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三国时期的官渡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四州的袁绍和占据中原两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论,本文根据史料的记载和一些细致的分析,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 战前双方态势

曹操方面:曹军在此之前分别消灭了吕布集团、打垮了刘备集团、击败了袁术集团(逼死袁术)以及其它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基本占据了徐州、兖州的大部、豫州和司隶部的部分地区,而荆州的长沙太守张羡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降于曹操、凉州的丰端以及汉中的张鲁在形式上的归附,使曹操成为中国北方第二大的军事集团。

曹操集团的优势:1。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和争取民众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2。曹军位于中原,属于内线作战,可以较方便地集中主力对某一个方向进行作战;3。曹军虽少,但经过严格训练和多次战争锻炼,非常精锐;4。曹操善于用兵,而且能较好地听取手下谋臣、将领的意见;5。采用了成功的外交策略。

曹操集团的劣势:1。四面受敌。当时曹军位于中原地区,其北面和东面是袁绍集团(兵力16万以上),东南是孙策集团(兵力5-6万),西南是刘表集团(兵力6-7万),西面是马腾、韩遂集团(由10个小军阀松散地组成,兵力号称10万,实际估计为6-7万),因此,有可能遭到各方面的进攻;2。袁绍出身豪门,祖先四世三公,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比曹操大,当年18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是联军司令,曹操只是其中的一路张邈的部将;3。袁绍集团的地盘大,经济基础好,兵力多,实力占优;4。曹军连年征战,部队没有时间进行休整和补充,而袁军相对只与公孙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作战,部队的状况好于曹军;5。 曹军所占据的地盘在战争中所受损害较大,而北方四州相对稳定一些,这使曹军的粮草供应比较紧张。

为解除后顾之忧,曹操采取了以下外交行动:

1。 安抚孙策:请汉帝拜孙策为讨虏将军,封吴侯,同时为儿子娶了孙賁的女儿;

2。 招降了南面的小军阀张绣,任命为扬武将军,并联姻,成为后来参加官渡战役的生力军;

3。 安抚关中军阀:命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督导关中各军阀将领;

袁绍方面:已经消灭了幽州的强敌公孙瓒,占据了北方冀、青、并、幽四州以及兖州的东部,同时授予北方少数民族的乌桓王塌顿等人单于印绶。这样一来,除在并州方向与关中有接触外,唯一的敌人就是曹操了。其下一步只有两种选择:南下进攻曹操或西进进攻关中。但西进关中即使胜利了,回过来还是要打中原的曹操。因此,袁绍唯一的选择是:趁曹操目前还不是太强大出兵消灭它。

虽然袁绍也派人争取南面的刘表夹击曹操,但没有完全成功,刘表基本保持了中立。

[page]

二。 战前双方兵力部署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主要参战将领、谋臣有: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评、苏由

前锋军:前锋将军颜良;步兵校尉马延;骑前锋将军文丑;越骑别部司马韩定;越骑校尉王摩;豫州牧刘备。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屯骑校尉韩莒子;骑督吕威璜;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沮授;步兵校尉蒋奇;长水校尉荀谌。

中营垒:主将袁绍;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郭图;步兵校尉高览;屯骑校尉张郃;屯骑司马何茂;越骑校尉韩荀;越骑司马韩猛;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详。

后军:总管将军蒋义渠;步兵校尉张凯。

运输总管:司马兼护军逢纪;督运校尉孟岱。

以上袁绍的主要将领除袁尚审配留守冀州,高干、郭援在并州,袁熙在幽州以及青州的留守部队外,其余基本都在官渡一线。其后方留守部队约4-5万人。

根据青州刺史袁谭在官渡军中,而曹军臧霸进攻青州的牵制行动并没有遭到袁军的反击,说明袁绍的青州军主力均在官渡一线。进攻官渡各军兵力分布情况:

前锋军兵力:根据其投入作战的情况分析:颜良带领1步兵校尉营1。1万人在前,文丑率领1骑兵校尉营的兵力随后(估计1。1万人),还有骑兵别部(3-4千人,刘备也在该部)在最后,总兵力2。5万人;

