期濒临崩溃的西汉王朝重新焕发出一些生机。
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以及燕王刘旦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最后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77年,刘弗陵年满18岁,开始亲政。
公元前74年,刘弗陵暴病而亡,年仅21岁。
汉昭帝刘弗陵,也许是命太短,不然他像古代圣人尧那样14月而生,就应该能够像尧那样做出些让后世传诵的功绩来。不过刘弗陵虽然没有什么功绩,但拥有霍光这个掌权而不擅权的贤臣,也就足以让他高枕无忧了。不过,西汉王朝后期外戚专政擅权,自此而起,最后导致西汉的灭亡,汉昭帝刘弗陵重用外戚霍光,自然就成了始作俑者。
和其他“来路不正”的皇帝一样,刘弗陵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比较有意思的传说。这传说也是来自于他的出生,不过这次不是他的母亲梦见什么神啊鬼的,而是他的母亲的身世和他14月而生的奇特经历。
他的母亲从出生伊始就双拳握紧,不能伸开,当然,她还要长得漂亮才行,所以汉武帝刘彻出巡时,才会见到她,武帝才会伸出手轻轻一掰,她的两手立开。最后汉武帝心感奇特,而她又长得漂亮,就把她选进宫,号为“拳夫人”。武帝很宠爱“拳夫人”,不久便封她为婕妤。她搬进了未央宫中的一处宫馆~钩弋宫,武帝因而叫她“钩弋”。公元前95年,赵婕好妊娠,14个月后分娩,这就是刘弗陵。赵婕好怀胎14个月,让宫人议论纷纷。武帝听说后,说道:“听说当年尧也是14月而生,想不到钩弋也是如此。”遂使命名钩弋宫门为“尧母门”,婴儿号“钩弋子”,名弗陵,字不。
刘弗陵聪明伶俐,武帝很是喜爱,常对人说:“此儿像朕。”他出生的怪诞也使武帝奇异,武帝有心立钩弋于为继承人。但他害怕自己驾崩以后,少于年幼,母后临朝,出现当年吕后时的光景,遂犹疑不决。后来,拳夫人因事触怒武帝受责,不久抑郁而死。于是,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并由大臣霍光辅佐。
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钩弋子即帝位,是为昭帝。
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其姊鄂邑长公主住皇宫,抚养昭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政事无论大小,一切决于霍光。武帝时代热衷于对外用兵,内兴土木,致使国库耗空,民赋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汉武帝也算明君,知错就改,但毕竟他时日已不多,一年后病死,给昭帝君臣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幸得霍光匡失救弊,重整江山,加以挽救,才使得西汉王朝又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他在汉昭帝即位后,就开始大力改革,连续颁布了多道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措施,缓解了武帝以来的社会危机。
霍光推行的改革方针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为首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是武帝井盐、铁、酒官营政策的策划者,他热衷于武帝前期那种好大喜功的政策,反对转变治国方针。于是,朝臣之间在治国方针上发生严重分歧。公元前81年二月,政府举行了一场“盐铁会议”,就治国方针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辩论,霍光所代表的一方占了上风,经过这次会议,进一步促进、坚定了改革的治国方针。正是由于实行了转变,才能使濒临崩溃的西汉王朝又焕发出一些生机。
但是,朝臣内部的斗争却在进一步激化,“盐铁会议”后的第二年,便发生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密谋策的宫廷政变。
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在“盐铁会议”上与霍光对峙,最后失败,又加上他曾替子弟某官,遭到霍光的拒绝。因此,他对霍光非常憎恨。
霍光、上官桀两家虽是亲家,但两人之间还是因为权力而产生了矛盾。上官桀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必须将压在他头上的霍光除去。而鄂邑长公主又因霍光未答应给鄂邑长公主的情夫封官而心生怨恨,也想除掉霍光。
汉武帝三子燕王刘旦因太子自杀,次于早死,满以为帝位非他莫属,不想却传给了少子,故对昭帝不无怨十艮。
如此一来,四方一拍即合,着手行动。
上官桀和桑弘羊暗中收集霍光的过失,把材料交给燕王刘旦。刘旦遣人上疏弹劾霍光:“霍光出京去长安东的广明亭检阅御林军,道上称跸,大官供备饮食,借用天子仪仗;任人唯亲,他的长吏杨敞无功无垢却当上了搜粟都尉;他还擅自调动校尉。霍光专权自恣,臣怀疑他图谋不轨,愿归王室,宿卫京师,保卫皇上。”
上官桀和桑弘羊乘霍光休沐回家之际,劝昭帝把燕王的奏疏下发百官,罢免霍光。不料,汉昭帝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发。霍光上朝来见,年仅14的昭帝说:“大将军去广明亭检阅御林军,广明亭近在咫尺,何须准备饮食?调动校尉一事不出十日,燕王怎能得知?若大将军想图谋不轨,不需校尉。”
这样,一场旨在除掉霍光的计划泡汤了。
上官桀等人不甘心失败,决心铤而走险。他们决定由鄂邑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吃酒,借机杀掉霍光,然后除掉燕王刘旦,废黜昭帝,拥立上官桀为帝。不料,他们的阴谋被稻田使者燕仓侦知并告发,昭帝与霍光发兵肃杀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诛灭三族,鄂邑长公主、燕王自杀。这场政变粉碎后,朝政渐趋安定。
公元前77年,昭帝年满18岁,举行冠礼。按旧制,加冠之后,昭帝亲政,但军权大事仍委诸霍光。霍光执掌大权不专权跋扈,君臣相安无事。“成王不疑,昭帝委任霍光”,成为历史美谈。
在昭帝和霍光的治理下,汉帝国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中兴”局面。
昭帝亲政后的第三年,暴病而亡,年仅21岁。
宣帝刘询
(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
4年~公元前48年
曾用年号:地节、五凤、甘露、本始、神爵
谥号:孝宣帝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公元前91年,宣帝刘询出生,旋即因受“巫蛊事件”牵连而被关进监狱。
公元前86年,刘询获释,被列入宗室,这才开始过上富足的皇室生活。
公元前74年,刘询在以权臣霍光为首的大臣的拥立下,登上皇位,是为宣帝。
公元前邱年,霍光逝世、刘询开始着手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大权收归自己。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长达150多年的汉匈战争结束。
公元前49年,刘询逝世。
说起汉宣帝刘询,他应该算是个平民皇帝。他刚出生就在监狱里待到5岁,之后又长大在民间,有着坎坷的少年经历,因此,他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比较了解。这些经历,使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长于深宫中的皇帝十分不同。所以他即位后,才出台了不少比较有利于百姓的统治措施,再现了西汉文景时期的兴盛局面。
稀里糊涂当皇帝
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刚出生五个月,就因祖父的谋反连坐进了班房,一直待到五岁方才出狱。在班房里还差点被昏了头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下令处死,幸好狱官邴吉坚持原则,才救了他一命。那是刘询四岁那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因为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惧和想保持权力富贵的渴望,使他变得多疑和暴戾。这时,一些方士对汉武帝说:“陛下所以得病,恐怕与邪气的冲犯有关。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气’,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统统杀掉,消除邪气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汉武帝马上下令:杀掉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深夜来到关押刘询的监狱宣布这一命令时,遭到正直狱官邴吉的拒绝,他说:“皇曾孙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邴吉刚正不阿。就此,幼小的刘询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彰了邴吉的行为。以后邴吉也成为了汉宣帝时期统治核心中的一员。
刘询小时候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敏好学,还喜欢结交朋友,跟着朋友斗鸡走马,甚至有时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种民间小混混的生活对于这个以后的皇帝还是带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俗话说嘛,“浪子回头金不换”,回过头来的浪子,始终要比那些生在皇宫,长在皇宫的愚蠢皇族要好得多。
他的“回头”,功臣是父亲的旧部张贺。张贺对刘询极为关心,从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刘询找老师,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刘询长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他娶了妻子,这就是以后的许皇后。不过,虽然如此,皇位离刘询还是十分遥远:他的登基,实在是有一些侥幸。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无子,皇位继承人就只有从诸侯王中选择了。其时,许多大臣都倾向于立汉武帝的儿子中惟一剩下的广陵王刘胥,但这一建议遭到了霍光的反对,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广陵王刘胥“内行不修”,但其实还是为了把持朝政。仅在位27天的皇帝刘贺被废,就充分说明了霍光的意图。广陵王刘胥不能当皇帝了,就只有经过反复挑选,由霍光做主,决定征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择时立为皇帝。可是,这位刘贺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把自己的原班人马带进朝中,冷落了抬举他的朝臣,霍光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朝廷大臣们联名上书皇大后,要求废掉刘贺的皇帝称号。这个倒霉的刘贺,刚做了27天皇帝就被无耻的霍光赶下了台。
废除刘贺之后,霍光经过反复排比和慎重考虑,选中了刘询。理由很简单,刘询来自民间,政治上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当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举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会触犯西汉朝廷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他比较年轻,年仅18岁,缺乏政治统治经验,立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于是,刘询一步登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位,并正式更名叫刘询。
忍中求变消灭霍氏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光是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的后裔,深得汉武帝和汉昭帝的信任。作为三朝元老,经营多年的霍光当然要努力发展霍氏集团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所以,朝中除霍权倾朝野之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侄孙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自己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两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尤其是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宣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你霍光不过是跟曾祖父刘彻和刘弗陵有些关系,与我刘询并非亲戚,不过是扶持我上台而已,还会有什么功劳?作为想创下一番事业的刘询,当然会把霍氏集团作为他亲政的最大障碍。早在民间时,刘询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变成了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但刘询没有像刘贺那样傻,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刘询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他非常“诚恳”地回绝了,并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还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扶立之功。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此时的汉宣帝刘询还算对刚死的霍光客气,他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不过随后的刘询就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通过解除、明升暗降等方法,架空了霍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逐渐将大权收归自己手中。面对汉宣帝的全面夺权,霍氏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废除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很快遭到失败,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了霍皇后,将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多年的霍氏势力一举消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完成了消灭霍氏势力的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日理万机,。
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君权。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曾设法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此消彼长,汉武帝又设置了“中外朝”,结果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也就逐渐成为朝臣掌握大权的重要职务。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就是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改造。汉宣帝想来想去,还是自己身边服侍自己的宦官让人放心,于是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需经过尚书,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但这样一来,又使得宦官成为为患朝廷的另一个集团。
把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后,汉宣帝又开始了对吏治的整顿。这一措施,一方面缘于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深知要让老百姓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毕竟,用忠于自己的人要好得多。他把刺史、郡守的选用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都要亲自过问,并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和汉武帝专用“酷吏”的作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去职理地方,由此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为了笼络人心,汉宣帝在平理冤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他先后制订增设廷尉平、废除“首匿连坐法”、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刑狱审判的管理。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交给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公元前67年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错误,公元前55年下令减天下扣钱,并鼓励流民定居;公元前51年,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符的1/4。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全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了当时急务。汉宫帝还派农业专家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汉宣帝刘询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国计民生种种状况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当时,文学方面汉赋的创作,达到了可与武帝时比美的极盛境地。
汉宣帝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功勋卓著,甚至比汉武帝穷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绩还要大。可以说,汉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来压制边疆少数民族,而汉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汉称臣,这一功劳,自然要)CR武帝大得多。不过,汉宣帝在解决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开始还是采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等五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后,匈奴逐渐衰弱,边境也就少了许多是非。而随着西汉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匈奴的日渐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终于在公元前61年,迫于西汉的威力而归附西汉。随后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并建立了西城都护府,汉宣帝还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监护南北两道36国,从此确立了中原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之后的西汉,逐渐成为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内部矛盾的调解人。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隆重接待,并举行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汉宣帝以后几百年,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伟大业的宣帝,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终年42岁。
元帝刘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时间: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汉元帝刘出生。
公元前87年,刘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刘即位,是为汉元帝。
公元前46年,刘废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刘派兵镇压了陕西羌人的叛乱。
公元前33年,出塞。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逝世。
汉元帝刘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贤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当道,而自己又软弱无能,使得父亲宣帝刘询传下来的一片大好基业,竟在他手中开始断送。也不知道这个刘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脸见父亲的。汉元帝也许只是从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继承了软弱的一面,而未能学到像刘邦、刘彻等人残酷的一面,更也许是受到儒术这种表面上充满仁政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表达,那就是“对被统治阶级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对待统治阶级要像春天一般温暖”,而天资不够的汉元帝只理解了儒术的表皮,而未能真正体会其中精华。所以,汉元帝这个柔弱君王成了后代君王学习儒术的一个反面教材。
尊师重儒
作为汉宣帝刘恂的长子,太子这个位置刘自然是当仁不让。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27岁的刘即位。
刘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之害,长大以后,更是将柔仁好儒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宣帝治国重用刑法,十分不忍,于是劝谏汉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听后怒形于色,认为汉朝历来杂用霸王二道。刘偏好纯儒,恐怕是一个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的低能继承人。他担忧刘不能继承重任,便有意更换太子,但又不愿背弃自己已故的患难之妻、刘的生母许皇后,所以一面叹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刘。没想到他这一念,日,就把太好的西汉江山交给了这样一个败家子。
果然,继位的刘放弃了“杂用王霸之道”的传统,重视经学,独尊儒术,尊师崇儒。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终于在汉元帝身上得到贯彻实施。自然,他的师傅和儒生就成为朝中重臣的多数派。
