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少林寺——对话永信法师
最近一个多月来,被媒体热议的“少林寺上市”事件再次把少林寺和释永信方丈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经过少林寺方面的一再澄清,整个事件逐渐被公众戏称为少林寺“被上市”、“被股份制”,登封市政府也于近期公开表态否认。但抛开事件背后复杂难辨的各种牵扯关系,由此引出的对佛教在当今时代的定位、出路、行为方式以及宗教活动场所权属等问题,仍然引起了诸多争议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甚至在2009年12月29日专门举行座谈会,展开深入探讨。 记者此次前往少林寺,最初目的是采访少林寺一年一度的禅七活动。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效法佛祖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以七日为一期,共七七四十九天。因为提前到来的隆冬,这座闻名遐迩的寺院里其实游客并不多,倒是“禅七期间,严禁喧哗,严禁机动车鸣笛”的红色标语到处张贴,颇有气氛。
记者与永信法师进行了数次交谈。他自豪于少林寺完好保存了禅七的传统仪轨,一再叮嘱一定要到禅堂里亲身感受,才能领会这种宋代以来流传至今的禅门规制的个中妙义。只要时间允许,永信法师每天都会去坐傍晚6点至7点半的养息香,他认为在“打七”中大家可以相互熏修、相互促进,避免了独自坐禅容易出现的昏散,“祖先留下来的这个仪轨很适合当代不同根器的众生”。
每次交谈都是从禅七开始,但到最后却总是绕不开文化传承、商业化、分寺、上市等带有时代痕迹的话题。佛法在世间,入世与出世的尺度本身就难以把握,何况这个“世间”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佛教面对的是创教两千多年来从未面对过的新挑战。永信法师不回避提问,包括不断遭遇的是非和争议。在他看来,“把事做得精准到位”才是目标,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保护佛教的价值和传统,把少林寺打造成为全球性的“禅武精神家园”。
举办禅七是为了追求真修实证
记者:这已经是少林寺举行的第五届禅七活动,能否谈谈举办禅七的意义? 永信: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我们不得不提到达摩祖师。记得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会面时,曾经讨论过关于功德的问题。梁武帝问达摩,建庙、供养,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出家人的正业,其实在于修行,寻求了脱,了生死。 我感觉,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出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确。现在是一个相对浮躁的社会,这在佛教上也有所反映。很多人注重建庙、收徒,建庙可以庄严佛法,收徒有利于传播佛教;再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注重佛教学术研究,佛学研究确实容易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注重理性、知识的时代,学术化的佛教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出家人的一个根本任务。出家人应该寻求了脱,了生死,而这必然要求注重真修实证。这是佛教最根本的问题。 记者:少林寺设立禅堂、举办禅七,与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永信:是的。禅堂在丛林中被称为“选佛场”,是一个“炼钢炉”。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佛教的风气。佛教讲究解行并重,“解”是指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行”是指修行、实践。我们的用意是想回归佛教的本位,重修持,求开悟解脱。我们希望通过禅七,使现代佛教的发展,出现一种注重真修实证的风气,同时对出家人的成就有所帮助,使他们能够在这里悟道。佛教中常说自度度人,不怕没有众生度,而是怕度不了众生。一个寺院,要聚集真正的修道之人,需要两个条件,一个当然是物质基础,但更重要是“有道”,有道才能聚人,聚修道之人。 记者:少林寺举办的禅七活动影响如何? 永信:现在全国有很多寺院都开始打禅七,这是一件好事。但到现在形成规模的还不多。组织禅七要有场所,要有一个热心投入的僧团常年操劳。禅宗是很讲求“个性”的宗派,强调自性,所以要组织一个禅七,难度也是很大的。
佛教核心的东西不能改变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很自豪于少林寺的禅七完好保存了传统仪轨。前几年,在向我们杂志介绍少林寺传戒活动时,您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一点。现在“适应时代”是比较流行的话语,您认为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与习惯,佛教的传统仪轨是否有改变的必要?