左军兵力:2个校尉营加1个别部总兵力约2。3-2。5万人左右(战役后期曾抽调淳于琼所部的1万多人去保护粮草,估计不会把左军全部派去);

右军兵力:2个校尉营总兵力估计1。5-1。8万左右,原本沮授指挥的部队比较多,但在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兵力:主力军团:共有4个校尉营估计兵力在4-4。3万人左右。

后军与运输部队:没有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万人,其中后军步兵1校尉营1。1万人,督运1校尉营估计因不是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说明:袁军的正规作战部队编制与汉朝军队相近:一个校尉营大约有兵力1。1万人,相当于现代的师(包括4个部曲);1个部曲有2600人,相当于现代的团;兵力介于校尉营和部曲之间的为别部,相当于今日的旅或加强团(见《中国战争史》)。另外后来鲁肃曾说赤壁之战前刘备的残余部队“不当一校之众”——也就是不到一万人,也说明一校约有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袁绍军总兵力为16万多人,其中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曹操军:参战兵力有一些争议,分析如下: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许褚关羽

东郡太守刘延;平虏校尉于禁;讨虏校尉乐进;厉锋将军曹洪

其中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以上为战役开始阶段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部队和将领,其它主要部队和将领为(合计4。6万人):

建武将军夏侯惇军:5千人,防守西面的孟津、敖仓等要点以及保障左翼安全;

扬武将军张绣军:驻陈留、吾己等地,5千人,保障整个右翼的安全;

越骑将军曹仁军:驻颖川一带,5千人,为官渡战役的后军兼战役预备队;

行督军校尉颖川太守夏侯渊、威武将军蔡阳以及厉锋将军曹洪军:1。1万人左右,防守南面的南阳到颖川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及许昌外围,防备刘表,保卫许都(估计其中夏侯渊、曹洪各4千人,蔡阳3千人);

许昌留守军:荀彧,估计有2千人;

汝南太守满宠、汝南郡太宗李通军:驻汝南,6~8千人,防备孙策;

振威将军东平相程昱军:驻鄄城,7百人,防备河水上的渡口以及袁绍军的右翼迂回;

琅琊相臧霸军:估计3千人防备袁绍军从青州的进攻并数次进攻青州,见《三国志臧霸传》;

粮草转运李典军:1千多人,负责向官渡大营押运粮草,见《三国志李典传》;

广陵太守陈登军以及兖州、徐州等地其它部队:5-6千人守备;

根据以上的曹军部署,可以发现:曹军的总兵力为6。5万多人,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比较符合,同时也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曹军的将领(可能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将领没有列出)。

曹军为防备四周其他军事力量可能的攻击,部署了2。5万多人的兵力,而为防止袁军的两翼包抄,又用去了1万人,这样曹军在官渡的兵力就不多了。不过正是由于以上正确的部署,才保证了官渡战役的顺利进行:打垮了汝南刘辟的叛乱、消灭了袁绍派出的西线迂回部队韩荀军。实际上袁绍手下的许攸建议的偷袭许都之计划,并不是什么高招,曹操部署的曹仁军就是防备这一手的。曹操不过对许攸客气客气罢了。

从以上部署情况还可看出:曹军的主力均由曹氏亲族统领:如夏侯惇军5千,曹仁军5千,曹洪和夏侯渊军各4千,曹操亲领1万,另外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将领如于禁、乐进各4千,李通、满宠各3~4千,而关羽等新来的降将在当时均带兵较少或没有单独统兵。

以上部署中,曹军除在官渡部署了重兵集团外,另两个重兵集团是南阳一带的夏侯渊、曹洪、蔡阳兵团1。1万人和汝南一带的满宠、李通兵团6~8千人。南阳兵团主要是防备荆州的刘表集团,它们在整个战役期间不仅使刘表集团不敢向北进攻,保障了整个西南方向的安全。汝南兵团主要是防备江东的孙策和镇服当地的豪强武装。江东的孙策当时有进攻曹军的企图(可能是广陵一带而不是许都),只不过因其被刺客杀死而没有来得及实施。而汝南是袁绍的老家,当地有不少的豪强武装响应北方的袁绍,均被汝南兵团一一剿灭。从而保障了整个东南方向的安全。