宣帝临终之前,曾托付三名大臣辅佐朝政,一位是外戚史高,两位是刘的师傅肖望之和周堪。肖、周二人本为刘的师傅,又受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刘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周,研究国事,讨论朝政。充分体现出对师傅的尊重和信任。
刘还大力任用儒生。博学多才的大儒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刘均委以重任,并特赐随便出入禁中、参与机密之权。刘即位不久,听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王吉和贡禹是关东明经解行的儒学大师,就特派使者召来京师做官,王吉病死在赴京途中,贡禹入京拜为谏大夫,随后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为了发展儒学,重用儒生,刘曾一度指令京师太学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员限制,凡能通一经的民间儒生均免除兵役、徭役。后因用度不足,博士弟子定员千人,即使这样也比宣帝末年的名额增长了5倍。刘在位期间重用的大臣,多为汉代知名的经学大师。
话又说回来,汉元帝起用了这么多儒生,倒也有不少性格耿正,敢于直谏的人。虽然汉元帝有时也心生不满,但毕竟自己重儒,因而对于直言极谏的儒者多不怪罪。儒生薛广德敢于直言,有时甚至搞的刘很难堪。一次,刘出宫中便门到宗庙祭祀祖先,忽然产生了乘船观水的浓厚兴趣,打算放弃桥渡路线,改做楼船前往宗庙。薛广德拦在刘前,脱掉帽子,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要求刘从桥上通过。刘让他戴上帽子起来,薛广德说:“陛下不听为臣规谏,臣将自刎,用鲜血污染车轮,那时陛下就不能进庙去祭祀先祖了。”刘听后,很不高兴。光禄大夫张猛对刘说:“陛下,臣听说有圣明的君主才有敢言的直臣。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不靠近危险,御史大夫的话是应该听从的。”刘瞪了薛广德一眼,说:“晓人以理不应该这样吗?”于是从桥上通过。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汉元帝在深受儒家思想桎梏的环境中,要想有点脱离传统的创造性作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任用奸臣
汉元帝尊师重儒,但毕竟自己还是个皇帝,在处处受儒生牵制的情况下,自然会想找一些能陪他一起玩乐的小人陪在身边,而这种人不是小人也是奸臣,自然一批小人便集于朝廷要枢,石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依靠刘宠信,以中书令官职专权十几年,一直到成帝即位。
石显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大地主家庭,少年时囚犯法而受宫刑,不得不入宫为宦官。他嘴唇灵巧,头脑狡猾,内心歹毒,不但精通朝务,左右逢源,而且能用心计和语言探测出皇帝尚未明讲或难于言传的内心含意。凭着这套本领,宣帝末年就已经混上了个中书仆射,并与中书令弘恭结为党友。到刘即位时,石显已经是一个饱览宦海沉浮和官场事故的钻营利禄的老手,很快就赢得了刘的欢心和宠信。随着宠信加深,中书的权力日益增大,自然就会与那些所谓的儒家忠臣产生矛盾,于是朝中形成了以弘恭、石显为首的中书势力和以肖望之、周堪为首的势力的对立局面。双方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肖、周二人向刘提出废除中书机构,试图根除石显等一伙,夺回朝廷大权。刘性格柔弱,因此采取折中态度,对废除中书之议久置不决。而石显、弘恭则及时行动,数次设计,先是逼肖望之自杀,后又气死了周堪。虽说刘怜惜师傅,而且还把周堪的职位加在石显之上。但是终囚识不破石显的计谋,而石显又稳操实权,未能保住师傅的地位、性命。从此正直派官员失去了首领,更处于被动和困难境地。
为政乏力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大深,刘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
继位之初,刘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糜,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于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达几百人,豪富者的歌女也有数十人,造成天下内多怨女,外多旷夫。他建议刘首先从自己做起,成为节约的表率,来纠正社会的侈糜之风。在贡禹规谏下、刘在皇室范围内先后采取了许多节俭的措施。他诏令停止维修那些经常不去的离宫别馆,大仆减少喂马的谷,水衡减少喂兽的肉,撤消黄门署的乘舆、狗马和玩物,并把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飞外池和严御池曰曰处曰猎游玩场所假与贫民田居。他又下诏解除甘泉、建章二宫的警卫,卫士一律曰乡务农。百官各署务必减省费用,将实际情况向上汇报。还诏命负责宫中饮食的女官,不要每日屠宰,伙食费照以往省减二分之一。乘舆养马以不误正事为准则,不可铺张浪费。并废除了角抵戏以及常用的上林宫馆。
尽管刘重用儒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纳谏,并采取了一些轻刑和节俭的措施,但丝毫也不能改变西汉王朝的没落。刘曾减省刑罚70多项,并连年大赦,但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盗贼满山,社会治安极为混乱。而节俭方面,刘做出不少示范动作,但奢糜之风有增无减。由于积重难返,刘也别无良策,振兴乏力,再加上宠信奸臣。所以朝纲不整,地方吏治败坏,以致贪官暴敛,酷吏横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西汉王朝只有向下坡路滑去。
好色之徒
刘做太子的时候,姬妾美人众多,可他独宠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去世以后,刘这个性情中人,还能做到用情专一,从此不再亲近众姬妾。宣帝刘询无奈之下,选美女王政君入宫,也就把后来灭了西汉的王氏外戚集团推上了历史舞台。这王政君注定要成为王氏外戚集团的创始人,伴刘一夜,就怀上刘骜。刘骜诞生后,宣帝非常喜爱,亲自给他起名为骜,宇大孙,常留在身边玩耍。刘即位后,自然就把刘骜立为太子,立王政君为皇后,但刘并不爱她,所以王政君很少能够亲近刘。
到了晚年的刘,不亲政事,贪图安逸。他不喜皇后,而太子刘骜年少时还能喜好经书儒学,后来却贪婪酒色,刘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能将自己独尊儒术的方针继承下去,自然就不那么宠爱了。这时刘爱的是傅昭仪,由母及子,自然对其于刘康也非常宠爱,遂生易仪之念。公元前33年,刘病重,傅昭仪和刘康常侍左右,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稀得进见。刘几次问尚书关于景帝废栗太子而立胶东王刘彻的旧例,打算易储。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和刘骜长舅卫尉王凤日夜忧愁,不知如何是好。史丹是刘的亲密旧臣,能入禁中看望刘。他乘刘独寝时,径直闯入卧室,跪在刘面前哭诉说:“皇太子以嫡长子立为太子,已经有十多年了,名号因人百姓心中,天下无不归心。现在见定陶王受陛下深宠,纷传陛下打算易仪,道路流言,满城风雨。若果有此事,公卿以下的满朝群臣必定以死相争,拒不奉诏。愿陛下先赐臣死,以示群臣。”刘本为仁柔皇帝,不忍见爱臣伤心流泪,又觉得史丹言辞恳切,深受感动,说:“寡人的身体江河日下,朝不保夕,然而太子和两王年少,欲去又留恋,怎能不挂念呢?不过,却没有易仪的打算。况且,皇后是个宽厚谨慎的人,先帝又喜欢骜儿,我岂能违背他老人家的旨意。你是从哪里听到这些闲话呢?”史丹借着刘的话茬,连连叩头说:“愚臣妄闻胡说,罪该万死。”刘说:“我的病日益沉重,恐怕不能好了。尽心辅佐太子吧,不要让我失望。”从此,刘打消了易仪之念。当年五月,刘死于未央宫。在位16年,终年43岁。
汉成帝刘骜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曾用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谥号:孝成帝
庙号:同宗
安葬地:延陵
公元前51年,汉成帝刘聱出生
公元前33年,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公元前28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大阳黑子的记载。此外,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公元前31年,汉成帝下诏减天下赋钱。
公元前13年,汉成帝下令禁奢糜
公元前8年,汉成帝设三公,三公制度开始实行。
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逝世。
汉成帝刘骜说起来还算是个有创造力的皇帝。虽然在政绩方面不怎么样,但在其他方面来讲,做了一些开创性的事情,还是值得称赞的。这个具有创造力的皇帝,在史学家的眼里并不怎么样,因为刘骜年少时是个听话的孩子,好好学儒家经典,行事也像儒生,但长太后却沉迷于酒色。这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自然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然而正是这位皇帝,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刘骜在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延续千年的三公制度,也算是那些卫道士所肯定的唯一政绩。
刘骜也是个性情中人,面对成群的美女,作为皇帝的他自然不会是什么柳下惠,所以,对他与之间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大加挞伐了。
不过,刘骜还应该为西汉的灭亡负点责任,因为他把朝中大权交给了外戚王氏集团,而且在朝中大臣的反对下,在汉初外戚吕氏集团的前车之鉴下,,最终还是没有镇压王氏集团。
创新不忘酒色
刘骜的皇位,还是拜汉宣帝刘询所赐。因为汉宣帝是他父亲刘和母亲王政君的介绍人。而刘骜出生后,又深受汉宣帝的喜爱,自然而然,皇太子的位置,刘骜不坐谁坐?尽管后来刘曾经想废掉这个太子,原因是刘骜长太后生活过于安逸.“幸酒,乐燕乐”,刘认为作为皇储不该如此享乐,加上刘喜欢宠妃傅昭仪的儿子定向王刘康,多次想改立刘康为太子。最后幸亏是史丹直接到元帝的病榻前为帮子陈情,加之元帝考虑宣帝曾甚爱太孙,才保住了成帝的太子地位,以后再没有出现波折。不久,刘去世,刘骜继位,时年19岁。成帝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始”,5年后又改元“河平”,以后每四年改元年号,先后是“阳朔”、“鸿嘉”、“肇始”、“元延”、“绥和”。这一举动就足以证明,汉成帝刘骜就是一个喜欢“变”的创造性人才。刘骜学习儒术的结果就是,性格格外温和内向,谨小慎微,谦恭有余,豪不足。
有一次刘急召他,如果争取时间,他可以横穿皇帝独行的“驰道”,很快来到皇宫,但他却以不可逾越为由绕道而行,很晚才到。刘自然很喜欢他这种能明礼法的行为,所以他最终还是当了皇帝。但刘却不知道,正是刘骜这种“军博谨慎”的性格,对他以后的统治曾产生很大影响。他继位后加强皇权,却终未能削弱外戚的势力,与此不无关系。
刘骜长太后,喜歌舞酒色,也比较喜欢研究政治以外的一些学问。因此,成帝时期科技、文化有着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总结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名农书《泛胜之书》。公元前28年,汉成帝刘骜就给后人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此外,还留下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在文化上,刘骜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他下诏进行了一次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光禄大夫刘向具体负责。但刘向未竞而逝,后到哀帝时由其予刘歆继续完成,编成了一部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作为皇帝的刘骜,尤其是作为一个比较庸碌无为的皇帝,汉成帝刘骜也不能脱俗,纵情声色,奢糜无度。在受到儒家礼法的严重桎梏下,刘骜能够在后宫“湛于酒色”,也算是他的一种解脱吧。可能到他在位后期,连这点放纵自己的特权也差点被那些封建儒学的卫道士给劝谏后,只有出去散心了。他于是经常带侍从十余人,便服出入市里。还曾置瓜田于民间,蓄私奴车马于北宫。就是如此也被许多大臣都为此感到痛心和失望。这刘骜也真够倒霉的,如果他能晚生个1700年就好了。清朝的和帝成天出去瞎遛弯,而且还是浩浩荡荡地出行,也没见谁把他俩怎么着,最后还把这两人出行中的故事传为佳话。这刘骜不过是偷偷跑出去透透风,买点东西玩玩,还被儒生谷永等人数次进谏,又被后世的史学家称其为一意孤行,根本不听,这成帝能有作为吗?不干点纵情声色的事情还能干什么?
所以刘骜先后立了两个皇后,但这也无可厚非。想后来晋武帝这个更无耻的君主,大选天下美女,无法都能幸之,于是竟然任扬车行之,开到哪算哪。可这个皇帝还是开国君王,还能得到史学家的几声礼赞。相比之下,这刘骜也是真够倒霉的了。其实汉成帝的一生就爱了两个女人:一个是许皇后,一个是赵皇后;就这样,还是被后来之人说成是纵情声色?!我想,这也许是成帝刘骜先学儒术,后抵儒术而喜其他被儒生认为是旁门左道的学问,自然就会受到那些饱读儒学经书的封建史学家们的唾骂。唉……哀之,惜之……。
刘骜一生中的这两个皇后,许皇后不用多说,其被废的原因有二:一是曾先后生一男一女均夭折,害得成帝长期无子嗣;二是受姐姐的妒人之术牵连,自然就会被废处昭台宫,在寂寞中渡过余生。
赵皇后“赵飞燕”,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她本是阳阿公主家舞女,因身轻善舞,被微行至阳阿公主家的成帝,看到,便召入宫中。以后听说其妹貌美,又召其妹入宫,二人均封为婕妤。这也许就是汉成帝刘骜被人骂为“纵情声色”的原因。不过这个以舞女身份当上皇后的赵飞燕,除了会跳舞外,惟一在行的就是陷害许皇后,摧残宫中其他已怀孕的嫔妃,以至“生子者杀,堕胎者无数”。这原因就是姐妹10年间受宠于刘骜,但也始终没有生子。成帝死后,赵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尽管当时大臣都要求废黜赵氏,但由于赵皇后曾力主策立哀帝为太子,于哀帝有私恩,因而只是迫令其妹赵昭仪自杀,哀帝仍然尊她为皇太后。一直到哀帝去世,执政时,以太皇大后的名义废赵皇后为庶人,赵氏才被迫自杀。
有心为政力不足
汉成帝刘骜也是想当个好皇帝的,从他下令减轻赋钱、严禁奢侈和设置三公就可以看出来。不过这时的西汉王朝已经是江河日下、积重难返,刘骜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扭转乾坤了。不过,汉成帝值得称道的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病入膏肓的西汉王朝,他还是舍全力而救之。刘骜下令减轻赋税和严禁奢侈,都没有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过他为了加强皇权而对官制进行的改革,倒可以大书特书一番。
公元前28年,刘骜初置尚书5人,1人为长官,称“尚书仆射”;4人分为四曹:常侍曹,掌管公卿事务;两千石曹,掌管郡国两千石官员事务;民曹,掌管吏民上书事务;军曹,掌管少数民族及国外往来事务。尚书的职权范围很广,实际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它的设置表明皇帝加强了对朝廷事务的控制。三公制度的实施是在公元前8年,刘骜下诏罢将军官,以大司马骠骑将军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列侯,俸如丞相。因为大司马、大司空的职权和地位都和丞相一样,所以和丞相一起合称为“三公”。这标志着三公制的开始实行。三公制的设置是当时皇权加强、与相权矛盾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表面上看,成帝置三公不过是改一个丞相为三个丞相,但实际上,是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三公互不统辖,这必然会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不过,当时西汉王朝的环境决定了他强化的皇权不过是强化了制度,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刘骜即位后,母模子贵,外戚自然鸡犬升天。刘骜大舅阳平侯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握朝中实权。刘骜生性懦弱,加之王凤又是其大舅,自然在朝政上对王凤就比较谦让。有一次,成帝想任才子刘歆为中常侍,没有告诉王凤,王凤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并否决了这个任命。刘骜心里虽然不情愿,也只好不了了之。
刘骜在位27年,外戚王氏始终把持着朝中大权。出于对汉家王朝的忠心和对王氏专权的不满以及个人的出路,不少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曾大声疾呼,应罢免王氏。西汉的宗室、楚王刘向也多次向成帝进谏要求罢免王氏,刘骜虽然认为刘向讲得很对,但最终也没有夺王氏大权。刘骜所以把大权始终交给王氏,自有他的考虑。刘骜深知,朝中士人并不可靠,因为士人执政大多会结党营私;宦官也靠不住,他们执政更是结党专权,为所欲为。在刘骜看来,最可靠的还是外戚。况且他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外戚还为他出过很大的力。所以,终汉成帝刘骜一朝,尽管反对王氏专权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王氏集团由于刘骜的支持,始终掌握着朝中大权。以至到了王莽,终于另立王朝,取刘氏而代之。
汉成帝刘骜在生前做错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看错了人,把江山交给了同性恋皇帝刘欣。他一直无子,在位晚期身体多病,意识到不会再有儿子,便于公元前9年下令朝中推荐藩王为太子。当时的人选一个是他的小弟中山王刘兴,一个是侄子定陶王刘欣。朝中为这两个人选争论不休。最后刘骜在召见了刘兴和刘欣后,决定将大位传给比较有礼节的刘欣。
立太子后,汉成帝刘骜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前7年,成帝在长安宫中突然病故,时年46岁。
哀帝刘欣
(公元前25年~公元1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曾用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谥号:孝哀帝
庙号:无
安葬地:夷陵
公元前25年,刘欣出生。
公元前22年,刘欣的父亲刘康去世,年仅3岁的刘欣嗣立为王。
公元前8年,刘欣被汉成帝刘骜封为太子。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
公元前5年,刘欣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即宣布废除。
公元1年,刘欣病逝。
汉衷帝刘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性恋皇帝,或者是唯一一个敢于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皇帝。这点勇气,还是值得佩服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便有很多皇帝好男宠,刘欣的祖先,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在史书中留名。不过这些皇帝都没有敢把自己的丑事大过张扬,加上刘欣行事确实让那些卫道士不满,于是汉哀帝刘欣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同性恋皇帝这样一个名声。其实从汉哀帝刘欣的性格来看,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守儒家礼节的,汉成帝刘骜就因为看中他这一点,才把他立为太子。但刘欣当政后,却独宠董贤,把朝中大权交给了董贤,甚至还曾想过要传位给他。这董贤要说有些才能的话,也就罢了,可董贤偏偏只会在刘欣面前娇媚作态,别无其他长处,最后甚至把大权交给了后来篡位自立的王莽,西汉朝政不乱才怪。
刘欣也算能够识时务,知道当时的西汉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矛盾,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搞“再受命”,借以维持日暮西山的西汉王朝。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大过理想化,因此非但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因天真地“再受命”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笑柄。
施政困难重重
汉哀帝刘欣在即位前,已经是一个诸侯王,按照常理来说,刘欣已经不可能登上皇位,只是规规矩矩地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诸侯,了此残生。但侥幸的机会却使他得以进身,从而登上九重高位,成为一代君王。
这个机会来源于汉成帝刘骜无子。公元前9年,汉成帝刘骜因无子,决定议以藩王为太子,所议人选一个是中山王刘兴,一个就是刘欣。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为究竟谁做太子争论得不可开交。刘骜无奈,只得把刘兴和刘欣都召来,以考察谁究竟是太子人选。刘欣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学教育,自然对儒家礼节了如指掌,因此入朝时便带上了太傅、国相和中尉,刘兴却只有太傅侍从。汉成帝刘骜自然就喜欢上了这个遵纪守法的好青年了。于是首先问刘欣:“为什么把大傅、包相、中尉都带入朝?”刘欣回答说,按规定诸侯王来朝可由国中两千石官陪同,傅、相、中尉都是两个石官,所以就让他们陪着入朝。成帝又让他背《诗》,他不仅背得非常流畅,还能解说其中意义。而成帝考问刘兴为什么只带大傅一人入朝,刘兴却回答不出。让他背《尚书》。也背不出。而后吃饭的时候,刘兴出了洋相,很贪吃,以至吃得太饱而不得不把裤带解开。相比之下,刘骜自然就喜欢刘欣了。再加上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偷偷送了许多钱财给赵皇后。枕头风一吹,刘骜就下诏立刘欣为太子。
刘欣被立为太子后,还真能稳得住阵脚,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向成帝谦让说:“我的才能还不足以任太子,陛下您圣德宽仁,肯定还会有儿子。我现在只愿意在您身边朝夕奉问,一旦您有了圣嗣,我就归国守藩。”刘骜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公元前7年三月,汉成帝猝然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时年19岁。
汉哀帝还算是个仁君,面对千疮百孔的西汉王朝,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西汉王朝当时正潜伏着由外戚王氏集团和生活奢侈腐朽的官僚、贵戚所引起的巨大的统治危机。汉哀帝在位七年,几乎是竭尽全力试图来挽救危机,力图起死回生。
俗话说:旁观者清。由藩王当上皇帝的刘欣,自然知道外戚王氏集团的擅权专政,所以即位伊始,他就针对王氏专权,极力削其权。使得汉哀帝在位时期,外戚王氏集团暂时给打在阴沟里翻不了身。不过,他的政策是又拉又打,不把事情做绝,他在削弱了王氏权力后,对他们还保留了一定的待遇。经过这一番努力,尽管王氏还有不少羽翼,但朝中大权已基本被夺回到哀帝手里,王氏的气焰也受到沉重打击。
刘欣在削夺王氏权力的同时,还是没有能从分封外戚的怪圈走出来,把自己的外戚丁、傅两家都封了官。但刘欣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的外戚当政,而只是利用他们来削夺王氏权力,因此并没有把实权交给他们。
面对积难重重的统治局面,刘欣“心比天高”,无奈西汉王朝已经是“命比纸薄”。他极力试图缓和阶级矛盾,即位伊始,就下令罢乐府官,以求百姓节俭;接着,又针对土地兼并盛行、奴婢数量猛增,下令限制田宅和奴婢数量。同时,还下令罢职齐国三服官(管理制造丝织服装的官员)。无奈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贵戚、大官僚都表示反对的情况下,哀帝只好下诏暂缓实行。
从骨子里就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刘欣,见改良不行,又心生一计,试图在精神上搞欺骗,演出一场“再受命”的闹剧。所谓“再受命”,就是汉王朝继汉高祖得到天命代替秦王朝后,又再次得到天命,以继续统治。于是刘欣在公元前5年就下诏宣布,把建平二年改为“大初元将元年”,自己改称为“陈圣刘大平皇帝”,从而表明已经“再受命”了。但这套把戏不仅欺骗不了多少人,而且还给人一种汉朝气数已尽的感觉。这套把戏并没有什么人相信,就连刘欣自己也觉得荒唐。所以,仅仅两个月后,他就下令废除了“再受命”。
