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姜维“侯和战役”的真相
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
景耀五年春正月,大将军维恶皓之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者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本羁旅自讬,而功效无称,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承白后主。
秋,维出侯和,为魏将邓艾所破,还驻沓中。皓协比阎宇,欲废维树宇。故维惧不敢还。
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侯和之役的规模很可观,这是姜维休整了四年半后,发动的一次北伐。隐忍四年半而后有了这次进兵,其规模可想而知。然而,这次战役的记载没有出现在魏书三少帝本纪中,仅在刘后主传、姜维传、邓艾传上提了一句。没有更具体的战果,没有战场经过的记载。规模可观,而记载不详,至少说明这次战役魏国取得的战果很细微。甚至没有战果,姜维不是被所谓【破走】,乃是迫于某种原因,自行主动撤退的。
在魏书本纪中,凡是魏国没有取得战果和谈不上什么战果的战争,是不会记载的;魏国吃亏的战争也不载。没有例外。曹爽的南征有记载,但是,极为简略,只看本传的记载,你判断不出他是败了还是全身而退了。王经的失败太过惨重,所以有记载,另一个原因是政治上的:王经是司马昭的政敌。他打得败仗当然要明确记载。
侯和之败是与背后的倾轧联系在一起的。侯和之役是洮阳围攻战的组成部分,它不是一次独立的战役。发生在景耀五年秋(7、8、9,具体哪一月不详)到冬十月。【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十月,姜维包围了洮阳,邓艾据守。这又是一次龟缩战术。就如同延熙二十年夏到景耀元年春,长城会战时,司马望、邓艾做得那样,是保高山而不敢战。
就在这时,蜀汉国内发生了弹劾姜维的事件。奉车都尉黄皓;辅国大将军、南乡侯、平台事董厥;行都护、卫将军、参尚书事诸葛瞻;右将军、益州牧阎宇;侍中、尚书令樊建等朝中高官(很可能还有一直反对北伐的光禄大夫,谯周)联名上表,要刘禅夺姜维兵权,削其凉州刺史,除益州刺史,召回成都;然后以右将军阎宇取而代之。【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瞻表以阎宇代维】、【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只得退兵,还保沓中。【不复还成都】
查《邓艾传》、《三少帝本纪》、《刘后主传》、《姜维传》、《华阳国志》等史料,均无此战战场经过和具体战国的记载。只有所谓:为邓艾所破、破维于侯和,维遁走,等字眼。这就很含糊。姜维倒底是受国内政治的影响,而不得不主动后撤的,还是就是被邓艾打败的呢?耐人寻味。
【维遁走】,这个遁字就大有文章。遁就是逃,可以是主动,也可以是被动。主动的“走”,不一定是吃了败仗,往往还是大胜敌军后的振军凯旋。
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算是被打败的,也仅仅是被打退,而不是段谷之役式的被打散、被歼灭。维退还,跟不克而还,是一个概念。也就是求战不得,全身而退。打得是平手仗。而据上风的无疑是那支可以自由出入敌庭的军队。
而如果是姜维不得不主动后退的话,则在最后战果上,《三国演义》还原来了历史。就是军事上的胜利者是姜维,自姜维景耀五年秋出汉、侯和,到十月包围洮阳,邓艾不能打破这种包围,守城不利,而东方无法及时救援,邓艾就收买了黄皓,于是有了蜀汉弹劾姜维的闹剧。当然,也有可能是黄皓为了搞掉姜维,他去主动勾结的邓艾(邓艾勾结黄皓,叫用间;黄皓勾结邓艾,叫通敌卖国)
何以知道军事上的胜利者是姜维,而不是相持不下呢?佐证在邓艾对姜维的忌惮上。就是,次年春——也就是侯和之战三个月后。司马昭多次下令,让邓艾率雍凉精锐下沓中,袭击姜维。而邓艾推诿不进,接连以各种理由拒不领命。一直到司马昭派师纂持节,到邓艾军中出任监军,邓艾才不得不出征。这就透露了一点,而且是非常明确的透露出一点:邓艾怕姜维。
由此可以断定:侯和之战,邓艾本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甚至是遭遇了惨败!【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从沓中北上,只有突破祁山魏寨,才能打到洮阳,即能打到洮阳,打到侯和,则至少攻取了祁山。
侯和之役结束三个月后,邓艾不敢下沓中——面对司马昭的严令。这必然是受到侯和之役影响的结果。试想,如果司马昭是在段谷之役结束后,下的这种命令,邓艾哪里会不敢呢?由此,再次推断:《三国志》完全颠倒因果了,把姜维的迫于内部倾轧的主动撤离,记载为邓艾破姜维,而姜维遁走,还保沓中。
- 上一篇:戳破谎言——推理还原关羽斩孟坦之战
- 下一篇:鼎盛于春秋时期的战车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