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学术之水淹七军

在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战斗,反映的则是关羽除勇武外,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三国演义中对这次战斗的描写如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总的看来,《三国演义》所述,大的轮廓尚符合史实,而情节间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综合《三国志》各传的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1】而三国演义说是关羽放的,并由此证明关羽均是能力高强,则显得于史无据。天灾而非关羽决堤造成水淹七军之说已经得到了当今大部分权威专家的认定。比如何兹全先生就认为如果没有洪水帮忙,关羽根本做不到擒于禁斩庞德。然而事实就真如此吗?未必。在此,我们就对于水淹七军之中水的来历进行讨论。

现代史家做出关羽水淹七军完全依赖由天灾引发的洪水,其证据全部出自正史记载。那么在此就先尽可能全面的列出有关记载的描述。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资治通鉴》: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横海将军吕君碑铭》: 关羽荡摇边鄙,虔刘民人,而洪水播溢,氾没樊城,平原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

水经注》: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国志武帝纪》: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

《襄阳县志》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

《三国志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

《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三国志满宠传》: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

《三国志温恢传》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近”,必将为患。

[page]

这些记载基本上比较全面了。下面对其进行分析。大致一看,于禁被淹确实是天灾所致,但是仔细品读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玄机。首先,不是每段材料都强调了大霖雨这件事,但是所有材料都记载了汉水暴溢。其次,这次洪水的规模很大,水深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致在7米至14米之间。其三,太和四年,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汉水暴溢,背景则是大霖雨三十余日。而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暴溢,背景则是“天霖雨十馀日”,太和四年的洪水规模,于史无载,不过根据一般自然规律,大致不会比建安二十四年的规模更大。其四,关羽在此战中抓了大量俘虏,“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于禁的全部兵力,是七军(庞德隶属于曹仁)。根据古代兵书《司马法》记载,一军兵力为12500人,也就是说七军总兵力为87500人。当然,东汉末年的军队编制不可能与先秦时完全相同,并且根据当时连续战乱,人口锐减,军队也难以满编。所以于禁七军的兵力上限,大致不会超过五万人。也就是说,关羽成功俘获了60%以上的魏军。如果将吴主传记载理解为于禁有三万兵马,全部被俘,那就是100%的魏军全部被关羽生擒。

从这些暗藏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正史上水淹七军一事存在如下因果关系:由大霖雨引起汉水暴溢,由汉水暴溢引起于禁被淹。先对“大霖雨”进行分析。襄樊一带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即“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冬冷夏热,雨热同期。”这意味着,每年8、9月份,襄樊都会都会下暴雨。但是这一地区汉水暴溢的记载却很少,所以说,大霖雨未必一定会导致汉水泛滥。而另一方面,纯粹的天降大雨导致7米的平地水深几乎不可能,所以说,最终导致洪水的是汉水暴溢,不是大霖雨。也就是说,导致水淹七军的直接原因是汉水泛滥,不是天降大雨。这样,就有了一个疑问: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暴溢真的仅仅因为天灾吗?未必。进一步分析,对和汉水暴溢有关的两条记录进行对比。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建安二十四年)襄阳县志: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同样是汉水暴溢,两次规模同等的降雨(在襄阳县志中对降雨使用相同的形容词描述表示相同的降水规模),一次用了一个多月才造成洪水,一次用了十几天就造成了洪水,而前一次洪水的规模不会大于后一次,相反可能规模相对较小,这实在是令人怀疑。况且,襄阳县志中凡是洪水造成老百姓严重伤亡,都会做记载。而两次洪水都没有因大水伤害军民的记录。那时的军队可不像今天承担救灾的义务,不会帮助老百姓抗洪救,但是目前依然找不到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洪水老百姓大规模伤亡的记载。这就更让人感到疑惑了。

[page]

再进一布分析,这次“天灾”,关羽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顺利消灭了魏军,并且在进攻战中乘的是“大船”,可见关羽在洪水发生之前就已经预知了此事。为什么于禁对此毫无预料,而关羽能?当然,于禁和他的七军将领都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天气,所以遭殃,而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对当地气候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有所准备,这能解释部分问题。但是,问题没有结束,曹仁和庞德来荆州已经一年了,手下又有部分久居荆州的部队,为什么也没有准备而被淹?(庞德上堤避水说明他心理准备不足,曹仁作为此地守将没有看到他防范水灾的做法,他的个人传记里只能见到樊城差点被水泡烂的记载)解释这个问题,最可能的答案就是:关羽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他做了手脚。这种猜测能不能得到史料的直接佐证?能。首先,据前文所述,建安二十四年的降雨规模与太和四年相等,洪水规模至少不小于太和四年,但是却只用了不到太和四年一半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效果。如果将此解释为有人在大雨之后直接决堤放水,应该是说的通的。其次,关羽俘获了魏军超过60%的兵力,这就是件值得讨论的事。本来,生俘三万人,在中国历史上,不算什么辉煌的战绩,但是考虑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于禁的七军是曹操从北方派来的,所以军队组成部分的主体也是北方人,那其中水性好的士兵一定不会多。而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水深再三丈以上,况且是野外环境,这种水域条件,恐怕连菲尔普斯都有可能被淹死,何况是多为水性不好者的于禁七军?只要在洪水中多呆一些时日,于禁的军队一定会被淹死大半。也就是说,如果关羽躲过风头,等大水退了才去抓人,那他只能抓到一群死人。而事实是关羽生擒了三万人,已经占到了七军总兵力的60%以上(如果考虑到于禁的合理兵力数字为四万人,则是超过75%),所以关羽的出击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正说明了关羽的准备非常充分,要知道,关羽的部队抓到于禁的士兵后总得有水中载具将他们运上岸,如果不是事先准备,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载具。关羽北伐的综合兵力,大致在三万五千人,其中水军不会超过两万人,也就是说,在关羽军队也不知道有洪水暴发的情况下,即使再有高地部署部分陆军的情况下,水军的船只和竹筏要保证承载剩余的全部蜀汉军队也是有些吃力的,更何况是还要装载于禁的三万俘虏?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根本不可能抓那么多人。所以说,关羽能调集足够的水上运输载具装满自己的军队和被俘获的于禁的军队,必定事先做好了准备。关羽不是预言家,所以他恐怕只能创造未来,也就是决堤放水。