断袖之癖的由来
汉哀帝刘欣不爱美女爱须眉,专好男宠。一些史学家认为,刘欣生活俭朴,不好声色,在宫中也没有广立嫔妃。这刘欣只好男宠,还在宫中广立嫔妃干嘛?如果这汉哀帝刘欣不是因为专好男宠,他究竟会不会广立嫔妃就很难说了。所以,那些又骂他是同性恋,又夸赞他在宫中没有光临嫔妃的史学家们,只能说是对刘欣是既骂其是婊予又给其立牌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这刘欣皇帝和男宠董贤的认识颇具有些戏剧性。这董贤曾在汉成帝末年任太子舍人,在刘欣继位后随太子官属升为郎官,自然在刘欣面前露面的机会就要多了一些。一直没有注意过他的刘欣,在一次传报时刻的时候,发现这传报时刻的董贤长得漂亮,于是便把他弄到了身边,拜为黄门郎,从此爱宠万分。这样一来,刘欣除了一个太后为亲上加亲给他娶的傅皇后,就只有这个不是皇后,胜似皇后的董贤了。后来,刘欣为了避嫌,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和这个董贤长相厮守,把董贤之妹立为昭仪。总算是冷清的皇宫中多了点女人气。
董贤受宠,自己又是个男人,无法“嫁”到宫中,刘欣就不断升他的官,官高位重,和皇帝见面也就不是难题了。他在受宠后不久,就被任为驸马都尉侍中。从此出则和刘欣同荤,长则侍从哀帝左右,甚至经常和哀帝一起睡觉。一次午睡,董贤与刘欣同床,刘欣醒后发现衣袖被董贤身体压住,他想起来,但董贤睡得很香,为了不把董贤弄醒,刘欣就用刀把衣袖割断。同性恋的代名诃“断袖之癣”就由此而来。这董贤天生也是个男宠,对刘欣极尽其柔媚能事。每次休假,都不肯出宫,留在刘欣身边照看医药。这更博得刘欣的欢心。到后来,两人难分难舍,刘欣就下令召董贤妻和董贤一起住在宫中,封董贤父为少府,岳父为将作大匠,内弟为执金吾。然后命其岳父为董贤在北阙下修建别墅,赐予金缕玉衣以及武库禁兵和尚方珍宝。后来,哀帝又借口董贤曾告发东平王后行巫蛊,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不久又增封两千户,丞相王嘉不识时务,站出来反对,结果落得个迫令自杀的下场。后来,刘欣竟罢免大司马丁明,而以董贤代之。于是整个朝廷就都落在一个只会娇媚能事而无治国之才的男宠手里。这刘欣爱董贤之深,难以形容,甚至到后来,还想把西汉的江山禅让给这个男宠,以讨其欢心,幸有大臣在旁极力劝阻,方才作罢。
汉哀帝刘欣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特点的,~个皇帝了,通常扰乱朝纲的,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可这汉哀帝的朝纲,偏偏乱在一个男宠手里。他所以宠幸董贤,也算是有其难言的苦衷。当时,西汉王朝已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他虽然竭尽全力来挽救,甚至天真地“再受命”,结果全都失败,严重打击了他统治全国的自信心,要想从女色上找点安慰,却自己身体多病,所以只好从董贤这个男宠身上寻求些许安慰。况且,当时朝中派系林立,党争频繁,刘欣对哪派都不放心,也只有董贤这样一个无帮无派、对他又柔媚体贴的男宠使他最为放心;同时他通过尊崇董贤,不仅可以压抑朝中各派势力,而且可以更加强调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故此,他对董贤的宠幸也就愈演愈烈。
然而,依靠一个男宠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太过悲哀了。就是在这样内外交困之中,哀帝于公元前1年病故,享年26岁。
平帝刘衍
(公元前9年~公元5年)
在位时间:公元元年~公元5年
曾用年号:元始
谥号:孝平皇帝
庙号:
安葬地:康陵
公元前8年,刘衍出生,被取名为箕子。
公元元年,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
公元3年,刘衍在王莽的策划下,娶比自己大三岁的王莽女儿为妻。
公元5年,刘衍被王莽毒死。
汉平帝刘衍是王莽控制的第一个玩偶皇帝,后来还有被迫禅位于王莽的孺子刘婴。作为一个玩偶皇帝,刘衍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但即使不被王莽控制,面对如同垂死老人的西汉王朝,刘衍也不可能变出什么灵丹妙药,来拯救这个已陷于瘫痪中的西汉王朝。因此,他被王莽毒死,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没有成为亡国之君,身在九泉之下的刘衍,也应该感到万分庆幸了。
刘衍是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汉元帝之刊。公元前37年,刘衍的父亲刘兴刚5岁,就被封为信都王。14年后,改封为中山王。公元前9年,刘兴妾卫姬生一子,取名箕子,这就是后来的汉平帝刘衍。这个后来的小皇帝生下来就是个贵人命,他出生不到一年,老爸刘兴就病死,然后刘衍以不到一岁的年龄继承王位。过了8年后,刘衍又向上走了一步,公元元年,哀帝刘欣一命呜呼,刘欣没有儿子,与他血缘最近的箕子顺理成章地登上帝位,南面称孤,是为平帝。刘衍福缘自然不浅,但只能当家却不能做主,这就注定了他的少年夭折的命。
伴随着刘衍上台的,还有一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此人就是王莽。王莽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儿,在王政君当上太后的时候开始进入官场,但却碰上了个专爱男宠的哀帝。哀帝把大权都交给男宠董贤,王莽自然只有靠边站的份。直到哀帝一命呜呼,董贤主动让贤,又加上姑妈王政君的安排,王莽这才拨开云雾见天日,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执掌了大权的王莽,当然不希望大权旁落,他本来就是外戚,自然知道外戚在西汉末年的朝廷中处于何种位置。所以当平帝即位,要将母亲卫氏接到京城做皇太后时,王莽就害怕卫氏外戚分割他的权力,便另立刘成都为中山王,拜卫姬为中孝王王后,留居中山,不准她去京师长安。
阻止了卫氏进京,王莽又开始策划为平帝娶妻之事。公元3年,平帝年满11岁。王莽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作皇后,利用裙带关系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位。为此,他向太皇太后上了一篇冠冕堂皇的奏章,说服老迈昏庸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下旨,为汉平帝刘衍则选淑女做皇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下令将淑女的名字呈上来,供她选择。王莽担心自己女儿落选,让别人的女儿做了皇后,便上书说女儿不材,不配八选。太皇太后对王莽大加赞赏,下诏不选王莽的女儿。谁知太后此诏一下,庶民、儒士、百官公卿纷纷上书,为王莽和他的女儿大唱赞歌,面对那些连篇累牍的奏疏,太皇太后,只好答应他们的请求。
不过,随着日渐长大,平帝对王莽专权跋扈日益不满,逐渐有了除掉王莽之心。王莽害怕,于是先下手为强,除掉平帝。公元5年冬,王莽以进贡窖酒为名,置毒于酒中,平帝喝后便一命呜呼,享年13岁。
孺子刘婴
(公元3年~公元23年)
在位时间:公元5年~公元8年
曾用年号:居摄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鸠杀了年仅13岁的汉平帝后,以“兄弟不得相为后”为借口,不拥立年龄都较大的53个诸侯王。最后,王莽看中了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年仅两岁的刘婴。刘婴被立为皇太子,号曰:“孺子”,改元“居摄”,尊平帝王皇后为皇太后,而王莽则自任“摄皇帝”,刘婴完全就是王莽称帝前的傀儡而已。待王莽代汉自立的时机成熟后,刘婴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被王莽废为“安定公”,之后就在囚笼般的安定府中渡过了15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刘婴也未能幸免,他被更始帝派人杀死,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02年~公元前195年
曾用年号:无
谥号:高皇帝
庙号:高祖
安葬地:长陵
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
公元前209年9月,刘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军。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先一步“入关”,灭秦。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并发生鸿门宴故事。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争霸中灭掉项羽,又先后收服其他农民起义军,建立汉王朝。
公元前200年,刘邦指使吕后杀,后经7年时间灭掉异姓王。
公元前195年,刘邦辞世。
在汉高祖刘邦的历史记载中,往往会传说刘邦乃赤帝之子,在斩了白帝之予的化身白蛇后,举旗反秦;又传说刘邦居住之地有天子之气,还传说刘邦头上有五彩云。这些传说都力图说明,刘邦以一介平民成为位相九重的天于是“受了天命”。但传说终是传说,这只能说明刘邦当上皇帝老儿之后,还担心威不服众,于是借,“天命所授”的神话来证明自己就应该是皇帝。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像刘邦这样的平民皇帝为数不多,比较出名的也只有刘邦和后来的明太祖两人了。
刘邦年少时乃市井无赖,到后来成为汉王朝的开创者,是与其过人的用人谋略分不开的。在刘邦称帝后的庆功大会上,刘邦自我解析的一席话就说明了自己何以为帝的原因,他说:“要讲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讲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我比不上;讲率军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比不上韩信。但我能任用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才是取得胜利的原因。”所以说,尽管刘邦为了巩固皇权,而编造出那些神话来证明自己“君权神授”,但就凭他自己的用人策略,也足以取天下而刘姓之。
起兵反秦
刘邦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书,但他绝非本分的读书人。他性格豁达粗犷,待人宽厚。到青年时代,已经统一全国,他通过考试当上了秦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关系非常亲密。但他这时也成了一个酒色之徒。后来被他封为齐王的大儿子刘肥的母亲曹氏当时就是他的情妇。
尽管刘邦在生活上有失检点,但他胸怀大志。有一次,他押送夫役到首都咸阳,正碰上秦始皇出行,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地坐在仪仗护卫的车中,他便赞叹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个样子!”
从咸阳回来后不久,从单父(今山东单县南)搬来的吕公设宴招待来拜贺的宾客。吕公因为和沛县的县令关系好,为躲避仇家而搬到沛县。当时萧何在沛县任主吏,他主办宴会,向来客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都坐在堂下。”刘邦也是贺客之一,他根本没带钱,却对传达说:“我贺钱一万。”传达去告诉吕公,吕公急忙亲自下堂迎接。吕公看到刘邦后,觉得他相貌气度非凡,对他十分敬重,就拉他入席就坐。酒后,吕公示意刘邦留下,提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对刘邦来说是求之不得,因此和吕公的女儿成婚。吕公的这个女儿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吕后。她为高祖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称鲁元公主,儿子就是惠帝。
秦王朝末年,秦始皇修骊山墓需要大批劳力,高祖受伞押送刑徒到骊山。在押送的路上,刑徒们纷纷逃亡。刘邦估计到了骊山,这些刑徒差不多要跑光,到时候也免不了一死,还不如把他们放了,赚点人情合算。走到丰邑西边的大泽里的时候,刘邦喝多了酒,仗着酒就把刑徒身上的绳索解开,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吧,我也从此逃亡了!”当时有十几个刑徒愿意跟着刘邦走,刘邦就连夜带着他们从大泽里逃亡。
这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得到了各地义军的响应,秦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得知陈胜吴广利用迷信起义,一呼而天下应以后,刘邦也开始利用迷信来给自己身上套光环了。他先后编造了自己以赤帝之子的身份斩了化为白蛇的白帝之子;秦始皇多次巡游江南的原因是“东南有天子气”;自己躲藏之地的天上有五色云彩等故事,使周围的人敬畏依附他,以至于到后来,刘邦身边汇集了周迫地区的青年,被人们称为沛中豪杰。这时的刘邦,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借口了。沛县县令为了保全自己的举动给了他这个借口。
随着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声势的逐渐浩大,沛县县今也想响应陈胜来保全自己,刘邦好友沛县主吏萧何、曹参就向县令建议说:“你是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领着沛中子弟起兵,他们恐怕不会听你的。最好还是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回来,能聚集几百人,这样大家就不会不听话了。”县令表示同意,他让吕后的妹夫樊哙去找刘邦。刘邦求之不得,于是就和樊哙一起回到沛城。但刘邦还没到沛城,县令又害怕刘邦进城后会杀掉自己,因此紧闭城门,并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闻讯后,急忙逃到刘邦处。刘邦进不了城,就写一封信射到城里,号召沛城父老杀掉县令,响应各路义军。城中人民早就听说了刘邦的传说,巴不得他能赶紧进城,于是很快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并想推举他为县令,萧何、曹参等也都一致推让刘邦。许多父老也说:“我们早就听到了许多关于你的神奇事,你肯定要成为贵人,还是由你来领导最好。”刘邦一再推辞,最后被大家拥立为“沛公”。刘邦在县令的衙门中,设坛祭祀,并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树起红色大旗,正式宣布起兵反秦。接着,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分头去招兵买马,沛中子弟踊跃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了两、三千人。这时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已经48岁。
在刘邦起兵反后,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当时反秦主力是原楚国贵族项羽、项梁所率领的江东子弟兵,其他一些六国贵族也都纷纷起兵,自立为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次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知道陈胜确实已死,就在薛县召集各部将领,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这时,秦大将章邯已经攻灭了魏国和齐国。到了七月,楚军经过休整,开始向秦国反攻。楚军连连胜利,项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起来,别人进谏也不听。九月,辛邯得到秦关中的援兵后,乘项梁不备,突然夜袭定陶。结果楚军大败,项梁被杀。辛邯在击杀项梁后,认为楚国已不再构成威胁,遂渡河进攻赵国。赵王向楚王求救。接到赵国的求援信,楚王和众将商讨,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一路以刘邦为将西进关中。并和诸特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经过连番征战,刘邦攻入武关,向咸阳逼近。秦相赵高杀死二世、派人向高祖求和,被高祖拒绝。秦王子婴即位后,诛灭赵高,并派兵在绕关抵挡刘邦。刘邦率军绕过绕关大破秦军,进抵咸阳东郊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婴被迫捧着玉玺向高祖投降,秦王朝灭亡。
十月,刘邦进入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刘邦自己也被阿房官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他以“关中王”自居,准备就住在宫中,好好事受一番。但在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之后,刘邦,顺利地笼络了民心。刘邦又听从谋士的建议,派兵驻守函谷关,以防止项羽率军进入关中。
项羽在救赵取得消灭秦军主力的胜利后,也率军向关中进发。来到函谷关,项羽见关门紧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不由大怒,当即命英布攻破函谷关,接着率40万大军开到戏下(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西岸)。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向项羽告状说:“沛公欲王关中,让子婴做相国,把秦的珍宝都据为己有。”谋士范增也劝项羽赶快除掉刘邦,于是项羽下令犒劳士兵,明天一早就向刘邦进攻。刘邦当时只有10万人,在兵力上完全处于劣势。在大难就要临头之际,刘邦却来了救星。这个救星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和刘邦的谋臣张良交往甚密,张良曾救过他的命。他听说马上就要向刘邦进攻,就连夜驰入刘邦军中,想把张良带走。张良却对他说:“沛公有大难,我作为谋臣不能一声不吭就走,要走也得把这个事情告诉他。”刘邦听了大惊,要张良赶快考虑对策。张良找到项伯说合,又说刘邦愿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终于答应代为说情。项伯即连夜返回,劝告项羽说:“刘邦若不先入关,你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到这里。人家是功臣,你要加害功臣,这是不义之举。况且,人家对财物妇女一律不取,连降王子婴也没有擅自发落,就等你前往共同处置呢!刘邦明天前来当面谢罪,你不如就此与他修好。”项羽表示同意,取消了进攻计划。
第二天一早,高祖率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骑兵来到项羽的营帐鸿门。刘邦十分恭谦,见了项羽便下拜:“未知将军入关,有失远迎,今天特上门谢罪。”并地相告:“我不过是与你相约先入关而已。除了与民约法三章外一切照常,请将军不要听小人之言,明察实情。”项羽是个粗人,本来还想要摆摆刘邦的“罪状”,但见刘邦说的句句在理上,便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并摆下酒宴加以款待。宴席上明争暗斗,剑拔弩张,演出了历史上流传千古的“鸿门宴”。鸿门宴后,项羽以最高统帅的身份,立诸将为王、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并前往封地南郑。项羽当时只给了他3万士兵,加上自愿随从的几万人,也不到10万人。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袭击,也为了向项羽表示不再东出争夺天下,刘邦接受张良建议,把通往汉中的栈道烧了。这样,从陈胜开始反秦到奏灭亡,长达三年的战乱暂时平息。
楚汉相争
结束了反秦斗争后,各路豪杰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共同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暂时的凝聚力,之间的矛盾也就开始浮现出来。由于项羽分封不均,矛盾的中心又集中到项羽身上。很快,齐、赵两国就开始了与项羽的战争。
这时候的刘邦,除了拥有天时以外,并不拥有地利与人和。因为贫瘠的南郑并不能为他提供足以发动反项羽战争的物质储备,而他的军队到了贫瘠的南郑后,偏偏不服水土,日夜思归,若再不决断的括,恐生哗变。但刘邦恰恰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在他拥有了齐国田荣起兵反项羽的天时以后,萧何又向他推荐了今后的开国元勋韩信,所以,刘邦断然出兵。公元206年五月,刘邦以萧何为丞相,留守巴蜀,自己则和韩信率大军暗度陈仓,很快占领了整个关中,楚汉战争爆发。
如果说受封汉王前的刘邦还是一个豪杰的话,那么受封后的刘邦就开始了向统治豪杰的王者转变的过程。公元前205年十一月,正当项羽与齐、赵激战时,高祖率兵出关向中原进军。从这时起,刘邦开始将各路豪杰收归麾下:河南王申阳主动投降;郑昌被韩信击破,也被迫投降;西魏王豹带兵投降;殷王司马欣被击败后俘虏,一时声势浩大。同时,为瓦解敌方和巩固后方,他下令若敌方将领率万人以一郡降封为万户,又下令开放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令民耕种。此举尽得天下民心。
四月,刘邦在占据洛阳后,率各路豪杰军队56万人东向伐楚,很快攻下了彭城。项羽起初并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的如意算盘是把齐国彻底击破后,再全力对付刘邦。这时听说刘邦已经占领彭城,不得不便率领精兵3万,急返彭城。项羽毕竟拥有过人的勇猛,麾下也兵强马壮,到彭城后向汉军发动进攻,一日之中,大破刘邦。刘邦率部沿谷、泅二水退逃,被杀死十几万人。又在灵璧东濉水上被项羽追上,又有十几万汉军被杀死,“濉水为之不流”。刘邦仅与数十骑逃脱,路上恰遇女儿和儿子,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虏。各路诸侯看到刘邦大败,纷纷叛离。刘邦退到荥阳,陷入困境之中。但经略关中的萧何却又一次救了他。萧何将关中56岁以上的老人和不满20岁的青年都征入部队,派来增援刘邦,刘邦又收集了一些残兵败卒,再加上韩信也收兵前来会合,刘邦方得以恢复元气。
痛定思痛,刘邦在大败于项羽后,将初出关中时的骄傲情绪放下,开始考虑如何对付强大的项羽。他先是稳住阵脚,在荥阳南边京、索之间击破楚军,保证了后方的稳定。之后又派说客说降英布叛楚。英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他的反叛不仅使项羽丧失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由于项羽要分兵平叛,也给刘邦的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
当时,汉军在荥阳一带设防。为了保证军粮,汉军修筑甬道,从黄河上通过,到原秦的大粮仓敖苍去搬运粮食。项羽却多次侵夺汉军的甬道,使汉军缺乏粮食。
粮道一断,荥阳城又被项羽围困,刘邦无奈,向项羽请和,以荥阳以西为汉;项羽准备答应,但范增认为:“现在要彻底消灭汉已很容易,如果放过这个机会,以后肯定要后悔。”于是,项羽不再同意讲和。刘邦就使用之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派使者来劝降,刘邦让人捧着丰盛的食物去招待。看见使者,假装惊愕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卸是项王使者。”然后把好莱好饭拿走,换上很差的饭菜。使者很生气,回去报告项羽。项羽从此怀疑范增与汉私通,范增提的一些主张不再采纳。范增为此大怒,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局已基本定了,大王你好自为之吧。你让我还是做一个普通百姓安度天年吧。”项羽同意。这样,范增就离开了项羽,还没有走到彭城,背上生疮、气愤而死。
范增走后,项羽还能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围攻荥阳。刘邦困在荥阳,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拥有精兵的韩信身上。此时,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以为一定是韩信发兵救援的消息,没想到打开信一看,是韩信要求刘邦给封一个假齐王的封号,这下刘邦可气坏了,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你发兵援,你不来救,竞要自立为王……”站在旁边的张良、陈平赶紧对他耳语:“如今你正处在困境中,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既然禁止不住,何不就势封他为齐王,好好待他,让他好好地守住齐地,不生二心,不这样,恐怕韩信就要反叛。”刘邦听了,立将怒气忍了回去,改口说:“大丈夫兴兵平定诸侯各国,要做就做真的,为什么要做假的呢?”于是派张良持诏书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调韩信的兵来打楚军。但韩信援兵迟迟不来,城内将士连日苦战,精疲力竭,加上粮绝乏食,朝不保夕,为此刘邦焦急万分。张良陈平本来足智多谋,此时也回天乏术。正在发愁时,中军帐中进来一将,刘邦一看,来人是汉将纪信。
