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的战场推演及损益评估
蜀汉在丢失荆州后,其战略方向就只剩下北进这一路。而北伐主要有两套方案,一是诸葛亮实施的蚕食陇右地区,相机攻取关中和凉州的方案;二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的战略历史已证明是不成功的,其原因是当时陇右地区属于边疆地区,即使蜀汉能够攻取,也不可能靠自身来解决数万大军的给养,后勤保障全赖汉中,而曹魏却能够通过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就近补给,夺回陇右,威胁汉中。那么魏延的方略是否能够成功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推演来看看子午谷奇谋胜算有多大(当然这里假设蜀汉集团都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坚决实施这一方略)。
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所掌握的资料也不足,不到之处望高手赐教。
一、双方可投入军力
1.蜀汉军力
有些资料说魏、吴、蜀的兵力分别为90万、28万、10万,这显然不符实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蜀汉能动用的北伐兵力至多6万(2万防孙吴、1万守汉中、1万守成都),而曹魏可用于西线的兵力至少在30万,5倍于诸葛亮,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蜀汉对曹魏都拥有战场主动权。而从诸葛亮建兴十二年的北伐(最后一次北伐)率军10万军出斜谷口来看,在第一次北伐时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应该在10万左右。另外诸葛亮在阵法、武器及后勤运输工具上有创新,大大增加了蜀军的战斗力,这可从杀张郃、王双等魏国大将上得到证明。
2.曹魏军力
曹魏方面从公元222曹丕伐吴之时动用的兵力在20万左右,可推算其总兵力在50万左右,其中20万左右防备孙吴,10万左右防备匈奴、鲜卑、乌恒等北方少数民族,5万左右分驻全国各地。这些部队短期内不可能参与抵抗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北伐主要对手是以曹真为首的西北军区(10万左右)和张郃统帅的中央机动兵团(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得到证明,兵力约5万,战斗力强悍),总兵力在15万左右。
曹真的西北军区兵力约10万,开战之后兵力配置估计是这样的:6万左右在斜谷一带,1万左右在陇右地区(这可从陇右三郡迅速被攻取证明),2万左右驻凉州和河西地区,5千驻长安,5千分驻潼关和武关。
魏延常驻汉中,必定向关中地区派遣了大量间谍,对曹魏的兵力布防还是心中有数的。他既然敢提出亲自带兵突袭长安,必定会做足功课,绝不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这也说明在子午谷方向应该没有成建制的防守部队,当然应该会有岗哨之类的警戒部队。
二、蜀汉的战场优势
1.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长于治戎”,蜀军训练有素。而且经过南征之后,部队士气高昂,蜀汉在汉中贮备了大量的粮草物资,随时准备北伐,具有主动权。
2.而曹魏方面由于刘备去世多年,又败于孙吴,主要精力应该在东面,关中地区的部队战备等级并不高。即使开战之后,作为后方的长安、潼关、武关因为离战场较远,驻军肯定防备不足。
3.长安作为曹魏的西京,西北军区的后勤保障中心,储备大量粮草物资(估计够10万部队一年的给养)。而且长安的粮仓不同于一般的临时仓库,具有较好的防潮、防火功能,所以当魏延攻取长安时,别指望魏军能够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一把火烧光。
4.曹魏顶级将领司马懿、张郃、郝昭等大多不在关中地区,西北军区的主将曹真在伐吴时的表现可知其并非良将。特别是在古代战场信息不清的情况下,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曹真很有可能惊慌失措,导致部队的溃败。
5.浮夸子弟夏侯懋在城门攻破,敌我态势不明的情况下,别说组织抵抗,可能连放火烧城都来不及,就逃跑了。参照九一八时期,沈阳的东北军多于日军,但是当北大营的东北军遭到突袭之后,却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最终导致沈阳的迅速沦陷,这里面应该不只是不抵抗令惹的祸吧。
6.凉州和河西的部队主要是防范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很难驰援曹真。而张郃的中央机动兵团尚在洛阳、宛城一带,距离关中战场遥远,连同预警、决策、行军估计最快10天到达潼关。
三、运用战术
显然如果纯粹按照魏延的策略,攻击长安,肯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1.兵力安排