可能有人会问:曹操不是招降了30万青州兵吗?都哪里去了?我的分析是:30万青州兵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其中包括许多老弱,实际被曹操挑选留下的作战部队仅为数万人(估计3万左右,因为当时曹操仅有残破的兖州,养不起很多的士兵),号称精锐。但后来曹操发现这些未经过严格训练的青州兵(实际为黄巾军)战斗力和军纪均较差:在第一次与吕布的交战中,3万多青州兵被1万吕布的骑兵一下子就冲垮了,还险些要了曹操的命;这时曹操仅有鄄城等三座城镇和不到1万人了。

接着在遭张绣偷袭的战斗中,青州兵不仅溃不成军、败坏军纪,还又一次使曹操差点丢了性命。仅是依靠典韦的死战、于禁部的遇惊不乱以及李通军及时自汝南赶到,才稳住了局面。从此后,曹操不再直接大批使用招降的军队,而是精选之后再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让他们参加作战。

后来,唯一的例外是曹操直接大量使用了刘表的投降水军近3万人(原因见本人另一篇文章《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探讨》),结果是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page]

三。 战役进程以及双方兵力的变化

第一阶段:公元200年2月,袁军主力进到黎阳,3月袁绍派前军大将颜良率1。2万人进攻曹军驻守白马的刘延军1千人。另派何茂、王摩进攻原武一带。袁绍主力随后跟进;

4月,曹操亲自领兵救援刘延,并采用谋士声东击西的策略,突然进到白马,杀掉了袁军先锋颜良,救出刘延军,袁军不敢交战;

袁绍准备全军渡过河水进行追击,沮授建议只派部分部队去进攻官渡,其余部队驻守延津,因为如果全军过河,一旦失利,就无法撤退了,袁绍未采纳;

袁绍派另一名前军将军文丑和刘备继续进攻,在南坂坡一带被曹军的诱敌之计击败,损失数千人和马匹,大将文丑阵亡,刘备逃回;

曹操又派乐进率1千骑兵配合于禁部队在原武一带击败袁军,袁军将领何茂、王摩带领残余部队(估计2千人左右)投降了曹军;

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曹军动用了主力击败了袁军的前军,袁军损失将军4名,部队5-6千人,包括3千左右的骑兵,大大挫伤了袁军的士气。曹军损失不大。

第二阶段:公元200年7月,袁军继续攻击前进至阳武一线,曹军退往官渡,两军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同时,南线汝南原投降的黄巾军刘辟军叛乱,袁绍马上派刘备率军去联络以配合攻击曹军后方。曹操命战役预备队曹仁自颖川向其进行攻击,平定了叛乱。

曹仁军回军途中,与袁绍派出的迂回曹军后方准备切断粮道的韩荀军遭遇,在鸡洛山一带的战斗中,袁军被击败,越骑校尉韩荀阵亡(因是长途偷袭部队,人不会太多,估计数千左右)。

另外,根据《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曹仁还与史涣出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其粮谷若干。

8月,袁绍主力推进到官渡附近,连营数十里与曹军相持。曹操只能也连营数十里,但苦于兵力不足,可能增调南阳的曹洪军和陈留的张绣军赶来增援。

9月初一,曹军与袁军交战失利后,退回营垒坚守,曹军比较被动。袁军采用各种办法攻击曹军营垒,曹军拼命防守,这样又相持了1个月。

本阶段在官渡前线,是袁军的前、中、左、右四军9。5万人对抗曹军的2。4万人(包括曹操的后军曹仁军,而增援军到后是3。3万人)。

第三阶段:曹操看到自己兵少,粮食又不足,准备撤退。荀彧、贾诩劝曹操:你以十分之一于袁绍的部队成功防守了半年,这说明袁军的力量已经用尽了,此时谁先退谁就会失势,因此必须坚守到底。同时这正是使用奇兵和计谋的时候。于是曹军继续坚守官渡一线。