将军纪信建议高祖,让自己代替高祖假装投降,以使高祖借机述离。接着刘邦召入陈平,把纪信愿以死诈降一计告知。陈平听后大喜,又想出一条妙计,在刘邦耳边一说,刘邦连连称妙。
于是他们就分头行动去了。这边,项羽接到汉使送来的“降书”后,很是兴奋,忙问汉使:“你家主公何时出降?”汉使答道:“今夜就会出降。”
夜半时分,城东门突然洞开,出来一群身着甲胄的妇女,楚军正在狐疑,只听一阵娇滴滴的女声叫道:“我等妇道人家没衣没食,只好逃出求生,请将军们高抬贵手,赏我一线生机。”
楚军那班兵,多时没闻女人味,如今在此看呆了。其他几个城门的守军也到这里来看热闹。趁着这个机会,刘邦带着陈平、张良、夏侯婴、樊哙等人溜出了城。
天亮时分,妇女们已走得差不多了,城内出来了一乘龙车,当中端坐一位王者。楚军一见,都以为是刘邦出降来了,赶紧入报项羽。项羽走近细看,车上那人穿的是汉王衣服,容貌却不大像。
项羽厉声问道:“你是何人,敢来冒充汉王?”车中人回答:“我乃汉将纪信。”项羽知己上当,只得气呼呼地下令把纪信连人带车统统烧成灰。
纪信、陈平合演的这出声东击西的闹剧,保证了刘邦的指挥部及汉军主力安全撤离了荥阳,十分精彩,当然其中也付出了相当的牺牲作代价。纪信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向刘邦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项羽占领荥阳后,接着又攻克重镇成皋。公元前203年10月,成皋被刘邦收复。刘邦攻占成皋后,立即进围荥阳。项羽听说成皋失守,立即回师。刘邦撤围后退,两军在荥阳东北的广武山形成对峙。对峙数月后,形势开始对项羽不利。因为刘邦在夺取成皋后,可以从敖仓取得军粮,而楚军却由于彭越在后方经常袭击粮道,楚军军粮供应不上。但这时的项羽,已经没有了范增这个高参为他出谋划策,不过他为了逼迫刘邦投降,倒也想出了一个方法。项羽把刘邦做了俘虏的父亲太公带到了阵前,对刘邦说:“现在你不赶快投降,我把你的父亲烹了。”不抖刘邦对此毫无所惧,竞说:“我和你曾在怀王麾下共事,‘约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那就看在兄弟份上也分给我一碗汤吧。”刘邦与项羽斗智而不斗勇,又历数项羽十大罪状,气得项羽弯弓搭箭,差点将刘邦射死。
双方这样对峙了10个月,最后在辩士侯公的说合下,刘邦和项羽约定: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边属汉,东边归楚。项羽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鸿沟之约后,项羽率兵东去,而刘邦却露出了其市井无赖的性格。他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向楚军追击。这时,楚大司马周殷也被高祖劝降,淮南王英布也带兵前来会战。这样,汉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到十二月,双方在垓下会战,汉军30万人团团围住了项羽。
项羽此时已是穷途末路,无论在谋臣、良将、兵力方面已比不上刘邦。无奈之中,项羽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名篇,在宠妾引颈后率800骑突围,最后在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力战后自刎。楚汉战争终于以高祖的胜利而告终。
治国齐家
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主要精力开始用到如何统治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上来。刘邦首先要做的,就是南面为君。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在假意推辞后,在各诸侯王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君主。
刘邦称帝后,为避免自己建立的汉王朝像秦那样二世而亡,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异姓王的问题。
在建国之初,刘邦就将韩信、英布等开国元勋分封为诸侯,他们各自“拥兵据地”,擅长军事,不少人对刘邦怀有不轨之心。这当然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称帝不久,刘邦就开始了“烹走狗”的削藩历程。而其中最酷烈的要算解决韩信了。
韩信在反秦起义中,先投靠了项羽,但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并因违反军纪而被抓,韩信想方设法地逃了出来。逃亡路上,韩信贫病交加,差点饿死在过河的船上,幸得一撑船妇人以一碗饭相救,方才活下来。之后韩信见刘邦势力日盛,于是前往投靠,但在刘邦处仍不得重用,无奈之下准备随东逃的士兵离开关中,不料途中被对他极为欣赏的萧何追了回来。之后韩信时来运转,被刘邦登台拜将,随同刘邦开始了楚汉战争的征伐,并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最后将项羽逼死在江边。韩信为汉王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使之成为汉初最大的异姓王。但韩信毕竟“功高震主”,使刘邦不得不对他有几分忌惮,加上韩信在刘邦这个无耻小儿的手下为臣,自然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吕太后伞萧何用计,亲自将韩信逼死在长乐宫中。“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救他命的撑船妇人和吕太后)”,这副对联是韩信一生的写照。
刘邦借刀杀掉韩信后,又经过7年不懈的努力,除把长沙王吴商作为点缀外,先后消灭了其他异姓王,消除了汉王朝建国之初的一大隐患。
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较为妥当地解决了安置中小将领的问题。至于对六国的残余贵族,刘邦也同样没有忘记要消除他们。公元前198年,他接受娄敬的建议,把六国的残余贵族和各地的一些名门豪族都迁到了关中。这样一束,即便于刘邦对他们进行控制,也使他们丧失了当地的社会基础。
为了更加稳固统治,刘邦即位后还极力强化皇权。这是因为不少人仍然保持着战国以来那种“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旧观念。故此,必须从礼仪规制和观念道德上加以引导、整肃。刘邦先是确立了“冬无二日,地无二王”的皇权思想,使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称臣,不再让刘邦拜见,然后下诏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他既可以名正言顺地拜见太上皇,又借机更加宣扬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后来,刘邦又杀曾在楚汉战争中放他一马的项羽大将丁公而拜把他杀得狼狈而逃的李布为官,杀鸡儆猴,百官无不震惊而抖擞拜服。
刘邦不只是引导、整合,也采取铁腕手段打击权臣,巩固皇权。使汉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
在巩固政治统治的同时,刘邦还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发展社会经济的思路上。经过长达8年的战乱,建国之初的汉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刘邦虽然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体制,却没有继续沿袭秦王朝法家的统治思想,而是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精华,加以整合升华,制订了一套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统治政策。
刘邦首先采取措施,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释放囚犯,流民返乡,军人复员,解放奴婢,鼓励生育。同时,调整土地,发展地主经济。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的赋税制度基础上,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除了轻徭薄赋,刘邦还通过“赐爵”、“复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刘邦也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宽对私人工商业的限制。结果不仅振兴了工商业,也促进了农业生产。
为了保证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刘邦还比较妥当地解决了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他采用“和亲”策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这样一来,匈奴对中原的骚扰大为减少,汉、匈之间的关系暂时出现了和平,从而给中原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
由于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汉初的农业生产大大发展,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然而,汉高祖刘邦也已经心力交瘁。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
汉惠帝刘盈
(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曾用年号:无
谥号:孝惠
庙号:无
安葬地:安陵
公元前211年,刘盈生于沛郡丰邑阳里。
公元前205年,刘盈被立为王太子,公元前202年,改立为皇太子。
公元前195年,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刘盈大规模修筑长安城。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9年,刘盈先后下诏,制订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
公元前191年,刘盈废除了限制思想文化发展的“挟书律”。
公元前188年,刘盈逝世。
俗话说:“将门虎子”。刘邦以一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但继承他皇位的汉惠帝刘盈,却是一个生活在母亲擅权阴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业绩寥寥无几,不过对于资质浅薄的汉惠帝而言,他只要保证坚决执行父亲创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尽职守,就可国泰民安了。的确,汉惠帝也在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凭这一点,汉惠帝也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了。
庸碌无为承上启下
说起汉惠帝的柔弱,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惠帝出生后,父亲刘邦就不断“闹革命”,使他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和惊恐不安之中。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之初,刘盈又屡次逃亡,甚至在随父亲逃亡的过程中,险些被父亲扔下车去,幸得大仆夏侯婴劝说,方得以全身而退。之后,刘盈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被刘邦送到了后方。
刘邦称帝后,刘盈以王太子身份升任皇大于,但刘邦不喜其过于柔弱,竞屡次想废掉他而立赵王如意,最后在母亲吕太后的多方运作下,方得以保全太子地位。待位极九重后,又被母亲吕太后专权压制,性格中难免多了一些唯唯诺诺的成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短短七年的统治中,为巩固汉朝江山作出的贡献。
汉惠帝统治的7年,是王朝更加巩固的时期。汉惠帝的统治政策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更为明显。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惠帝大力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即位伊始,他就下诏减租,恢复“十五税一”。这对农民来说多少减轻了一些负担。之后,又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人口的迅速发展和推动商业发展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终于结束了汉朝建立以来社会相对不稳定的局面。
汉惠帝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也做了较大调整。当时,不仅黄老思想已取代秦的法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对各种思想也开始解禁。公元前19l牟,汉惠帝废除秦始皇下令“焚书”而颁布的“挟书律”,从而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一定限制,民间藏书纷纷出现,特别是秦代受到压制的思想又重新抬头,为以后汉帝的“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上,汉惠帝效法高祖,继续与匈奴冒顿单于和亲。
此外,惠帝在位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称道,这就是长安城的修建。汉朝将国都设在长安后,只建造了长乐宫和未央宫,但没有修筑城墙。为了使长安更像一个国都,以表明西汉王朝的强盛,也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封建王朝的中央机构,汉惠帝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安周围的城墙。这项工程从公元前194年开始动工,到公元前190年完成,先后进行了五次修筑。长安城建成后,周围有6里(实测为25100米),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与它媲美。
长安城四面有12座城门,每面有三座,其中以宣平门最为重要,是当时出入最频繁的城门。而每个城门又都三个门道:左道为出,右道为入,中间是“驰道”,专供皇帝使用。在城墙修筑完工后,第二年又在城中修建了“西市”,并对秦时最大的粮仓~“敖仓”进行了改建。可以说,汉长安城的规模在汉惠帝时已经基本完成。
在完成长安城的修建后,汉惠帝的生命也开始走向尽头。汉惠帝即位后,虽说是万人尊崇,但生活在独断专行的母亲管制下,却也郁郁寡欢,很是不幸。
汉惠帝很多事情并不能做主,就连册立皇后都是由母亲吕太后为他一手操办。其婚礼很是隆重,史载仅聘金就用黄金两万斤。但这是一桩十分荒唐的婚姻,皇后张氏是汉惠帝亲外甥女,吕后为了亲上加亲,就把她嫁给汉惠帝。张氏被立为皇后以后,吕后曾想方设法让她生子,但张氏却始终没有怀孕。无奈,吕后就让她谎称怀孕,取后官美人之子作儿子,杀其生母,立为太子。后汉惠帝去世,即立为皇帝,由吕后临朝听制,公元前180年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张皇后被废,死于公元前163半。
刘邦乃是登徒子一个,在战争期间还有所收敛,但取得天下后,刘邦的身边也就多了如云的美女,年老色衰的吕后自然就备受冷落。待到拨开云雾见明月,贵为太后的吕后也就不可能放过那些刘邦宠妃。其中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的伞运更加悲惨。吕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中,拔掉头发,戴枷具,穿着红色囚衣舂米。为了,她下令把赵王如意骗至京师,用药酒毒死。然后斩断戚夫人四肢,挖眼熏耳,让她吃药致哑,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
吕后的所作所为使为人“荏弱”的汉惠帝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他知道“人彘”就是戚夫人后,大哭不止,生病有一年之久,从此不理朝政,每日饮酒淫乐。公元前188年,在位7年的汉惠帝英年早逝,享年22岁。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曾用年号:无
谥号:孝文帝
庙号:太宗
安葬地:霸陵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
公元前195年,刘恒被封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文帝刘恒逝世。
刘恒能当上皇帝,也要拜吕启所赐。刘邦有八子,但吕后只生了汉惠帝刘盈。刘盈死后,吕后为了掌权,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有4人为其所害,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待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大臣们在一番权衡之后,终于把名不见经传的刘恒扶上皇位。刘恒同他的父亲刘邦一样,在皇位来历不明时,总要找一个传说来说明皇帝本来就应该他做。于是刘邦临幸刘恒母亲薄夫人时,薄夫人就梦见了巨龙盘身,然后刘恒就出生了。但不管刘恒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毕竟是“文景之治”的建设者之一,也是西汉王朝的明君之一。之所以在刘恒和儿子统治时期出现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首先要归功于刘邦和刘盈的苦心经营,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在于刘恒“贤智温良”的性格。正是他这种性格,才使得汉王朝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得以贯彻和延续,更进一步把老百姓从战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和他的儿子刘启不遗余力的积累,为后来建立伟大的功勋莫好了根基。
不鸣则已
刘恒的出生倒还有些曲折,他的母亲是楚汉战争中魏王豹的宫人,姓薄,她同其他宫人被送到荥阳织布。有一次刘邦闲逛到了织布的房子里,见一女于有些姿色,就把她要进了后宫,此人就是薄夫人,但很快就把她忘了。过了一年,刘邦总算想起了还有这么个女子,于是把她召来“幸之”。就此一“幸”,薄氏在公元前加年生了刘恒。
刘邦后来又把她忘了,薄氏母子只得地活着,谁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虑,处处谨慎小心,刘恒也就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贤智温良”的印象。公元前197年,通过萧何等33位朝臣举荐,7岁的刘恒总算时来运转,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倒很同情薄夫人,让她去代国陪伴儿子。
薄夫人和刘恒本以为此生必定老死边陲。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降临了。吕氏死后,宫廷发生变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诛杀诸吕,控制了朝政。此时,大臣们开始筹划皇位的继承。大家认为当时的小皇帝刘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后代,不宜保留;齐王刘襄虽说是高皇帝的嫡长孙,但外舅是恶人不能立;淮南王刘长年幼,母亲娘家人又很坏,不能立。权衡来去,最后认为代王是现存高皇帝儿子中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而且立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再加上他的仁孝天下皆知,是最合适的人选。
面对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刘恒自然不敢相信,于是同母亲薄夫人商量。薄夫人此前曾在汉宫备尝艰难,深知宫闱权力之争风云变幻,残酷无情,也不敢贸然决定,便派弟弟薄昭偷偷地入长安打听。薄昭很快回复,说事实如此,无可怀疑。这样,刘恒在随从的陪同下,半信半疑地登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直到走到离长安城约50里的高陵,刘恒仍然不相信要他作皇帝的事情是真的,他停了下来,派随从前往长安探风。不久随从回报,说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等侯多时。刘恒于是命车队快马加鞭赶到了渭桥。群臣拜见,口口称臣,刘恒也下车一一还礼。太尉周勃跪在地上,从怀里拿出皇帝玉玺,准备献给刘恒。刘恒没有接受,但并非不愿当皇帝,只是周勃的作法大简单草率了。
刘恒很快进了代国驻京办事处,群臣也一齐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大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部、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8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于是刘恒先面西以宾主礼说了三遍“不敢当”;然后又面南以君臣礼说了两遍“不敢当”。既然用起了君臣礼,那就是已经答应当皇帝了。群臣最后献上玉玺和符节。刘恒于是即“天子位”,当晚就住进了皇帝寝宫未央宫。
从唯唯诺诺到君临天下,地位的转变使刘恒内心一直压制的权力欲开始膨胀,这样得来的皇位,他当然不想轻易失去,于是刘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恒就是那种得了便宜就卖乖的小人,刚登上皇位后,他就下令全国大赦,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厩,脯五日。”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新皇帝即位后的祥和气氛,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刘恒,一个曾经落魄的皇子,现在已经成为呼风唤雨的帝国皇帝了。
在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后,刘恒开始把精力放在巩固自己的统治上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恒当然不会忘记与他在边远小国共渡难关的随从们。他即位后,就把卫护皇宫的重担收交给随从宋昌和张武,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之后又对跟随他进京的随从封官晋爵,一时间,代国臣僚在刘恒的提拔下,逐渐风光起来。刘恒把亲信安插到各要害部门,逐渐排挤掉了不满他登基的大臣,使得来不易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刘恒还算是一个好皇帝,为了汉王朝的江山社稷,他并不是一味地倚重亲信,恣乱朝廷,而是知人善任,先后提拔了一批贤能之士。同时,刘恒又通过表彰、赏赐功臣的方法,将平叛有功的前朝重臣赏赐的赏赐,封爵的封爵,迅速地笼络了人心。之后,刘恒又恢复了刘氏宗族在吕后当政时期被削被夺的封地和其他利益,还给曾随从刘邦征战乒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吃人家嘴软”,这些拿了刘恒钱财的臣僚国戚,自然就迅速地聚集到刘恒的周围,这样,以刘恒为中心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就形成了。