(1)主力部队:由诸葛亮亲自率领高详、吴懿等将,兵力有6.5万人,出斜谷口,驻兵渭水南岸,与魏军隔河对峙,并发动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
(2)侧卫部队:由赵云、邓芝率领,兵力1万人,出散关,驻兵渭水南岸,保证诸葛亮主力部队的侧翼。
(3)子午谷偷袭部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1.2万人,有魏延统领直取长安;第二梯队1万人,由马岱、王平统领分取潼关和武关;第三梯队3千人,由一偏将统领,携带粮草出谷后在谷口安营扎寨,随时接应第一、第二梯队。
2.注意事项
[page](1)三路部队,子午谷偷袭部队先行5天,而其他两路大军快速出斜谷和散关对曹魏形成大军压境的态势,吸引曹真所部的注意力。
(2)子午谷偷袭部队第一梯队前方由数批精干部队组成的侦查分队为大军开路,所有人都伪装成樵夫、采药人等,采取类似吕蒙白衣渡江的模式偷袭曹魏在子午谷地区的警戒部队。
(3)子午谷偷袭部队都穿曹魏部队的军装,从而使部队出谷之后仍然能够秘密接敌,保证突袭长安、潼关和武关的突然性。
(4)在整个行动之前派遣一批精干士兵伪装成商旅、流民等,潜伏于长安、潼关、武关,并约定暗号,一旦蜀军到达城下,立即攻取城门,里应外合攻取城池。
(5)一旦魏延攻取长安,就大开粮仓赈济百姓,此举将极大争取民心。同时释放一批俘虏放归曹真军,并告知他们虚假信息(如军力达到5万,领兵者为赵云、魏延),祸乱曹真的军心。之后除留2千人防守外,魏延统领1万精兵,猛攻曹真的后方。
四、战场推演
第一阶段
蜀汉大军分三路从子午谷、斜谷、散关三路进击曹魏雍凉地区,由于主力部队声势浩大,吸引了曹魏的注意力,魏延、马岱、王平乘虚出子午谷。
第二阶段
由于提前解决了子午谷地区的曹魏警戒部队,蜀军快速通过子午谷。而子午谷偷袭部队全部穿着魏军制服,出谷之后成功骗过了沿途的曹魏警戒部队,兵不血刃地兵临长安、潼关、武关城下。在先期潜入三城的细作配合下,里应外合迅速攻取三城,三城军兵溃散。
第三阶段
潼关、武关被拿下后,立即加强防御,准备抵御张郃军。长安被攻取后,立即开仓放粮,争取民心,从而促使长安百姓配合蜀汉防守城池。同时给曹魏俘虏大肆宣传蜀军的强大,使其放归曹真军营后,迷惑主将,并在基层士兵内散播恐怖气氛。魏延率领部队切断曹真大军的粮道,并与诸葛亮的主力军团一起向魏军发动猛攻。
第四阶段
在得到长安、潼关、武关三地失陷的消息后,曹真将面临后方被夺、粮草将尽、军心极度涣散的危险境地(要知道老窝被端,对于任何一只部队都是致命打击,关公何等英勇,一样败走麦城),立即率军沿渭水经陈仓向陇右地区撤退,准备固守陇右,等待曹魏关外部队的增援。
第五阶段
赵云、邓芝迅速渡过渭水在陈仓外围全力堵截魏军,最终曹真的部队遭到诸葛亮、赵云、魏延三军的毁灭性打击,只有少量部队成功突围至陇右地区。
第六阶段
歼灭曹真军后,魏延率领1.7万人迅速增援潼关和武关(沿途带上子午谷谷口的部队),这样潼关和武关的总兵力就达到3万人,再凭借险要的地势对付张郃的中央机动兵团应该足够了。高详率领8千人进驻长安(连同原部队,共1万人),并组织民力向诸葛亮和魏延军输送粮草等物资。诸葛亮率赵云、邓芝、吴懿等将,统领其余人马(经大战之后可战兵力尚有5万)攻取陇右地区。稍事休整后再率大军攻取凉州和河西。
第七阶段
蜀汉夺取整个雍凉地区之后,部分部队由赵云率领回防蜀中防备孙吴。诸葛亮则坐镇长安,恢复关中的生产,联合羌、氏等西北少数民族,建立骑兵部队,巩固新占领区。待时机成熟,则挥师东征。
五、战场变数
1.子午谷奇谋一旦成功,蜀汉取得关中地区之后,三国的态势立马改变。这个时候很可能出现刘备攻取汉中之后的情形,即孙吴在背后插上一刀,这会令蜀国遭到类似于失荆州一样的惨败。故在北方战事稍稳之后,须从北伐军中立即抽调3万部队,由赵云率领回防江州(连同原来李严的部队,约有5万人)。
2.潜伏于长安、潼关、武关三城的细作可能被发现,泄露军情,造成子午谷偷袭部队的损失,但大部分部队能够从原路返回。
3.马岱、王平没能抵挡住张郃。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估计曹真已经溃逃,那么魏延需要担当后卫部队,保证蜀军主力部队退回汉中。
六、子午谷奇谋收益及风险
1.收益
子午谷奇谋如应用得当,胜算在五成以上。一旦成功,蜀汉将得到雍凉地区,好处有几点:
(1)获得了发达的关中地区(与当年楚汉争霸时的刘邦拥有一样的地盘),具备了统一天下的经济潜力。
(2)获得了更大的马匹来源,使蜀汉能够建立与曹魏相匹敌的骑兵部队;
(3)得到长安故都,迁都之后,政治上更具正统性(争取社会精英阶层还是些号召力的);
2.风险
(1)攻取雍凉地区,将使三国的政治态势重新洗牌,曹魏和孙吴有可能成为同盟;
(2)攻取雍凉之时,也是蜀汉最为虚弱之时,如果孙吴破江州,陷成都,蜀国则提前灭亡;
(3)在子午谷奇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造成蜀军的损失(只是损失程度不同而已)。
最后个人认为在商界小公司也许能够靠高风险的投资来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大公司往往选择稳扎稳打。子午谷奇谋可以说是一场蜀国国运的豪赌,所以说诸葛亮这位蜀汉政权的CEO不可能采用如此高风险的运营模式。
- 上一篇:徐晃征战史:三路伐吴
- 下一篇:北方两大政治集团的巅峰对决——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