曹军为求速决,开始想办法反击袁军。首先,趁黑夜掘开渠水冲灌袁军营垒,使袁军不得不后退了30里,减轻了自己的防守压力(这时袁军大营距官渡为40里);

侦察到袁军将领韩猛押运数千车粮草正向官渡进发,曹操派徐晃和史涣部进行截击,在故市一带将袁军粮车全部烧光;

10月,袁军派大将淳于琼等领兵1万多人迎接新运到的粮草于乌巢(在袁绍大营东北40里处)。谋士沮授建议再加派蒋奇军防守淳于琼的外围,但袁绍未采纳。谋士许攸又建议派轻装骑兵迂回官渡偷袭许昌,抢走汉帝;即使不成也可使曹操因为许昌空虚而分兵,袁绍未采纳。

许攸因其它原因随后投靠了曹操,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不顾其他将领的怀疑立即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5千精兵冒充袁军旗号从小路偷袭乌巢,同时留曹洪和荀攸死守大营。曹军到达乌巢开始放火。天亮后,袁军发现曹军兵少就出营反击曹军,曹军击退了淳于琼的反击。

袁绍等发现乌巢起火,估计为曹操的偷袭。张郃建议:曹操的部队非常精锐,必定会击败淳于琼的守军。而乌巢军一旦失败大势就无法挽回了,应马上派主力增援。而谋士郭图反对,建议以主力进攻曹军营垒,只派骑兵部队增援乌巢。袁绍采纳了郭图的意见,派骑兵增援乌巢,而命张郃、高览带2校尉营的主力部队猛攻曹营。

袁绍的增援军快到乌巢时,曹军还未击败淳于琼的守军。此时有人建议曹操分兵阻击增援部队,曹操坚决不同意分兵。曹军士兵知道如不能马上击败淳于琼军,就会遭到前后夹击,因此拼命攻击,终于冲垮了淳于琼军,杀了主将淳于琼和校尉睦元进等领兵将领以及1千多士兵,烧毁了所有的粮草。

张郃、高览率1万多兵猛攻曹军大营失败,加上受到郭图的挑拨、陷害,十分害怕,就烧毁攻营的武器,投降了曹军。

由于乌巢失守、粮草全毁,加上张郃、高览军的投降,导致袁军大乱,士气低落,士兵纷纷逃亡,曹军趁势全线发起攻击。袁绍看到大势已去,就率领8百轻骑向北渡河而逃。曹军一口气追杀到河水边的延津,缴获了袁军的所有军需辎重、作战地图,杀死和俘获袁军7万多人(由于河水的阻隔,绝大部分袁军来不及渡河逃回,应了沮授战前的判断)。官渡战役到此结束。

在第三阶段中,袁军投降1万多人,在故市、乌巢的偷袭战中损失数千人,在最后的大溃退中被消灭7万多人,共计8。5万多人,比起本阶段开始时的9万余人,袁军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估计曹军的伤亡在数千人左右(主要是猛攻乌巢和防守大营的伤亡)。

自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结束(200年2月至10月),共历时8个月。

[page]

四。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综观整个战役过程,曹军的实际参战兵力为3。3万人。它们是分期投入作战的:

第一阶段在官渡参战的曹军为1。9万人;

在战役相持阶段和后期,曹军战役预备队曹仁军5千人投入战斗,并增援南线的曹洪军4千人(见《三国志——曹洪传》)和右翼的掩护部队张绣军5千人(见《三国志——张绣传》)。