“恩威并重”,在给予赏赐的同时,刘恒还对位高权重的大臣进行抑制和排挤。刘恒即位不久,就下诏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国里去;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开,或朝廷特许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送到封国。这是一道对上层人物关系重大的命令,列侯们除了爵位以外,还想在京师寻找到有权力的职位,所以托辞不走。这道诏书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下达一年之久仍不见行动。刘恒有些恼火,再次下诏说:“前时诏书要列侯各到封国,托辞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请他为我率领列侯到封国。”刘恒要丞相带头到封国,以此挡回列侯们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这样做不仅是治国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列侯们的真正器重。于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也就回到了他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曲沃县东)。
周勃这个诛灭诸吕,拥戴刘恒当皇帝的头号功臣,刘恒确实感激他,给了他最高的奖赏。但他对周勃却不如对自己的旧属那样放心使用,所以在刘恒稳定自己的地位后,开始着手打压权力过大的周勃,拜其为相后又罢其相,然后又再度拜其为相,最后还是以列侯归国的名义把周勃免了职。
后来,有人上书说,周勃要造反,刘恒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幸亏周勃与薄昭有些交情,通过薄昭向薄太后解释。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会造反,她说:“绛侯怀揣皇帝玉玺,统帅长安北军的时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会造反?”刘恒听后,又亲自调阅了周勃的案卷,确无造反证据,这才放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周勃出狱后,又活了9年。刘恒最终未让周勃横死,算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了。
勤俭持家
刘恒并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皇帝,还只是一个守成皇帝,只不过,他这种守咸,要比汉惠帝在位时的形势要更为稳定,再加上汉初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在刘恒身上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就凭借这两点,汉文帝刘恒就能取得“文景之治”的功绩。
刘恒自公元前180年末开始,至公元前157年,当了23年皇帝。在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也许是他本身就不是在奢华中成长生活,况且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地位也比较低下,因此得以接触到社会中下层人物,对他们的生活也较为了解,也希望能够为这些贫下中农带来一些生活上的转变。当然,作为统治者来说,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除了要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还需要得到被统治阶级至少不是反对的态度。因此,刘恒在他即位不久,就接连下了两道旨在赡养鳏寡孤独、贫穷困窘的人的诏书。为了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曾“开藉田”,“亲率耕,以给宗庙粱盛”,又采纳晁错“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主张,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税。公元前167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税”。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朝国力迅速恢复,文景之治的局面终于有了雏形。此外,无论从国政、吏政,还是自我要求、皇亲约束等方面,刘恒都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做法。
公元前179年,刘恒即位不久,就和平地解决了南粤问题。秦末农民起义之际,南海郡尉赵伦乘机扩大势力,听到秦朝灭亡,就合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邦无力远征,派使者立赵伦为南粤王,要他在当地和南粤族各部,与汉朝能使,不要扰乱附近各郡。到了吕后时期,吕后认为南粤是蛮夷,断绝了两地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于是,赵伦恼羞成怒,就自号南武帝,发兵攻打长沙郡,吕后派兵征伐,屡屡败归。赵伦本是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北)人,虽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乡。他听说先人坟墓已被破坏,亲族兄弟被杀,更为恼火,发书要求汉朝撤离长沙郡的驻军,给他进去亲族兄弟。刘恒即位后,下令修复了赵伦先人的坟墓,派人慰问了他在真定的亲人,还给赵伦的亲族兄弟以尊贵地位。然后派使者持诏书和礼物去见赵伦,并告诉他只要削去帝号,不再扰乱附近郡国,则承认他为南粤王,允许他自治,与汉朝通使往来,赵伦同意了。
对于北方的匈奴,刘恒基本采取和亲与防御政策,保持边塞地区的安定。刘恒还采纳了晁错“徙民实边”的建议,招募内地居民迁往边塞,为其提供生活、生产条件,亦兵亦农,世代居住,形成防御力量。
汉文帝刘恒不论在国事开支方面还是在个人用度方面,都精打细算,简朴从事。在刘恒当皇帝的23年中,宫室、苑囿、狗马及各种装饰器物都无所增加。他曾想在骊山建一座供宴游用的露台,找来工匠合计了一下,需要“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刘恒于是作罢。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绸料衣;他宠幸慎夫人,但不让她穿拖到地面的长衣,帷帐不准用带有绣花的贵重丝织品,以免带起奢侈浮华的风气。
汉文帝时曾与大臣两次讨论刑罚问题。公元前178年讨论废除连坐法。陈平、周勃便按照刘恒的意思,宣布废除有关收孥连坐的一切法律条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为官府奴婢,没有罪的不受牵连。公元前167年讨论废除肉刑。针对当时肉刑过滥的现实,文帝给御史大夫下令废除肉刑,用别的办法代替。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根据这个诏令制订了一个取代肉刑的法令,经汉文帝批准于当年颁布。
汉文帝刘恒从谏如流,在诤谏面前,他肯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及时纠正。有一次刘恒走进郎署,与署长冯唐闲谈,知道冯唐祖上是赵国人,父亲时住代郡,而他自己曾为代王,就对冯唐说:“在当代王时,厨师上饭时说战国时赵国有个将军叫李齐,很能打仗,后来每吃饭时就想到这个李齐。”他问冯唐知否李齐其人;冯唐说:赵国的将军最著名的是廉颇和,接着又讲了廉颇和李牧的许多事迹。刘恒越听越高兴,拍着大腿说:“唉呀!我要是有廉颇和李牧那样的将军,就不用担心匈奴了!”冯唐却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很生气,过了好大一会,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廉颇、李牧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赵国君主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自主权力,不干涉他们的具体事务,只要求他们打胜仗。而现在魏尚光云中郡大守,优待士卒,打了很多胜仗,匈奴不敢接近云中,但却因上报战功时交的敌人首级比他报的数字差六个人头,陛下就把他罢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赏,出了小错受重罚。所以说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听了很高兴,当天就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恢复他的云中太守职务,并任命冯为车骑都尉。
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桥,被一个行人惊了拉车的马,于是此人被抓来交由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是个严格执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汉文帝面前据理争辩著名。他仔细审讯了此人,得知此人是因为听到车马声音,远避不及,而躲在桥下,过了好一会,以为车马已过,却不料出来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车马,撒腿逃跑,车马被惊。按法律规定,这种情况要“罚金四两”,张释之就这样判决了。刘恒大为不满,说:“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驯,要是别的马,不就伤了我吗?廷尉却只判了个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要判重了,会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当时要是就地把这人杀掉,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标准,一有偏差就会使天下的司法官丢开法律随意处罚。因此只能严格按律判决,希望陛下体察。”过了好一会,文帝说:“廷尉是对的。”汉文帝刘恒就是在这样情形下,才获得了“文景之治”这样优秀的政绩。不过,在他统治时期,对汉室宗族以安抚为主,使得汉初遗留下来的同姓王权力过大问题开始激化,到景帝时期才得以解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
公元前157年,刘恒卒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5岁。
刘启
(公元前189~公元前141年)
57年~公元前141年
曾用年号:前元、中元、后元
谥号:孝景皇帝
庙号:无
安葬地:阳陵
公元前189年,刘启出生。
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吴楚七国之乱”,三个月后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在未央宫中。
汉景帝刘启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回头浪子”,他年少时蛮横成性,直到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闯下弥天大祸后,方得以悔改。到了刘启即位后,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这种性格上的转变太过突兀,让人费解,不过,他的上台也值得庆幸,如果让比他更为骄蛮的兄长刘武上台执政,那么文景之治就将有可能不复存在了。现在看来,景帝所谓的仁慈,不过是御用文人对他的美化,刘启其实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的皇帝,名臣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周亚夫因为曾经反对立刘启为太子而遭致刘启的嫉恨,刘启上台后,很快就找到借口,将这个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周亚夫杀死。那为什么汉景帝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呢?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诸侯王威胁中央的局面。待平定七国之乱后,民心不稳,社会经济出现倒退的迹象,而刘启被分封为王的叔伯兄弟们又因为削藩而人心大乱,对于刘启的帝位产生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当皇帝的话,就不得不采取仁慈的统治政策,于是这位曾经蛮横成性的刘启皇帝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仁慈的美名:
平乱削藩
公元前157年,32岁的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同姓王可能谋反的问题,于是,他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
西汉开国之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很大,他们拥有军队,自置官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到丈帝时,诸侯王已经成为中央朝廷的严重威胁。
晁错胸怀大志,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景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内史,旋又拜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以为,藩王势力强大而又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之侄,至国以后,刘濞即收买人心,发展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取帝位。景帝为大予时,吴王太子入京,与其下棋争吵,被景帝误伤而死,刘濞怀恨在心,更加紧了准备叛乱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大的诸侯王。故此,晃错主张先削昊王的封地。晁错的主张遭到了外戚窦婴的反对,削吴的事只好暂时搁了下来。不过,此外的楚、赵、胶西分别以罪被削,楚王削了东海郡,赵王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削了6县,一时诸侯喧哗,反响强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错视为眼中钉。
吴王刘濞见朝廷削藩,就开始会同其他诸侯王发动叛乱。他以诛晁错、安杜稷的名义,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首先在广陵起兵,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临淄;赵则与吴兵汇合西进。如此以吴王为首,卷入叛乱的共有7个藩王,史称“七国之乱”。他们以“清君侧”为借口,一时势大。景帝刘启在慌乱之中,又听了与晁错有隙的袁盎的谗言,杀了晁错,以为天下战事自平,但他错了。
景帝杀晁错,自然让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诏谕却受到了吴王无情的嘲笑:“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还有谁配给我下诏?”他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叛乱了。此时,景帝方才后悔杀了晁错,急忙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籍,派大尉周亚夫率36将军计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莱阳,监视战局。汉朝毕竟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实力自然要强过吴楚七国,不出三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从此,诸侯王只能享用王国的租税,而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休养生息
景帝即位后,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方针,继续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景帝即位后,就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发展生产。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他又宣布减免一半田租,将田租从汉文帝时期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景帝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直到晚年,还不断地强调农桑之本的重要。为了与民休息,景帝颇深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间,除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轻刑也是景帝比较重视的一项安民措施。景帝曾数次大赦天下,并废除了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将其改为弃市。为了避免枉屈无辜,景帝,强调决狱务必先宽,即使不当,也不为过,要求判案时尽管依据律文应该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须重新评议,一切都要体现宽厚仁慈。
景帝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百家争鸣。景帝在崇尚黄老道学的同时,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诗》、《书》、《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胡毋生为博士,这种活跃局面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
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但是尽管汉匈和亲,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从未进行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景帝在位期间,维护安定,与民休息,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终于发展出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升平时代。
对于一位君主来说,能够识才泽贤,固然不易,而能够不以好恶定去就,是非分明,就更不容易了。景帝用人,均力图做到择贤而任,用其所长。
外戚是汉室从高祖时起就很敏感的问题。景帝对此颇能分清彼此,不以偏概全,既不让外戚专权,又能任用确有才能的外戚以适当的官职。
景帝于公元前141年死在未央宫中,在位16年。终年48岁。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帝
庙号:无
安葬地:茂陵
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
公元前150年,刘彻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40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逝世。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名列前茅的皇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这个皇帝一直被史学家评为一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原因在于,他先是放弃了汉初以来一直执行的黄老无为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踏上中国政治的舞台,之后统治中国的思想长达2000余年。完成了思想统治的汉武帝,凭借着文帝景帝这些老祖宗给他留下的家底,挑起了匈汉之间的战争,被那些史学家认为他是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史学家还说汉武帝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是这样的吗?如果用第三只眼睛看汉武帝,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武帝不过是个像隋炀帝一般的败家子而已。他们的不同只是,汉武帝之后,西汉还苟延了一个世纪,而隋炀帝则亡了国。
让我们还是先从汉武帝的第一个伟大的功劳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扶为正统,对他的统治而言,还真是统一了思想,巩固了他的统治。但正是他的这一举动,“儒术”便逐渐桎梏了中国人的思维,使得中国在今后的两千年内,思想、科技等学科逐渐落后西方,直接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初的被动挨打。而他发动的与匈奴之间的消耗战,是拖垮了匈奴,使得匈奴无法与中原为敌,也无法阻挠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才不致被中断。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又加上他实在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物,把老祖宗惨淡经营传下来的家底消耗得一干二净,使得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刘彻死后,差点面临崩溃的局面。
总的说来,汉武帝是一个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一个创新皇帝,也只有他敢于“变”,才使中国封建体制能维持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就凭这一点,汉武帝已经值得那些有封建残余的史学家们赞美的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道理说,刘彻也不算是一个正统皇帝,因为他是父亲汉景帝刘启废掉太子刘荣后,才把他提上去当太子的。所以,刘彻的出生也被传说给神化了。这个传说也大没有新意,不过就是其母王美人曾梦见太阳入怀而已,不过,对于科学尚不发达,迷信横行的那一时代而言,这个传说已经能够镇得住人了。
刘彻能当上皇太子,全靠他的姑妈长公主刘膘帮忙。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彻,刘彻也算是聪明伶俐,回答道:“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给她。”这也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这句话让长公主和在场的汉景帝是高兴,不久就把7岁的刘彻立为皇太子。
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便精心培育,请来德高望重的卫纶来做刘彻的老师。本来就聪明的刘彻还很喜欢学习,涉猎极广,对儒学经典、骑射、文学,都有很大兴趣,这就对他日后创出一番所谓的伟大功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终于迎来位及九重的那一天,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开始自己丰功伟业的创造历程。
即位之初的刘彻,首先要面临的是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汉初六、七十年间,以“清静无为”为特点的黄老之说盛行全国,这对安定政局、约法省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无为、放任,却给诸侯王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为非作恶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o到汉武帝继位,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汉武帝需要有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无为”思想,而儒家学说恰恰适应了这种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伦理各方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它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使它便于被统治阶级全面利用,尤其在升平时代以控制人民,更有适应性。