三国志庞德传的记载也证明了关羽的出兵速度很快:“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灾发生后于禁、庞德只有逃上大堤的时间,却没有上船逃跑的工夫,可见关羽的到来确实迅速。在纯天灾之中能如此迅速赶到战场作战 ,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关羽至少对这场洪水做了一定手脚。虽然不见得完全是因为关羽才导致洪水,但发水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羽的作用。

有人说,关羽可能非常敏感,看到下大雨就知道要出事,所以先准备好了船。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但是半个月时间是否够用,就要打个问号。或许还存在另一种逻辑:当时于禁没有反应,可能是糊涂。但是曹仁和庞德都没反应,则是因为他们判断,这时的雨势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否则就算胜算不大他们也不会在随时可能被淹没的危险中坐以待毙,而是一定会劝于禁一起出兵和关羽决一死战。但事实是,三人都按兵不动,直到汉水暴溢。这或许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说明关羽确实有可能在汉水大堤还不至于溃堤时就将其掘开了。

由此可见,从逻辑上关羽确实存在极大的放水决堤的可能性,那么,从关羽个人来讲,这有可能吗?有。关羽是什么人?名将。很多人只看见关羽的勇武记录,却没有注意到关羽童同样是擅长指挥的高手,称其为战术家也不为过。有证据吗?有,就是在建安十四年,关羽绝北道的事。有人会问:关羽那次不是屡战屡败,最终没有完成任务吗?其实不是,得出关羽失败的结论,无非是由于多位魏军名将的传记记载。从史书诸将传记可知,关羽出没荆州北道,李通击之、徐晃讨走、乐进击走、文聘烧关羽其船,正面的官方文书就是屡破关羽;但是实际上的反面意义则不然,这表示关羽仍然存活,不管同时以一对多,或是分别作战,关羽始终阴魂不散。假使关羽分别对李通、徐晃、乐进及文聘等皆为胜仗,曹操方须再加派人手添兵作战,否则李通若一战能击毙关羽或击退关羽,应该就没有关羽与徐晃、乐进及文聘等曹操诸将作战的机会,而且也能顺便援救曹仁。这很难让人不怀疑起所谓胜仗,或许屡屡皆为败仗,以至于诸将悉弃曹仁不救。当然,由于史料缺失,我们无法判断这几次战役到底是否发生于绝北道时期,但是依然可以得出魏军的所谓“胜仗”大有问题的结论。事实上,由于绝北道时关羽的兵力不多(最多大约3000人),而事实上却折磨了魏军半年多,最终导致曹仁由于粮道不畅,得不到补给而最终弹尽粮绝,撤出江陵。虽说江陵战役的主力是周瑜的江东军,他们打得也很不错,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关羽的绝北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善于用兵,又熟悉南方气候的关羽,在大霖雨,江堤岌岌可危之时会不会就已经开始准备船只,一旦准备停当就决堤进攻呢?当然有可能,不只是关羽,任何一个优秀将领都会抓住有利战机并进行利用。这样的解释也和之前关羽事先准备船只不矛盾,现在事情的经过便可以如此解释了:关羽在刚开始下雨时就留了一个心眼,开始准备船只以防决堤伤到自己的陆军和可能的水战,当他准备好后,魏军毫无动静,于是关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掘开了汉江,最终导致汉水暴溢,于是于禁七军被淹。

[page]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结论,关羽在水淹七军的过程中,确实掘开了江堤,导致了于禁七军被淹。不过这种说法也有问题,毕竟当时本身就已经是“大霖雨”,要说水淹七军完全是关羽的主观行为导致,那也不恰当。加上史料缺失,关羽放水淹七军一事,实在是要多打上几个问号。所以说,水淹七军,没有之前的大霖雨,这是恐怕也不会发生。综合两方面考虑,最终结论应该是,水淹七军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是基本条件)是大霖雨,暴雨使汉江随时可能泛滥,但还没有到一定会决堤的地步。而关羽则因势利导,趁机掘开了江堤,于是汉水立刻暴溢,于禁等七军都被淹没,水淹七军的经典战例,由此产生。

所以说,对于正史中水淹七军的描述,这一条恐怕是比较准确的:八月,大霖雨十余日,潦水日盛。羽因掘江堤以灌进军。汉水暴溢,樊下平地水五六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德亦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羽遂禽德。出自某位网友编的新关羽传,虽然是后人妄作,但是质量还是可以的。

最后强调:由于史料确实不详,所以对于本人的观点本人只有70%的把握保证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