曹操认为右翼距离袁军较远,而且其北面有鄄城、东面有琅琊等地的部队防守,相对威胁较小,故抽调其主力投入主战场;而南线暂时解除了威胁,也及时抽调兵力投入主战场。这个阶段曹军在官渡参战的兵力达到3。3万人(或略少,因作战有伤亡)。应该说,曹操在战役最困难的时期投入的预备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左翼掩护部队夏侯惇军无参加作战的记载,估计没有直接参加官渡作战。分析原因:第一,夏侯惇防守的孟津和敖仓极为重要:孟津为河水上极为重要的渡口,如果被袁军占领,就可以很容易的以大部队迂回许都了。而敖仓是当时曹军最大的粮仓,对于粮食非常困难的曹操来讲,那是决不能有任何闪失的。第二,夏侯惇的防地隔河与袁军相对,中间没有其它缓冲地带,将其抽调到其它地区是很危险的。第三,孟津距离官渡有400里,不能很快地进行增援(右翼的陈留距官渡100里,增援方便)。

袁军的参战兵力:前军、中军全部参战;左右两军也基本全部参战,只有后军以及运输部队没有参战。实际参战兵力10。5万人。

此战之后,袁绍一蹶不振,后病死,曹操又经过数次战役,历经7年,终于全部消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占领了北方四州,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有的文章,过于夸大曹操的能力,认为是曹军1万对抗袁军10万;而还有一些文章则为了贬低曹操,说曹军参战的有6-7万之多。我认为这都是不正确的。

还有文章认为袁绍军战斗力差,曹操胜之也很平常。其实不然,袁绍军乃北方精锐(不如曹军精锐是实情),当时公孙瓒的部队由燕、代之士组成,已经是很凶悍的了——尤以骑兵和强弩兵为主要攻击力量。在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就有1。4万的骑兵用于冲锋(其中精锐白马义从约4千)。而袁绍军能将如此凶悍的部队全部消灭,实力可见不弱。

也有文章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属于运气好,既有许攸先来送情报,后又有袁绍不听劝告决策失误,才使曹操一战成功。其实不然,各种事物在偶然中必有其必然性。许攸来降,当时许多将领均以为偷袭乌巢很危险,只有荀攸、贾诩劝曹操出击。由于曹操的中军只有不到1。4万人,多留兵则攻击乌巢兵力不足,少留兵可能被袁绍反击大营,结果曹操选择仅带5千步骑出击。而乌巢深入敌后80里,如果偷袭不成,极有可能被袁军切断而全军覆没。况且袁将淳于琼也是袁绍的著名大将(演义对其的丑化请不要相信,其人很早的时候就与袁绍、曹操在朝廷里一起分任八校尉之职。史书记载淳于琼很清醒:当时是夜里曹军赶到进行攻击,由于无法判断敌军兵力,淳于琼选择防御大营,等到天亮后,发现曹军兵力不多就出营与曹军激战,只不过在激战中被曹军猛将乐进杀死),其部队在乌巢一直与曹操的精锐血战,最后统兵的大将全部阵亡(包括淳于琼、睦元进等5名将军,没有将领逃跑),袁军才溃败。何况还有袁绍大营派来的增援骑兵的夹击。可以说乌巢偷袭作战真是非常的惊险。其实袁绍认为曹操乃孤注一掷去偷袭乌巢,以乌巢的位置和重兵防御,曹操必定率领大营主力前往,而大营必定空虚,以主力趁机攻击曹军大营定可成功。只是没有想到曹操只带5千兵就敢于攻击乌巢,而大营又有曹洪军的增援,袁绍只能是失败了。但是在这个环境下,相信诸葛亮、刘备都不敢以如此少的兵力冒险偷袭乌巢。以淳于琼等人的死战,如果袁绍派张郃的主力夹击曹操,恐怕曹操真是不能成功了。但是关键就在于曹操的兵力部署出乎袁绍、郭图的意料,才造成了袁绍的决策失误。

由于史料的匮乏,许多兵力部署乃根据两军将领情况和当时双方阵地情况分析得来。本文主要讨论了本战役的实际参战兵力,对有关双方的战略战术特点没有太多的涉及。

总结如下:

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

以上是本人的分析和观点,请有关专家、学者多多指教。