刘彻对儒学思想极为推崇,可他不得不面对以“好黄帝、言”的窦太皇太后为首的思想上和政治上反对改革的集团。这个集团主要以皇亲国戚为主,况且大权仍掌握在窦太皇太后的手中,因此,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刚开始实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就遭到了窦太皇太后的反对,新政不得不暂时废除。此后,汉武帝刘彻只有等到窦太皇太后死后,方才开始他的改革。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死,汉武帝摆脱了束缚,立即下令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清除了窦太皇太后安插在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系列改革,终止了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政治,采纳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这一时期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君权神授”,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时强调法治。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为汉武帝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很自然的。
汉武帝为独尊儒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养天下之士”,完全是培养文官人才的制度。朝廷由太常选拔18岁以上的优秀青年入学受业做博士弟子,郡国也可以挑选品学兼优的青年送到太学。学习一年,经过考试,则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甲等者并为郎官;下材而不通一艺的不用;如有特别优异的茂材异等,名字直接上报。这是教育与丢官相结合的制度,它定期地、经常地向朝廷输送文官,是政府各级官员的主要来源。这些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这样,儒学成为士人进身阶梯,把教育体制与用人制度和统一思想协调起来,天下士人为进人仕途,纷纷统一到儒家思想中来。
思想统一了,革新的绊脚石去掉了,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政。
由于武装立国等历史原因,汉朝到武帝时仍然是军人贵族政府。为打破这种局面,改变政府官员的构成,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并健全了由察举、大学、征召以及公车上书等组成的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
在充实、加强统制机构的同时,汉武帝还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由于丞相大多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权力往往超过皇权。汉武帝对这种丞相分权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上任后开始逐步改变这种情况。这时,适逢汉初功臣元老也大都去世,汉武帝便趁机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逐步改变军功贵族专权的状况,用儒生来为他的政治服务,通过一系列官制改革,取消军功贵族的特权地位,至公元前122年,武帝打破列侯拜相的旧制,任命出身贫苦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彻底摧毁了军功贵族的特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将其余的诸子在原封地内封侯,新封的侯国不再受原国王管辖,直接由各地的郡县来管理。这样,使得很多有权有势的诸侯王国大大地削弱了。
开拓疆土穷兵黩武
在对外政策及措施方面,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统一帝国。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以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种政治也助长了西北边疆和蒙古高原匈奴贵族的贪婪性和掠夺性,给西汉边疆的吏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也给西汉的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但是,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汉武帝刘彻当然不能视之为平常,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将军王恢的建议,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在马邑袭击匈奴。又派人去引诱匈奴进攻马邑。匈奴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来犯,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匈奴单于打下一座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单于。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险哪。”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只好空手而归。
汉武帝的谤击战没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匈汉战争中,汉武帝手下接连出现几位著名的将军:李广、和。李广号称“飞将军”,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李广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
有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愣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
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进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
卫青和霍去病更是在征伐匈奴的战争中,为汉武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骑兵三万,一路追击匈奴,一直追到长城外。匈奴以为汉军离他们还很远,一点也没防备。卫青在夜色的掩护下,急行六七百里,包围了匈奴。汉兵从四面八方冲进匈奴营地,打得匈奴部队四面逃窜,乱成一团。这一仗,卫青的人马一共俘获了一万五千多个俘虏,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第二年,汉武帝又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听到汉朝大批人马来攻,立即逃走。霍去病当时只是个校尉,立功心切,带了八百人追击,不久就发现了匈奴的营地。初生牛犊不怕虎,霍去病带领这八百壮士冲进匈奴大营,将几千匈奴兵冲得个稀巴烂,顺便还杀掉了匈奴一个大王,俘虏了单于的叔叔和匈奴相国,战斗结束,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之后,汉武帝麾下这几员大将把匈奴打得撤退到大沙漠以北,出现“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使中国北部地区得到开发。
打通了西域后,汉武帝派、苏武等人出使西域,结果留下了苏武牧羊的佳话,张骞还打通了中原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说起来,这功劳还是得归功于汉武帝的开拓疆土。
迷信求仙悔过罪己
自认为创下丰功伟绩的汉武帝,也跟秦始皇一般,自我感觉甚好,于是自我满足、骄奢淫逸,与秦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到处修建苑囿、宫殿,内饰穷极豪华。还染上了和秦始皇一样喜欢巡游的毛病。他先后出巡十几次,其中公元前110年的出巡是他一生中最庞大也是耗费最多的一次巡游,他先是到关外朔方,向匈奴炫耀军威;然后南下登中岳嵩山;东巡海上,又跑到泰山封禅,再沿海北上至陨石,再向西沿北郡经九原折回长安。行程达一万八千里,赶得上刊、猴子一个筋斗了。汉武帝沿途赏赐所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所费远远超过秦始皇。
耗费完国库,汉武帝还想着自己能长生不老,以便把这种当皇帝的感觉永远延续下去。于是他迷信鬼神,寻求长生不老仙药。出现了骗人的方士还能被封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赐黄金万斤,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长公主嫁给了他。但最后骗局败露,汉武帝恼羞成怒,腰斩了此人。但痴心不改,还不断派人到海上求仙。
老年汉武帝,疑神疑鬼,有一次梦见数千木人打他,醒后病倒,他认为是臣下诅咒造成的,于是出现“巫蛊之祸”。先后牵连其中并遭到杀害的有数万人,其中包括丞相公孙贺父子、武帝亲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皇后的侄儿长平侯等显贵人物。后来还把太子也给牵连进去,使得太子不得不假传圣旨捕斩江充,发兵攻占长安各要害部门,最后兵败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后来,丞相刘屈蓬和将军李广利因“巫蛊之祸”受到牵连,刘屈蓬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所统帅的7D000大军全军覆没。此时,一生多次大胜匈奴的汉武帝才醒悟过来,觉察到所谓巫蛊活动纯属江充等人制造的冤案,于是他诛灭了江充全家,中止了这一惨祸的继续。
也许是回光返照,临近驾崩的汉武帝才从一连串的挫折中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他开始检讨自己的过错,公元前89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出巡,走到矩定县(今山东广饶县北)时,看到农民正忙着春耕,他便拿起农具,亲自到田里参加劳动。他到泰山明堂里祭祀时,对着天地神灵和大臣们自我检查。不久,汉武帝又按大臣请求遣散了所有的方士,并于当年六月下“罪己诏”,标志着汉武帝一生政策的一大转折,自此以后他采取了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政策。经过两年的努力,社会又趋于安定。所以,就从这一点而言,汉武帝就足以位列中国皇帝中的明君之首了。对自己一生做出了比较明智的评价,并对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后,汉武帝已经日落西山。在完成了对身后事的安排后,汉武帝刘彻终于满足地闭上了眼睛。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逝世。葬茂陵,霍去病、卫青、霍光死后也葬在他的周围,继续效忠于他。
昭帝刘弗陵
(公元前95年~公元前74年)
7年~公元前74年
曾用年号:始元、元凤
谥号:孝昭帝
庙号:
安葬地:平陵
公元前95年,刘弗陵14个月而生,被汉武帝称为“钩弋子”。
公元前87年,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公元前81年,霍光主持的“盐铁会议”,使武帝后期濒临崩溃的西汉王朝重新焕发出一些生机。
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以及燕王刘旦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最后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77年,刘弗陵年满18岁,开始亲政。
公元前74年,刘弗陵暴病而亡,年仅21岁。
汉昭帝刘弗陵,也许是命太短,不然他像古代圣人尧那样14月而生,就应该能够像尧那样做出些让后世传诵的功绩来。不过刘弗陵虽然没有什么功绩,但拥有霍光这个掌权而不擅权的贤臣,也就足以让他高枕无忧了。不过,西汉王朝后期外戚专政擅权,自此而起,最后导致西汉的灭亡,汉昭帝刘弗陵重用外戚霍光,自然就成了始作俑者。
和其他“来路不正”的皇帝一样,刘弗陵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比较有意思的传说。这传说也是来自于他的出生,不过这次不是他的母亲梦见什么神啊鬼的,而是他的母亲的身世和他14月而生的奇特经历。
他的母亲从出生伊始就双拳握紧,不能伸开,当然,她还要长得漂亮才行,所以汉武帝刘彻出巡时,才会见到她,武帝才会伸出手轻轻一掰,她的两手立开。最后汉武帝心感奇特,而她又长得漂亮,就把她选进宫,号为“拳夫人”。武帝很宠爱“拳夫人”,不久便封她为婕妤。她搬进了未央宫中的一处宫馆~钩弋宫,武帝因而叫她“钩弋”。公元前95年,赵婕好妊娠,14个月后分娩,这就是刘弗陵。赵婕好怀胎14个月,让宫人议论纷纷。武帝听说后,说道:“听说当年尧也是14月而生,想不到钩弋也是如此。”遂使命名钩弋宫门为“尧母门”,婴儿号“钩弋子”,名弗陵,字不。
刘弗陵聪明伶俐,武帝很是喜爱,常对人说:“此儿像朕。”他出生的怪诞也使武帝奇异,武帝有心立钩弋于为继承人。但他害怕自己驾崩以后,少于年幼,母后临朝,出现当年吕后时的光景,遂犹疑不决。后来,拳夫人因事触怒武帝受责,不久抑郁而死。于是,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并由大臣霍光辅佐。
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钩弋子即帝位,是为昭帝。
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其姊鄂邑长公主住皇宫,抚养昭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政事无论大小,一切决于霍光。武帝时代热衷于对外用兵,内兴土木,致使国库耗空,民赋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汉武帝也算明君,知错就改,但毕竟他时日已不多,一年后病死,给昭帝君臣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幸得霍光匡失救弊,重整江山,加以挽救,才使得西汉王朝又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他在汉昭帝即位后,就开始大力改革,连续颁布了多道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措施,缓解了武帝以来的社会危机。
霍光推行的改革方针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为首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是武帝井盐、铁、酒官营政策的策划者,他热衷于武帝前期那种好大喜功的政策,反对转变治国方针。于是,朝臣之间在治国方针上发生严重分歧。公元前81年二月,政府举行了一场“盐铁会议”,就治国方针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辩论,霍光所代表的一方占了上风,经过这次会议,进一步促进、坚定了改革的治国方针。正是由于实行了转变,才能使濒临崩溃的西汉王朝又焕发出一些生机。
但是,朝臣内部的斗争却在进一步激化,“盐铁会议”后的第二年,便发生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密谋策的宫廷政变。
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在“盐铁会议”上与霍光对峙,最后失败,又加上他曾替子弟某官,遭到霍光的拒绝。因此,他对霍光非常憎恨。
霍光、上官桀两家虽是亲家,但两人之间还是因为权力而产生了矛盾。上官桀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必须将压在他头上的霍光除去。而鄂邑长公主又因霍光未答应给鄂邑长公主的情夫封官而心生怨恨,也想除掉霍光。
汉武帝三子燕王刘旦因太子自杀,次于早死,满以为帝位非他莫属,不想却传给了少子,故对昭帝不无怨十艮。
如此一来,四方一拍即合,着手行动。
上官桀和桑弘羊暗中收集霍光的过失,把材料交给燕王刘旦。刘旦遣人上疏弹劾霍光:“霍光出京去长安东的广明亭检阅御林军,道上称跸,大官供备饮食,借用天子仪仗;任人唯亲,他的长吏杨敞无功无垢却当上了搜粟都尉;他还擅自调动校尉。霍光专权自恣,臣怀疑他图谋不轨,愿归王室,宿卫京师,保卫皇上。”
上官桀和桑弘羊乘霍光休沐回家之际,劝昭帝把燕王的奏疏下发百官,罢免霍光。不料,汉昭帝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发。霍光上朝来见,年仅14的昭帝说:“大将军去广明亭检阅御林军,广明亭近在咫尺,何须准备饮食?调动校尉一事不出十日,燕王怎能得知?若大将军想图谋不轨,不需校尉。”
这样,一场旨在除掉霍光的计划泡汤了。
上官桀等人不甘心失败,决心铤而走险。他们决定由鄂邑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吃酒,借机杀掉霍光,然后除掉燕王刘旦,废黜昭帝,拥立上官桀为帝。不料,他们的阴谋被稻田使者燕仓侦知并告发,昭帝与霍光发兵肃杀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诛灭三族,鄂邑长公主、燕王自杀。这场政变粉碎后,朝政渐趋安定。
公元前77年,昭帝年满18岁,举行冠礼。按旧制,加冠之后,昭帝亲政,但军权大事仍委诸霍光。霍光执掌大权不专权跋扈,君臣相安无事。“成王不疑,昭帝委任霍光”,成为历史美谈。
在昭帝和霍光的治理下,汉帝国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中兴”局面。
昭帝亲政后的第三年,暴病而亡,年仅21岁。
宣帝刘询
(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
4年~公元前48年
曾用年号:地节、五凤、甘露、本始、神爵
谥号:孝宣帝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公元前91年,宣帝刘询出生,旋即因受“巫蛊事件”牵连而被关进监狱。
公元前86年,刘询获释,被列入宗室,这才开始过上富足的皇室生活。
公元前74年,刘询在以权臣霍光为首的大臣的拥立下,登上皇位,是为宣帝。
公元前邱年,霍光逝世、刘询开始着手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大权收归自己。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长达150多年的汉匈战争结束。
公元前49年,刘询逝世。
说起汉宣帝刘询,他应该算是个平民皇帝。他刚出生就在监狱里待到5岁,之后又长大在民间,有着坎坷的少年经历,因此,他对下层社会的生活比较了解。这些经历,使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长于深宫中的皇帝十分不同。所以他即位后,才出台了不少比较有利于百姓的统治措施,再现了西汉文景时期的兴盛局面。
稀里糊涂当皇帝
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刚出生五个月,就因祖父的谋反连坐进了班房,一直待到五岁方才出狱。在班房里还差点被昏了头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下令处死,幸好狱官邴吉坚持原则,才救了他一命。那是刘询四岁那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因为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惧和想保持权力富贵的渴望,使他变得多疑和暴戾。这时,一些方士对汉武帝说:“陛下所以得病,恐怕与邪气的冲犯有关。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气’,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统统杀掉,消除邪气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汉武帝马上下令:杀掉长安监狱中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深夜来到关押刘询的监狱宣布这一命令时,遭到正直狱官邴吉的拒绝,他说:“皇曾孙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邴吉刚正不阿。就此,幼小的刘询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彰了邴吉的行为。以后邴吉也成为了汉宣帝时期统治核心中的一员。
刘询小时候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敏好学,还喜欢结交朋友,跟着朋友斗鸡走马,甚至有时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种民间小混混的生活对于这个以后的皇帝还是带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俗话说嘛,“浪子回头金不换”,回过头来的浪子,始终要比那些生在皇宫,长在皇宫的愚蠢皇族要好得多。
他的“回头”,功臣是父亲的旧部张贺。张贺对刘询极为关心,从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刘询找老师,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刘询长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他娶了妻子,这就是以后的许皇后。不过,虽然如此,皇位离刘询还是十分遥远:他的登基,实在是有一些侥幸。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无子,皇位继承人就只有从诸侯王中选择了。其时,许多大臣都倾向于立汉武帝的儿子中惟一剩下的广陵王刘胥,但这一建议遭到了霍光的反对,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广陵王刘胥“内行不修”,但其实还是为了把持朝政。仅在位27天的皇帝刘贺被废,就充分说明了霍光的意图。广陵王刘胥不能当皇帝了,就只有经过反复挑选,由霍光做主,决定征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择时立为皇帝。可是,这位刘贺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把自己的原班人马带进朝中,冷落了抬举他的朝臣,霍光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朝廷大臣们联名上书皇大后,要求废掉刘贺的皇帝称号。这个倒霉的刘贺,刚做了27天皇帝就被无耻的霍光赶下了台。
废除刘贺之后,霍光经过反复排比和慎重考虑,选中了刘询。理由很简单,刘询来自民间,政治上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当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举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会触犯西汉朝廷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他比较年轻,年仅18岁,缺乏政治统治经验,立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于是,刘询一步登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位,并正式更名叫刘询。
忍中求变消灭霍氏