永信: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讨论。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赞成改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毕竟是区别于世俗的,不能盲目迎合世俗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不变的是“理”,可变的是“机”。“理”就是它的核心价值、基本理念。“机”就是派生价值、外部环境。佛教有上千年的传统,有一个自身的本位,这个“理”是不能随着世俗社会随意改变的。因此,我认为,佛教应该以传统为核心,以不变的“理”为本位,确定自身的主体性,并强调这种主体性,这是佛教有别于世俗的方面。佛教的出家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仪式,乃至特殊的文字叙述方式,这些应该与世俗社会有所区别。前几年我去西班牙访问,西班牙国王曾经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出家人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记者:少林寺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吗? 永信:是的,至少在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等等都是与世俗人群不一样的。我一直认为,一些佛教核心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当然,时代的改变不能避免,也必须要面对。对于佛教徒来说,我觉得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契理又契机,这样才能将佛教的特色突出出来。如果总是盲目迎合世俗社会,迟早会迷失在世俗之中。
借助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弘法效率
记者:不论是禅七还是传戒,说到底都是一种传统宗教文化。这些年来,少林寺在弘扬文化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像武术、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等等。但社会反响似乎不是很大,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永信:我们一直把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来在这方面无论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很大。至于做了事却得不到关注这种情况,我的看法是,“把事做得精准到位”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又何必在乎有多少人知道?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也与一些媒体的引导有关。少林寺的名气比较大,从事了与商业有关的一些活动,难免引起非议。有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歪曲报导,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比如说,少林寺在规划一些项目的时候,经过科学论证,设立总体目标、总投入、运营周期等等,最后得出可行性方案。但是媒体在报导的时候,经常只说最终的投入,而不说时间周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少林寺又准备投资多少钱,而没有考虑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投入。结果是,轰动性的效果出来了,但事情的本来面目往往变了样。这样的新闻越多,大家的注意力就越被吸引到这方面来。至于文化方面的努力,因为没有轰动性,当然引不起广泛关注。 记者:您刚才提到少林寺从事了一些与商业有关的活动,这确实是社会上对少林寺议论最多的地方。 永信:佛法需要弘扬,佛陀49年弘法,祖师大德毕生都在弘法,没有弘法,佛教就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世界性宗教。但是,弘法需要自养基础,没有自养基础,就没有主动权,这是一个事实。区别只在于这个自养基础是来自信徒,还是来自自己。少林寺依靠旅游门票收入,依靠文化事业,实现了自养,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记者:但这也就是所谓的少林寺“商业化”问题。 永信:不能因为从事一些商业性活动,就说少林寺“商业化”。首先,商业交流往往是文化交流的开始,或者说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其次,要看这些商业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世界上很多非盈利性组织,都有自己的经济实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说成是“商业化”。关键在于商业性活动所取得的利润,最终的用途是什么。“分利与否”,是非盈利性组织和盈利性组织的区别所在。在少林寺的商业性活动中,最终取得的利润全部重新投入到佛教的目标和事业上。实际上,这是国际惯例,一个组织只有自力更生,在生存上完全自控,才能具有真正的自主权。 还是以禅七为例,近5年的禅七,加上平时修行的僧人,5年来从少林寺禅堂出来的僧人已经有1000多人,每年光这笔花费,就达100万。这些都是需要自养基础来支撑的。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少林寺的商业性活动,“我们从事商业性活动,目的是借助商业的效率,而不是借助商业的利润”。正是借助商业模式,提高了我们弘法的效率。 记者:你们怎么处理商业性活动和宗教活动的关系? 永信:首先,就像刚才说的那样,商业性活动为宗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另一方面,少林寺在进行商业性活动的时候,十分注重将其与宗教活动区别开来。比如说,少林寺僧人的生活区和对外开放区、僧人的修行区和游览区,是完全分开的。
托管寺院不涉及经济或商业方面的考虑
记者:前段时间,你们托管昆明4座古寺的消息引发热议。这种托管形式属于什么性质?
永信:2008年,我们应当地有关部门的邀请,托管了昆明的4座古寺。许多人把这个行为也看作是商业性活动,其实不然,其中有许多误读。这些寺庙还是实行属地管理,少林寺支持它们,是为了让少林寺的传承在那里生根。我们是把宗教文化和传承带过去,在经济上支持它们,使它们做到“法脉上有传承,经济上有支持”,它们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扶持对方,并且使少林文化得到推广,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有的媒体用“加盟连锁”来称呼这个举动,这是不妥当的,完全是两件事。“加盟连锁”的分店要向总店上缴利润,而这些托管寺院,却是我们完全地从法脉、经济上支持它们,并没希望或打算从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
记者:分寺这个词相当于佛教史上的下院?
永信:是的。在我的方丈室外面,挂着一口明代铸就的铜钟,铭文中记载了约20多所少林寺下院的名称,其中最远的到了今天的信阳。在少林寺的一块古碑中,记载了更多下院的名称,这说明作为名寺的少林寺在历史上确实曾有过很多下院。今天我们通过建立分寺这种方式,是希望把少林寺的法脉传承好,把少林文化传承好,并不涉及经济或者商业方面的考虑。在这方面我们是很清楚的。
所谓“上市”会造成不良后果
记者:近期关于少林寺“上市”的事情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少林寺的澄清,大家关注的焦点也从“即将上市”变成了“被上市”、“被股份制”。从“即将”到“被”,这两个词语的转换,是否表明了你们的实际处境和态度? 永信:这是我们近期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国内众多宗教活动场所还很少遇到的新情况。关于香港中旅投资有限公司和登封市政府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将少林寺和嵩山景区(包括中岳庙)的门票收入作为资产进行合作经营,并争取2011年上市的整个事件,事先我们不知情。但知道后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一直澄清和辟谣。事实上,从新浪网针对此事所做的民意调查看,截止2009年12月17日,百分之九十三的网友是坚决反对少林寺以任何形式上市的,还有许多学者甚至文艺界人士纷纷撰文或通过其他方式表示质疑,他们的观点和我们是基本一致的。
记者:您认为,这件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永信:我认为会产生三个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损害了少林寺的声誉,影响了少林寺的健康发展。其二,违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损害了佛教界的形象。一旦成为事实,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全中国的佛寺都仿而效之,寺院成为股民控制、经营的企业而不再是信众和出家人寄托信仰的神圣场所,这将对佛教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其三,违反有关法规和政策。《宗教事务条例》第26、30、32条等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所有或使用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受法律保护,并且不得用于实物投资。如果将少林寺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的门票收入等宗教财产作为资产进行投资,已违背了《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
记者:在协助地方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你们是什么态度? 永信:少林寺长期以来积极支持配合各级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包括为嵩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但是,我们一直都坚持,少林文化是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切割少林寺与少林、宗教与文化、寺院与景区、墙内与墙外、有形与无形,进而切割少林文化的传承主体,乃至泛化少林传承。这会构成对少林宗教法脉的破坏,是不负责任的作法。我们希望通过多方面努力,让少林寺的宗教法脉和文化永远完整地传承下去,真正对社会、对民众作出长久的贡献。
- 上一篇: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
- 下一篇:静庵学派创始人明安图有什么贡献?静庵学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