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于禁兵败被俘真的“非战之失”吗?

在军事上,将领掌握天时、利用有利气象、规避不利气象、甚至把敌人引入天灾,是军事战术课程的基础常识。

首先,关羽选择的进攻襄樊的时间正确。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关羽本人陆战水战都擅长,而水师是敌无我有的优势,因此关羽选择雨季(夏末至秋)进攻,分明是有计算和准备的——这个史册没写,也可以推理出。

(同理,曹操冬天伐吴,规避雨季,也是为了让周瑜的水师优势降低到最小)

其次,关羽指挥的是水陆两个兵种的部队,作为北方人,关羽以前有万军中斩将的勇猛事迹,后来他能发展成指挥水陆联军的统帅,可见他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不俗,这在我国古代军史上也不太多,而且关羽的战术指挥能力一出手就令人信服:关羽水陆并进,陆军在两岸实施城市包围,而用水师据江,这就不仅是正确,而且很高明:一是对敌军来说,此举隔绝了两个互为救援的城;二是,对己方来说,水军据江造成左右逢源,对围攻樊城和襄阳的陆军都可以支持,且有补给便利。

请大家注意,一千多年后(1267-1273),忽必烈十万大军进攻襄阳、樊城,在陆地围攻两城,五年未果,就是因为南宋方面在两个城市之间的江面上用浮桥联通,互相补给给增援。最后,忽必烈在刘整的建议下,才想到关羽这一步棋:组建水军,水陆并进,以水军隔绝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就这样,也打了数月才攻占樊城,逼降襄阳——

那么,关羽在一千年前一出手的战术选择(攻击和配合选点),忽必烈花了五年的时间和巨大代价,才领悟到,这是值得一书的;而且关羽的兵力对于曹仁于禁集团没有优势,忽必烈对南宋守军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却在战役前中期,关羽显示了更高的战术实施效率,

有人爱说是洪水冲毁了堤坝,不是关羽派人决堤,以表达这场胜利的运气成分。,其实说这话的人很无知,

1.对于一个主动选择雨季发动战争的将领来说,对雨量是要有判断的。

2.如果雨量不足以形成洪水,你还控制大江,那么你显然可以做到“决堤制造洪水”,

3.虽然我们不知道关羽有没有这个“制造洪水”的想法,但我们通过军事判断可以知道,如果他在雨季决堤制造洪水,会对他有利,这是军事上的“演习性假设”——对我有利,我又有条件做到,我就会去做。当然,要是史册上记载关羽真这样做了,就没你们今天的争议了。

4.不过,史实是,雨量已经足以造成洪水,关羽又何必去冒险决堤呢?等着洪水自己发作不是更隐蔽、更凶狠吗?

一个军人的战术和战绩可以争议和统计,但要有基本的专业水平。有人说洪水淹没七军是天灾,请闭嘴。“天灾”这个词只能针对群众,在军事上不存在“天灾”,军人不允许有这种借口,就像医生不能有“下雨期间不治病”的借口一样。因为天灾只是下雨,但于禁、庞德和三万将士被俘,怎么会是天灾!

三国志里说于禁七军覆没【非战之故】,这话只有搞政治的人才说得出来,军人词典里没这个。

另外,赤壁之战,曹军遇瘟疫,冬天刮东南风,说来也是天灾,但同样不能否定孙刘联军之功,道理和关羽一样,他要是没有足够的本事和充分的战术准备,就是再大的天灾也不是他的作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