汉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光是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的后裔,深得汉武帝和汉昭帝的信任。作为三朝元老,经营多年的霍光当然要努力发展霍氏集团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所以,朝中除霍权倾朝野之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侄孙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自己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两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尤其是在废除了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宣帝当然不能容忍这些,你霍光不过是跟曾祖父刘彻和刘弗陵有些关系,与我刘询并非亲戚,不过是扶持我上台而已,还会有什么功劳?作为想创下一番事业的刘询,当然会把霍氏集团作为他亲政的最大障碍。早在民间时,刘询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变成了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但刘询没有像刘贺那样傻,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刘询即位伊始,当霍光故作姿态表示要还政于他时,他非常“诚恳”地回绝了,并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还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扶立之功。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此时的汉宣帝刘询还算对刚死的霍光客气,他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不过随后的刘询就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通过解除、明升暗降等方法,架空了霍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逐渐将大权收归自己手中。面对汉宣帝的全面夺权,霍氏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废除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叛乱很快遭到失败,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了霍皇后,将在西汉朝廷中经营盘踞了多年的霍氏势力一举消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完成了消灭霍氏势力的汉宣帝,开始掌握政权,日理万机,。
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君权。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曾设法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但此消彼长,汉武帝又设置了“中外朝”,结果尚书逐渐成为掌管机要的中枢机构,也就逐渐成为朝臣掌握大权的重要职务。领尚书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就是通过参与尚书事务,掌握了机要大权。汉宣帝为了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尚书制度进行改造。汉宣帝想来想去,还是自己身边服侍自己的宦官让人放心,于是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下令无论是吏民上书,还是诏令的拟定发布,都由中书负责,不需经过尚书,从制度上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但这样一来,又使得宦官成为为患朝廷的另一个集团。
把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后,汉宣帝又开始了对吏治的整顿。这一措施,一方面缘于汉宣帝曾生活在民间,深知要让老百姓无冤屈愁苦之事,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毕竟,用忠于自己的人要好得多。他把刺史、郡守的选用看成是整顿吏治的重要环节,每当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时,都要亲自过问,并要求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名责实”。和汉武帝专用“酷吏”的作法不同,汉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时,不仅使用了一大批干练精明的能吏去镇压不法豪强,而且还任用了大量“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去职理地方,由此大大改变了过去吏治苛严和败坏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势。
为了笼络人心,汉宣帝在平理冤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特色:“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主张执法严明,以惩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另一方面又废除苛法,平理冤狱,缓和社会矛盾。他先后制订增设廷尉平、废除“首匿连坐法”、赦免所有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刑狱审判的管理。汉宣帝在位25年,先后颁布了10次大赦令。
汉宣帝还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针对流民问题,宣帝曾多次下诏把公田交给流民和农民耕种,部分地解决了农民和土地脱离的问题。为防止农民的破产,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公元前67年下令减天下盐价,纠正了由来已久的盐价偏高、人民负担过重的错误,公元前55年下令减天下扣钱,并鼓励流民定居;公元前51年,又下令减少全国百姓算符的1/4。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地方官员都把全科农桑,发展生产看成了当时急务。汉宫帝还派农业专家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汉宣帝刘询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国计民生种种状况较之前朝有了大大的改观,形成了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为防“谷贱伤农”,宣帝还建立“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在思想文化方面,宣帝主张经学各派兼收并蓄,并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当时,文学方面汉赋的创作,达到了可与武帝时比美的极盛境地。
汉宣帝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功勋卓著,甚至比汉武帝穷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绩还要大。可以说,汉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来压制边疆少数民族,而汉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汉称臣,这一功劳,自然要)CR武帝大得多。不过,汉宣帝在解决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开始还是采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等五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后,匈奴逐渐衰弱,边境也就少了许多是非。而随着西汉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匈奴的日渐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终于在公元前61年,迫于西汉的威力而归附西汉。随后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并建立了西城都护府,汉宣帝还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监护南北两道36国,从此确立了中原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之后的西汉,逐渐成为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内部矛盾的调解人。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隆重接待,并举行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汉宣帝以后几百年,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伟大业的宣帝,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终年42岁。
元帝刘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时间: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汉元帝刘出生。
公元前87年,刘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刘即位,是为汉元帝。
公元前46年,刘废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刘派兵镇压了陕西羌人的叛乱。
公元前33年,出塞。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逝世。
汉元帝刘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贤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当道,而自己又软弱无能,使得父亲宣帝刘询传下来的一片大好基业,竟在他手中开始断送。也不知道这个刘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脸见父亲的。汉元帝也许只是从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继承了软弱的一面,而未能学到像刘邦、刘彻等人残酷的一面,更也许是受到儒术这种表面上充满仁政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表达,那就是“对被统治阶级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对待统治阶级要像春天一般温暖”,而天资不够的汉元帝只理解了儒术的表皮,而未能真正体会其中精华。所以,汉元帝这个柔弱君王成了后代君王学习儒术的一个反面教材。
尊师重儒
作为汉宣帝刘恂的长子,太子这个位置刘自然是当仁不让。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27岁的刘即位。
刘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之害,长大以后,更是将柔仁好儒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宣帝治国重用刑法,十分不忍,于是劝谏汉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听后怒形于色,认为汉朝历来杂用霸王二道。刘偏好纯儒,恐怕是一个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的低能继承人。他担忧刘不能继承重任,便有意更换太子,但又不愿背弃自己已故的患难之妻、刘的生母许皇后,所以一面叹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刘。没想到他这一念,日,就把太好的西汉江山交给了这样一个败家子。
果然,继位的刘放弃了“杂用王霸之道”的传统,重视经学,独尊儒术,尊师崇儒。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终于在汉元帝身上得到贯彻实施。自然,他的师傅和儒生就成为朝中重臣的多数派。
宣帝临终之前,曾托付三名大臣辅佐朝政,一位是外戚史高,两位是刘的师傅肖望之和周堪。肖、周二人本为刘的师傅,又受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刘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周,研究国事,讨论朝政。充分体现出对师傅的尊重和信任。
刘还大力任用儒生。博学多才的大儒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刘均委以重任,并特赐随便出入禁中、参与机密之权。刘即位不久,听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王吉和贡禹是关东明经解行的儒学大师,就特派使者召来京师做官,王吉病死在赴京途中,贡禹入京拜为谏大夫,随后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为了发展儒学,重用儒生,刘曾一度指令京师太学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员限制,凡能通一经的民间儒生均免除兵役、徭役。后因用度不足,博士弟子定员千人,即使这样也比宣帝末年的名额增长了5倍。刘在位期间重用的大臣,多为汉代知名的经学大师。
话又说回来,汉元帝起用了这么多儒生,倒也有不少性格耿正,敢于直谏的人。虽然汉元帝有时也心生不满,但毕竟自己重儒,因而对于直言极谏的儒者多不怪罪。儒生薛广德敢于直言,有时甚至搞的刘很难堪。一次,刘出宫中便门到宗庙祭祀祖先,忽然产生了乘船观水的浓厚兴趣,打算放弃桥渡路线,改做楼船前往宗庙。薛广德拦在刘前,脱掉帽子,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要求刘从桥上通过。刘让他戴上帽子起来,薛广德说:“陛下不听为臣规谏,臣将自刎,用鲜血污染车轮,那时陛下就不能进庙去祭祀先祖了。”刘听后,很不高兴。光禄大夫张猛对刘说:“陛下,臣听说有圣明的君主才有敢言的直臣。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不靠近危险,御史大夫的话是应该听从的。”刘瞪了薛广德一眼,说:“晓人以理不应该这样吗?”于是从桥上通过。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汉元帝在深受儒家思想桎梏的环境中,要想有点脱离传统的创造性作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任用奸臣
汉元帝尊师重儒,但毕竟自己还是个皇帝,在处处受儒生牵制的情况下,自然会想找一些能陪他一起玩乐的小人陪在身边,而这种人不是小人也是奸臣,自然一批小人便集于朝廷要枢,石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依靠刘宠信,以中书令官职专权十几年,一直到成帝即位。
石显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大地主家庭,少年时囚犯法而受宫刑,不得不入宫为宦官。他嘴唇灵巧,头脑狡猾,内心歹毒,不但精通朝务,左右逢源,而且能用心计和语言探测出皇帝尚未明讲或难于言传的内心含意。凭着这套本领,宣帝末年就已经混上了个中书仆射,并与中书令弘恭结为党友。到刘即位时,石显已经是一个饱览宦海沉浮和官场事故的钻营利禄的老手,很快就赢得了刘的欢心和宠信。随着宠信加深,中书的权力日益增大,自然就会与那些所谓的儒家忠臣产生矛盾,于是朝中形成了以弘恭、石显为首的中书势力和以肖望之、周堪为首的势力的对立局面。双方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肖、周二人向刘提出废除中书机构,试图根除石显等一伙,夺回朝廷大权。刘性格柔弱,因此采取折中态度,对废除中书之议久置不决。而石显、弘恭则及时行动,数次设计,先是逼肖望之自杀,后又气死了周堪。虽说刘怜惜师傅,而且还把周堪的职位加在石显之上。但是终囚识不破石显的计谋,而石显又稳操实权,未能保住师傅的地位、性命。从此正直派官员失去了首领,更处于被动和困难境地。
为政乏力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大深,刘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
继位之初,刘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糜,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于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达几百人,豪富者的歌女也有数十人,造成天下内多怨女,外多旷夫。他建议刘首先从自己做起,成为节约的表率,来纠正社会的侈糜之风。在贡禹规谏下、刘在皇室范围内先后采取了许多节俭的措施。他诏令停止维修那些经常不去的离宫别馆,大仆减少喂马的谷,水衡减少喂兽的肉,撤消黄门署的乘舆、狗马和玩物,并把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飞外池和严御池曰曰处曰猎游玩场所假与贫民田居。他又下诏解除甘泉、建章二宫的警卫,卫士一律曰乡务农。百官各署务必减省费用,将实际情况向上汇报。还诏命负责宫中饮食的女官,不要每日屠宰,伙食费照以往省减二分之一。乘舆养马以不误正事为准则,不可铺张浪费。并废除了角抵戏以及常用的上林宫馆。
尽管刘重用儒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纳谏,并采取了一些轻刑和节俭的措施,但丝毫也不能改变西汉王朝的没落。刘曾减省刑罚70多项,并连年大赦,但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盗贼满山,社会治安极为混乱。而节俭方面,刘做出不少示范动作,但奢糜之风有增无减。由于积重难返,刘也别无良策,振兴乏力,再加上宠信奸臣。所以朝纲不整,地方吏治败坏,以致贪官暴敛,酷吏横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西汉王朝只有向下坡路滑去。
好色之徒
刘做太子的时候,姬妾美人众多,可他独宠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去世以后,刘这个性情中人,还能做到用情专一,从此不再亲近众姬妾。宣帝刘询无奈之下,选美女王政君入宫,也就把后来灭了西汉的王氏外戚集团推上了历史舞台。这王政君注定要成为王氏外戚集团的创始人,伴刘一夜,就怀上刘骜。刘骜诞生后,宣帝非常喜爱,亲自给他起名为骜,宇大孙,常留在身边玩耍。刘即位后,自然就把刘骜立为太子,立王政君为皇后,但刘并不爱她,所以王政君很少能够亲近刘。
到了晚年的刘,不亲政事,贪图安逸。他不喜皇后,而太子刘骜年少时还能喜好经书儒学,后来却贪婪酒色,刘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能将自己独尊儒术的方针继承下去,自然就不那么宠爱了。这时刘爱的是傅昭仪,由母及子,自然对其于刘康也非常宠爱,遂生易仪之念。公元前33年,刘病重,傅昭仪和刘康常侍左右,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稀得进见。刘几次问尚书关于景帝废栗太子而立胶东王刘彻的旧例,打算易储。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和刘骜长舅卫尉王凤日夜忧愁,不知如何是好。史丹是刘的亲密旧臣,能入禁中看望刘。他乘刘独寝时,径直闯入卧室,跪在刘面前哭诉说:“皇太子以嫡长子立为太子,已经有十多年了,名号因人百姓心中,天下无不归心。现在见定陶王受陛下深宠,纷传陛下打算易仪,道路流言,满城风雨。若果有此事,公卿以下的满朝群臣必定以死相争,拒不奉诏。愿陛下先赐臣死,以示群臣。”刘本为仁柔皇帝,不忍见爱臣伤心流泪,又觉得史丹言辞恳切,深受感动,说:“寡人的身体江河日下,朝不保夕,然而太子和两王年少,欲去又留恋,怎能不挂念呢?不过,却没有易仪的打算。况且,皇后是个宽厚谨慎的人,先帝又喜欢骜儿,我岂能违背他老人家的旨意。你是从哪里听到这些闲话呢?”史丹借着刘的话茬,连连叩头说:“愚臣妄闻胡说,罪该万死。”刘说:“我的病日益沉重,恐怕不能好了。尽心辅佐太子吧,不要让我失望。”从此,刘打消了易仪之念。当年五月,刘死于未央宫。在位16年,终年43岁。
汉成帝刘骜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曾用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谥号:孝成帝
庙号:同宗
安葬地:延陵
公元前51年,汉成帝刘聱出生
公元前33年,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公元前28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大阳黑子的记载。此外,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公元前31年,汉成帝下诏减天下赋钱。
公元前13年,汉成帝下令禁奢糜
公元前8年,汉成帝设三公,三公制度开始实行。
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逝世。
汉成帝刘骜说起来还算是个有创造力的皇帝。虽然在政绩方面不怎么样,但在其他方面来讲,做了一些开创性的事情,还是值得称赞的。这个具有创造力的皇帝,在史学家的眼里并不怎么样,因为刘骜年少时是个听话的孩子,好好学儒家经典,行事也像儒生,但长太后却沉迷于酒色。这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自然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然而正是这位皇帝,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刘骜在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延续千年的三公制度,也算是那些卫道士所肯定的唯一政绩。
刘骜也是个性情中人,面对成群的美女,作为皇帝的他自然不会是什么柳下惠,所以,对他与之间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大加挞伐了。
不过,刘骜还应该为西汉的灭亡负点责任,因为他把朝中大权交给了外戚王氏集团,而且在朝中大臣的反对下,在汉初外戚吕氏集团的前车之鉴下,,最终还是没有镇压王氏集团。
创新不忘酒色
刘骜的皇位,还是拜汉宣帝刘询所赐。因为汉宣帝是他父亲刘和母亲王政君的介绍人。而刘骜出生后,又深受汉宣帝的喜爱,自然而然,皇太子的位置,刘骜不坐谁坐?尽管后来刘曾经想废掉这个太子,原因是刘骜长太后生活过于安逸.“幸酒,乐燕乐”,刘认为作为皇储不该如此享乐,加上刘喜欢宠妃傅昭仪的儿子定向王刘康,多次想改立刘康为太子。最后幸亏是史丹直接到元帝的病榻前为帮子陈情,加之元帝考虑宣帝曾甚爱太孙,才保住了成帝的太子地位,以后再没有出现波折。不久,刘去世,刘骜继位,时年19岁。成帝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始”,5年后又改元“河平”,以后每四年改元年号,先后是“阳朔”、“鸿嘉”、“肇始”、“元延”、“绥和”。这一举动就足以证明,汉成帝刘骜就是一个喜欢“变”的创造性人才。刘骜学习儒术的结果就是,性格格外温和内向,谨小慎微,谦恭有余,豪不足。
有一次刘急召他,如果争取时间,他可以横穿皇帝独行的“驰道”,很快来到皇宫,但他却以不可逾越为由绕道而行,很晚才到。刘自然很喜欢他这种能明礼法的行为,所以他最终还是当了皇帝。但刘却不知道,正是刘骜这种“军博谨慎”的性格,对他以后的统治曾产生很大影响。他继位后加强皇权,却终未能削弱外戚的势力,与此不无关系。
刘骜长太后,喜歌舞酒色,也比较喜欢研究政治以外的一些学问。因此,成帝时期科技、文化有着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总结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名农书《泛胜之书》。公元前28年,汉成帝刘骜就给后人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此外,还留下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在文化上,刘骜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他下诏进行了一次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光禄大夫刘向具体负责。但刘向未竞而逝,后到哀帝时由其予刘歆继续完成,编成了一部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作为皇帝的刘骜,尤其是作为一个比较庸碌无为的皇帝,汉成帝刘骜也不能脱俗,纵情声色,奢糜无度。在受到儒家礼法的严重桎梏下,刘骜能够在后宫“湛于酒色”,也算是他的一种解脱吧。可能到他在位后期,连这点放纵自己的特权也差点被那些封建儒学的卫道士给劝谏后,只有出去散心了。他于是经常带侍从十余人,便服出入市里。还曾置瓜田于民间,蓄私奴车马于北宫。就是如此也被许多大臣都为此感到痛心和失望。这刘骜也真够倒霉的,如果他能晚生个1700年就好了。清朝的和帝成天出去瞎遛弯,而且还是浩浩荡荡地出行,也没见谁把他俩怎么着,最后还把这两人出行中的故事传为佳话。这刘骜不过是偷偷跑出去透透风,买点东西玩玩,还被儒生谷永等人数次进谏,又被后世的史学家称其为一意孤行,根本不听,这成帝能有作为吗?不干点纵情声色的事情还能干什么?
所以刘骜先后立了两个皇后,但这也无可厚非。想后来晋武帝这个更无耻的君主,大选天下美女,无法都能幸之,于是竟然任扬车行之,开到哪算哪。可这个皇帝还是开国君王,还能得到史学家的几声礼赞。相比之下,这刘骜也是真够倒霉的了。其实汉成帝的一生就爱了两个女人:一个是许皇后,一个是赵皇后;就这样,还是被后来之人说成是纵情声色?!我想,这也许是成帝刘骜先学儒术,后抵儒术而喜其他被儒生认为是旁门左道的学问,自然就会受到那些饱读儒学经书的封建史学家们的唾骂。唉……哀之,惜之……。
刘骜一生中的这两个皇后,许皇后不用多说,其被废的原因有二:一是曾先后生一男一女均夭折,害得成帝长期无子嗣;二是受姐姐的妒人之术牵连,自然就会被废处昭台宫,在寂寞中渡过余生。
赵皇后“赵飞燕”,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她本是阳阿公主家舞女,因身轻善舞,被微行至阳阿公主家的成帝,看到,便召入宫中。以后听说其妹貌美,又召其妹入宫,二人均封为婕妤。这也许就是汉成帝刘骜被人骂为“纵情声色”的原因。不过这个以舞女身份当上皇后的赵飞燕,除了会跳舞外,惟一在行的就是陷害许皇后,摧残宫中其他已怀孕的嫔妃,以至“生子者杀,堕胎者无数”。这原因就是姐妹10年间受宠于刘骜,但也始终没有生子。成帝死后,赵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尽管当时大臣都要求废黜赵氏,但由于赵皇后曾力主策立哀帝为太子,于哀帝有私恩,因而只是迫令其妹赵昭仪自杀,哀帝仍然尊她为皇太后。一直到哀帝去世,执政时,以太皇大后的名义废赵皇后为庶人,赵氏才被迫自杀。
有心为政力不足
汉成帝刘骜也是想当个好皇帝的,从他下令减轻赋钱、严禁奢侈和设置三公就可以看出来。不过这时的西汉王朝已经是江河日下、积重难返,刘骜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扭转乾坤了。不过,汉成帝值得称道的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病入膏肓的西汉王朝,他还是舍全力而救之。刘骜下令减轻赋税和严禁奢侈,都没有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过他为了加强皇权而对官制进行的改革,倒可以大书特书一番。
公元前28年,刘骜初置尚书5人,1人为长官,称“尚书仆射”;4人分为四曹:常侍曹,掌管公卿事务;两千石曹,掌管郡国两千石官员事务;民曹,掌管吏民上书事务;军曹,掌管少数民族及国外往来事务。尚书的职权范围很广,实际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它的设置表明皇帝加强了对朝廷事务的控制。三公制度的实施是在公元前8年,刘骜下诏罢将军官,以大司马骠骑将军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列侯,俸如丞相。因为大司马、大司空的职权和地位都和丞相一样,所以和丞相一起合称为“三公”。这标志着三公制的开始实行。三公制的设置是当时皇权加强、与相权矛盾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表面上看,成帝置三公不过是改一个丞相为三个丞相,但实际上,是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三公互不统辖,这必然会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不过,当时西汉王朝的环境决定了他强化的皇权不过是强化了制度,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刘骜即位后,母模子贵,外戚自然鸡犬升天。刘骜大舅阳平侯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握朝中实权。刘骜生性懦弱,加之王凤又是其大舅,自然在朝政上对王凤就比较谦让。有一次,成帝想任才子刘歆为中常侍,没有告诉王凤,王凤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并否决了这个任命。刘骜心里虽然不情愿,也只好不了了之。
刘骜在位27年,外戚王氏始终把持着朝中大权。出于对汉家王朝的忠心和对王氏专权的不满以及个人的出路,不少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曾大声疾呼,应罢免王氏。西汉的宗室、楚王刘向也多次向成帝进谏要求罢免王氏,刘骜虽然认为刘向讲得很对,但最终也没有夺王氏大权。刘骜所以把大权始终交给王氏,自有他的考虑。刘骜深知,朝中士人并不可靠,因为士人执政大多会结党营私;宦官也靠不住,他们执政更是结党专权,为所欲为。在刘骜看来,最可靠的还是外戚。况且他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外戚还为他出过很大的力。所以,终汉成帝刘骜一朝,尽管反对王氏专权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王氏集团由于刘骜的支持,始终掌握着朝中大权。以至到了王莽,终于另立王朝,取刘氏而代之。
汉成帝刘骜在生前做错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看错了人,把江山交给了同性恋皇帝刘欣。他一直无子,在位晚期身体多病,意识到不会再有儿子,便于公元前9年下令朝中推荐藩王为太子。当时的人选一个是他的小弟中山王刘兴,一个是侄子定陶王刘欣。朝中为这两个人选争论不休。最后刘骜在召见了刘兴和刘欣后,决定将大位传给比较有礼节的刘欣。
立太子后,汉成帝刘骜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前7年,成帝在长安宫中突然病故,时年46岁。
哀帝刘欣
(公元前25年~公元1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曾用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谥号:孝哀帝
庙号:无
安葬地:夷陵
公元前25年,刘欣出生。
公元前22年,刘欣的父亲刘康去世,年仅3岁的刘欣嗣立为王。
公元前8年,刘欣被汉成帝刘骜封为太子。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
公元前5年,刘欣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即宣布废除。
公元1年,刘欣病逝。
汉衷帝刘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性恋皇帝,或者是唯一一个敢于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皇帝。这点勇气,还是值得佩服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便有很多皇帝好男宠,刘欣的祖先,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在史书中留名。不过这些皇帝都没有敢把自己的丑事大过张扬,加上刘欣行事确实让那些卫道士不满,于是汉哀帝刘欣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同性恋皇帝这样一个名声。其实从汉哀帝刘欣的性格来看,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守儒家礼节的,汉成帝刘骜就因为看中他这一点,才把他立为太子。但刘欣当政后,却独宠董贤,把朝中大权交给了董贤,甚至还曾想过要传位给他。这董贤要说有些才能的话,也就罢了,可董贤偏偏只会在刘欣面前娇媚作态,别无其他长处,最后甚至把大权交给了后来篡位自立的王莽,西汉朝政不乱才怪。
刘欣也算能够识时务,知道当时的西汉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矛盾,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搞“再受命”,借以维持日暮西山的西汉王朝。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大过理想化,因此非但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因天真地“再受命”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笑柄。
施政困难重重
汉哀帝刘欣在即位前,已经是一个诸侯王,按照常理来说,刘欣已经不可能登上皇位,只是规规矩矩地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诸侯,了此残生。但侥幸的机会却使他得以进身,从而登上九重高位,成为一代君王。
这个机会来源于汉成帝刘骜无子。公元前9年,汉成帝刘骜因无子,决定议以藩王为太子,所议人选一个是中山王刘兴,一个就是刘欣。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为究竟谁做太子争论得不可开交。刘骜无奈,只得把刘兴和刘欣都召来,以考察谁究竟是太子人选。刘欣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学教育,自然对儒家礼节了如指掌,因此入朝时便带上了太傅、国相和中尉,刘兴却只有太傅侍从。汉成帝刘骜自然就喜欢上了这个遵纪守法的好青年了。于是首先问刘欣:“为什么把大傅、包相、中尉都带入朝?”刘欣回答说,按规定诸侯王来朝可由国中两千石官陪同,傅、相、中尉都是两个石官,所以就让他们陪着入朝。成帝又让他背《诗》,他不仅背得非常流畅,还能解说其中意义。而成帝考问刘兴为什么只带大傅一人入朝,刘兴却回答不出。让他背《尚书》。也背不出。而后吃饭的时候,刘兴出了洋相,很贪吃,以至吃得太饱而不得不把裤带解开。相比之下,刘骜自然就喜欢刘欣了。再加上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偷偷送了许多钱财给赵皇后。枕头风一吹,刘骜就下诏立刘欣为太子。
刘欣被立为太子后,还真能稳得住阵脚,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向成帝谦让说:“我的才能还不足以任太子,陛下您圣德宽仁,肯定还会有儿子。我现在只愿意在您身边朝夕奉问,一旦您有了圣嗣,我就归国守藩。”刘骜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公元前7年三月,汉成帝猝然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时年19岁。
汉哀帝还算是个仁君,面对千疮百孔的西汉王朝,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西汉王朝当时正潜伏着由外戚王氏集团和生活奢侈腐朽的官僚、贵戚所引起的巨大的统治危机。汉哀帝在位七年,几乎是竭尽全力试图来挽救危机,力图起死回生。
俗话说:旁观者清。由藩王当上皇帝的刘欣,自然知道外戚王氏集团的擅权专政,所以即位伊始,他就针对王氏专权,极力削其权。使得汉哀帝在位时期,外戚王氏集团暂时给打在阴沟里翻不了身。不过,他的政策是又拉又打,不把事情做绝,他在削弱了王氏权力后,对他们还保留了一定的待遇。经过这一番努力,尽管王氏还有不少羽翼,但朝中大权已基本被夺回到哀帝手里,王氏的气焰也受到沉重打击。
刘欣在削夺王氏权力的同时,还是没有能从分封外戚的怪圈走出来,把自己的外戚丁、傅两家都封了官。但刘欣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的外戚当政,而只是利用他们来削夺王氏权力,因此并没有把实权交给他们。
面对积难重重的统治局面,刘欣“心比天高”,无奈西汉王朝已经是“命比纸薄”。他极力试图缓和阶级矛盾,即位伊始,就下令罢乐府官,以求百姓节俭;接着,又针对土地兼并盛行、奴婢数量猛增,下令限制田宅和奴婢数量。同时,还下令罢职齐国三服官(管理制造丝织服装的官员)。无奈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贵戚、大官僚都表示反对的情况下,哀帝只好下诏暂缓实行。
从骨子里就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刘欣,见改良不行,又心生一计,试图在精神上搞欺骗,演出一场“再受命”的闹剧。所谓“再受命”,就是汉王朝继汉高祖得到天命代替秦王朝后,又再次得到天命,以继续统治。于是刘欣在公元前5年就下诏宣布,把建平二年改为“大初元将元年”,自己改称为“陈圣刘大平皇帝”,从而表明已经“再受命”了。但这套把戏不仅欺骗不了多少人,而且还给人一种汉朝气数已尽的感觉。这套把戏并没有什么人相信,就连刘欣自己也觉得荒唐。所以,仅仅两个月后,他就下令废除了“再受命”。
断袖之癖的由来
汉哀帝刘欣不爱美女爱须眉,专好男宠。一些史学家认为,刘欣生活俭朴,不好声色,在宫中也没有广立嫔妃。这刘欣只好男宠,还在宫中广立嫔妃干嘛?如果这汉哀帝刘欣不是因为专好男宠,他究竟会不会广立嫔妃就很难说了。所以,那些又骂他是同性恋,又夸赞他在宫中没有光临嫔妃的史学家们,只能说是对刘欣是既骂其是婊予又给其立牌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这刘欣皇帝和男宠董贤的认识颇具有些戏剧性。这董贤曾在汉成帝末年任太子舍人,在刘欣继位后随太子官属升为郎官,自然在刘欣面前露面的机会就要多了一些。一直没有注意过他的刘欣,在一次传报时刻的时候,发现这传报时刻的董贤长得漂亮,于是便把他弄到了身边,拜为黄门郎,从此爱宠万分。这样一来,刘欣除了一个太后为亲上加亲给他娶的傅皇后,就只有这个不是皇后,胜似皇后的董贤了。后来,刘欣为了避嫌,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和这个董贤长相厮守,把董贤之妹立为昭仪。总算是冷清的皇宫中多了点女人气。
董贤受宠,自己又是个男人,无法“嫁”到宫中,刘欣就不断升他的官,官高位重,和皇帝见面也就不是难题了。他在受宠后不久,就被任为驸马都尉侍中。从此出则和刘欣同荤,长则侍从哀帝左右,甚至经常和哀帝一起睡觉。一次午睡,董贤与刘欣同床,刘欣醒后发现衣袖被董贤身体压住,他想起来,但董贤睡得很香,为了不把董贤弄醒,刘欣就用刀把衣袖割断。同性恋的代名诃“断袖之癣”就由此而来。这董贤天生也是个男宠,对刘欣极尽其柔媚能事。每次休假,都不肯出宫,留在刘欣身边照看医药。这更博得刘欣的欢心。到后来,两人难分难舍,刘欣就下令召董贤妻和董贤一起住在宫中,封董贤父为少府,岳父为将作大匠,内弟为执金吾。然后命其岳父为董贤在北阙下修建别墅,赐予金缕玉衣以及武库禁兵和尚方珍宝。后来,哀帝又借口董贤曾告发东平王后行巫蛊,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不久又增封两千户,丞相王嘉不识时务,站出来反对,结果落得个迫令自杀的下场。后来,刘欣竟罢免大司马丁明,而以董贤代之。于是整个朝廷就都落在一个只会娇媚能事而无治国之才的男宠手里。这刘欣爱董贤之深,难以形容,甚至到后来,还想把西汉的江山禅让给这个男宠,以讨其欢心,幸有大臣在旁极力劝阻,方才作罢。
汉哀帝刘欣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特点的,~个皇帝了,通常扰乱朝纲的,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可这汉哀帝的朝纲,偏偏乱在一个男宠手里。他所以宠幸董贤,也算是有其难言的苦衷。当时,西汉王朝已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他虽然竭尽全力来挽救,甚至天真地“再受命”,结果全都失败,严重打击了他统治全国的自信心,要想从女色上找点安慰,却自己身体多病,所以只好从董贤这个男宠身上寻求些许安慰。况且,当时朝中派系林立,党争频繁,刘欣对哪派都不放心,也只有董贤这样一个无帮无派、对他又柔媚体贴的男宠使他最为放心;同时他通过尊崇董贤,不仅可以压抑朝中各派势力,而且可以更加强调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故此,他对董贤的宠幸也就愈演愈烈。
然而,依靠一个男宠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太过悲哀了。就是在这样内外交困之中,哀帝于公元前1年病故,享年26岁。
平帝刘衍
(公元前9年~公元5年)
在位时间:公元元年~公元5年
曾用年号:元始
谥号:孝平皇帝
庙号:
安葬地:康陵
公元前8年,刘衍出生,被取名为箕子。
公元元年,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
公元3年,刘衍在王莽的策划下,娶比自己大三岁的王莽女儿为妻。
公元5年,刘衍被王莽毒死。
汉平帝刘衍是王莽控制的第一个玩偶皇帝,后来还有被迫禅位于王莽的孺子刘婴。作为一个玩偶皇帝,刘衍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但即使不被王莽控制,面对如同垂死老人的西汉王朝,刘衍也不可能变出什么灵丹妙药,来拯救这个已陷于瘫痪中的西汉王朝。因此,他被王莽毒死,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没有成为亡国之君,身在九泉之下的刘衍,也应该感到万分庆幸了。
刘衍是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汉元帝之刊。公元前37年,刘衍的父亲刘兴刚5岁,就被封为信都王。14年后,改封为中山王。公元前9年,刘兴妾卫姬生一子,取名箕子,这就是后来的汉平帝刘衍。这个后来的小皇帝生下来就是个贵人命,他出生不到一年,老爸刘兴就病死,然后刘衍以不到一岁的年龄继承王位。过了8年后,刘衍又向上走了一步,公元元年,哀帝刘欣一命呜呼,刘欣没有儿子,与他血缘最近的箕子顺理成章地登上帝位,南面称孤,是为平帝。刘衍福缘自然不浅,但只能当家却不能做主,这就注定了他的少年夭折的命。
伴随着刘衍上台的,还有一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此人就是王莽。王莽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儿,在王政君当上太后的时候开始进入官场,但却碰上了个专爱男宠的哀帝。哀帝把大权都交给男宠董贤,王莽自然只有靠边站的份。直到哀帝一命呜呼,董贤主动让贤,又加上姑妈王政君的安排,王莽这才拨开云雾见天日,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执掌了大权的王莽,当然不希望大权旁落,他本来就是外戚,自然知道外戚在西汉末年的朝廷中处于何种位置。所以当平帝即位,要将母亲卫氏接到京城做皇太后时,王莽就害怕卫氏外戚分割他的权力,便另立刘成都为中山王,拜卫姬为中孝王王后,留居中山,不准她去京师长安。
阻止了卫氏进京,王莽又开始策划为平帝娶妻之事。公元3年,平帝年满11岁。王莽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作皇后,利用裙带关系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位。为此,他向太皇太后上了一篇冠冕堂皇的奏章,说服老迈昏庸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下旨,为汉平帝刘衍则选淑女做皇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下令将淑女的名字呈上来,供她选择。王莽担心自己女儿落选,让别人的女儿做了皇后,便上书说女儿不材,不配八选。太皇太后对王莽大加赞赏,下诏不选王莽的女儿。谁知太后此诏一下,庶民、儒士、百官公卿纷纷上书,为王莽和他的女儿大唱赞歌,面对那些连篇累牍的奏疏,太皇太后,只好答应他们的请求。
不过,随着日渐长大,平帝对王莽专权跋扈日益不满,逐渐有了除掉王莽之心。王莽害怕,于是先下手为强,除掉平帝。公元5年冬,王莽以进贡窖酒为名,置毒于酒中,平帝喝后便一命呜呼,享年13岁。
孺子刘婴
(公元3年~公元23年)
在位时间:公元5年~公元8年
曾用年号:居摄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鸠杀了年仅13岁的汉平帝后,以“兄弟不得相为后”为借口,不拥立年龄都较大的53个诸侯王。最后,王莽看中了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年仅两岁的刘婴。刘婴被立为皇太子,号曰:“孺子”,改元“居摄”,尊平帝王皇后为皇太后,而王莽则自任“摄皇帝”,刘婴完全就是王莽称帝前的傀儡而已。待王莽代汉自立的时机成熟后,刘婴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被王莽废为“安定公”,之后就在囚笼般的安定府中渡过了15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刘婴也未能幸免,他被更始帝派人杀死,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